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小娟

作品数:5 被引量:46H指数:3
供职机构: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2篇性状
  • 2篇杂交
  • 2篇杂交稻
  • 2篇杂种
  • 2篇杂种优势
  • 2篇水稻
  • 2篇籼粳
  • 2篇籼粳杂交
  • 2篇籼粳杂交稻
  • 2篇粳杂
  • 2篇分子
  • 2篇产量性状
  • 1篇稻米
  • 1篇淀粉
  • 1篇育秧
  • 1篇育秧方式
  • 1篇栽培
  • 1篇早稻
  • 1篇直链淀粉
  • 1篇生理特性

机构

  • 4篇浙江省农业科...
  • 3篇浙江师范大学
  • 3篇浙江农林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5篇范小娟
  • 4篇王建军
  • 3篇王林友
  • 3篇张礼霞
  • 3篇刘姗
  • 1篇祁永斌
  • 1篇金庆生
  • 1篇范宏环
  • 1篇郑晓微

传媒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浙江农业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粮油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基于InDel分子标记的籼粳杂交稻与粳粳杂交稻的杂种优势比较研究被引量:20
2016年
【目的】随着籼粳杂交稻育种技术的发展与完善,直接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培育高产的水稻品种已成为可能。利用InDel分子标记及其成熟的技术,准确地分析品种的籼粳基因型频率、籼粳属性、品种类型与竞争优势水平,对籼粳杂交稻的育种与品种类别的甄别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征集浙江省多家育种单位培育的24个籼粳杂交组合和粳粳杂交组合,选用18对InDel分子标记引物,检测水稻样品在InDel位点上的粳型基因频率,判别参试品种的籼粳属性。采用Nei的方法求算参试品种的InDel遗传距离,用UPGMA法进行遗传相似性聚类,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InDel条带赋值进行主成分分析,依据第一和第二主成分特征向量的平均分量值作平面散点图。调查或考察全生育期、株高、每穗总粒数、千粒重等10项主要农艺性状,测定小区籽粒产量及产量的竞争优势。测定InDel遗传距离与籼粳杂交组合和粳粳杂交组合竞争优势的相关性。【结果】18对InDel引物可扩增获得每个材料的籼稻特异带、粳稻特异带和籼粳杂合带型,经计算粳型基因频率,所有参试材料准确地判别出籼粳属性,并归为6类,其中12个为籼粳杂交组合,另外13个为粳粳杂交组合。经InDel标记的聚类分析,验证了上述判别的正确性。PCA分析把所有品种归入3个不重叠的区域,即籼稻区、典型粳稻与粳稻区、偏粳型与中间型区。籼粳杂交稻品种的2年小区籽粒产量分别比粳粳杂交稻品种增产12.47%和14.89%,表现十分明显的产量竞争优势。对比2类组合的10项农艺性状,籼粳杂交稻组的每穗总粒数2年分别比粳粳杂交稻品种增加32.0%和37.1%,每穗实粒数2年分别增加26.8%与34.4%,说明大穗是籼粳杂交稻增产的主要贡献因子。分析参试组合与嘉优2号的遗传距离(GD)及其各性状的竞争优势的相关性,结果粳粳杂交稻组合未发现有相关性,
桂君梅王林友范小娟祁永斌张礼霞范宏环金庆生王建军
关键词:水稻INDEL分子标记杂种优势籼粳杂交稻
调控水稻产量性状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4年
随着水稻高产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调控水稻产量的分子机理逐渐被人们了解与解读。株型控制由基因IPA1及4个直接控制分蘖的基因来共同完成。已报道的与穗发育相关的基因有11个,其中3个基因参与穗分化基本生物学过程,6个基因参与调控籽粒分化比率,2个基因参与调控穗分化期。控制水稻粒型和粒重的基因有5个,分别参与籽粒长、籽粒宽和灌浆过程。水稻产量基因的克隆与解读为水稻高产育种提供了理论指导。
勾晓霞王建军王林友张礼霞范小娟刘姗
关键词:水稻基因产量性状
稻米直链淀粉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被引量:14
2015年
直链淀粉含量是影响稻米蒸煮品质和食味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人们对稻米品质追求的日益提高,研究与开发快速、准确、有效的直链淀粉含量检测技术,对于优质稻米的培育与生产,或稻米质量的鉴定与控制都是不可或缺的。综述了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检测技术的演变与发展,根据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物理或(和)化学特性,目前已开发的直链淀粉含量检测技术可以归为4大类14种方法,叙述了各种方法的原理与应用现状,比较了各方法之间的优缺点,展望了直链淀粉含量检测技术的应用前景。
刘姗王建军范小娟王林友张礼霞
关键词:稻米直链淀粉
育秧方式与机插密度对早稻机插栽培的产量影响被引量:11
2014年
双季早稻机插栽培技术研究对水稻机械化栽插及配套栽培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早稻机插育秧方式与机插密度又是该项技术中的关键点。本研究以‘中早39’为材料,对育秧播种量、育秧床土类型和栽插密度设计不同的处理,考察其对秧苗的生长、秧苗素质、机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认为,播种量为110 g/盘所培育的秧苗,出苗率、成秧率、苗重/苗高比都较其他的处理高,获得优质的机插秧苗。不同床土类型育秧对比试验表明,以"基质"或"黄泥土+基质母剂"作为床土培育的秧苗个体健壮、茎基宽大、机插质量好。移栽大田后,返青活棵较快,单位面积有效分蘖多,最终获得较高的实收产量。移栽密度试验表明,行株距为30 cm×14 cm和24 cm×17 cm,即移栽密度分别为24.45万丛/hm2和23.85万丛/hm2时,穗形较大,群体协调,实收产量最高。
郑晓微吴树业刘姗范小娟王建军
关键词:双季稻机插
籼粳杂交稻高产分子基础与生理特性研究
引进浙江省各育种单位最新培育的24个籼/粳杂交组合、粳/粳杂交组合,利用InDel分子标记技术,开展籼粳属性鉴定、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产量和农艺性状对比、杂种优势比较等研究。选择代表性的籼粳杂交稻浙优18和甬优12,分...
范小娟
关键词:籼粳杂交稻杂种优势光合作用产量性状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