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爱珠

作品数:5 被引量:30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盆地
  • 2篇碳同位素
  • 2篇同位素
  • 2篇盆地西部
  • 2篇柴达木盆地
  • 2篇柴达木盆地西...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意义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意义
  • 1篇新生代
  • 1篇页岩
  • 1篇油-源对比
  • 1篇油气
  • 1篇油气地质
  • 1篇油气地质意义
  • 1篇有机质
  • 1篇元古界
  • 1篇源岩

机构

  • 5篇浙江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5篇孙永革
  • 5篇蒋爱珠
  • 5篇张永东
  • 4篇柴平霞
  • 4篇谢柳娟
  • 1篇陈建平
  • 1篇杨中威
  • 1篇邓春萍

传媒

  • 2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球化学
  • 1篇中国海上油气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盐湖相烃源岩中高支链类异戊二烯烃(C25HBI)的检出及其地质地球化学意义被引量:8
2011年
发育于盐湖相环境的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渐新统下干柴沟组是该盆地西部地区的主力烃源岩层.在该组上段沉积有机质中检出了硅藻的特征性生物标志化合物——含25个碳原子的高支链类异戊二烯烃(C25HBI),该化合物的检出对于揭示区域沉积有机质发育的生物地球化学背景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烃源岩中的C25HBI碳同位素值介于-18‰到-20‰之间,为典型硅藻生源特征.由于沉积环境中硅藻生长在大量消耗水体溶解CO2的同时,必须利用无机碳酸盐碳才能维持其快速繁殖,硅藻勃发代表了水体环境富营养、高生产率特征,因此富重碳同位素C25HBI在沉积有机质中的检出有可能成为该地区优质烃源层发育的标志之一.同时,由于硅藻发育环境水体溶解CO2处于胁迫状态,将导致沉积有机质总体以富集13C为特征,可能是造成该地区第三系沉积有机质碳同位素偏重的原因之一.作为该套烃源岩沉积有机质的生源之一,硅藻生源高碳数正构烷烃(>n-C25)具有无碳优势分布的特点,使得该地区高碳数正构烷烃的生源和成因复杂化,在烃源岩有机质评价时应引起重视.
张永东孙永革谢柳娟蒋爱珠柴平霞
关键词:硅藻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盐湖相烃源岩中脱羟基维生素E类化合物碳同位素组成及其指示意义被引量:2
2012年
脱羟基维生素E类(MTTC)化合物的分布模式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水体盐度的判识,然而,对于该类化合物的来源及其成因机制在国际上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本文以富含MTTC化合物的柴达木西部盐湖相烃源岩为研究对象,采用二步柱色谱层析技术,分离富集MTTC化合物,使其能够进行准确的分子碳同位素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在同一个样品中,不同碳数的MTTC化合物具有相近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反映了MTTC化合物在生源上可能具有一致性.与指示初级生产者的其他生物标志物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比较发现,虽然MTTC化合物的碳同位素组成与姥鲛烷和植烷的碳同位素组成相一致,但与C27和C29甾烷的碳同位素组成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综合水体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提出MTTC化合物可能与特殊生境的微藻输入有关,并且沉积有机质中MTTC化合物的分布模式主要受控于微藻的生态位,特别是下层高盐卤水对微藻发育的影响.
张永东蒋爱珠孙永革谢柳娟柴平霞
关键词:微藻柴达木盆地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LW3-1气田有效气源区与运聚模式探讨被引量:11
2012年
应用天然气分子碳同位素生成动力学技术,对LW3-1气田有效气源区和运移聚集史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气田有效气源区为白云主洼东部斜坡带恩平组浅湖相—沼泽相沉积烃源层,现今埋深(从海底计算)范围介于4 600~6 000 m;该气田属于阶段性累积聚气,成藏时间较晚,有效充注期在8~0Ma,目前仍处于有效充注阶段。这一新认识对于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朱俊章蒋爱珠施和生孙永革庞雄张志琳龙祖烈张永东柴平霞施洋
关键词: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
烷基萘分子稳定碳同位素组成演变的热模拟实验及其意义被引量:2
2013年
萘及烷基萘是原油和沉积有机质的重要组成。目前对于烷基萘单体稳定碳同位素组成随有机质成熟作用加深的演变特征鲜见报道。本研究选取松辽盆地杜601井嫩一段低熟黑色泥岩进行热压模拟生烃实验,采用两步柱色谱层析技术分离烷基萘化合物使其达到稳定碳同位素的在线准确测定,从而厘定有机质不同成熟阶段烷基萘单体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分布面貌。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模拟实验温度点排出的一甲基萘(MNs)和二甲基萘(DMNs)各异构体具有相对一致的稳定碳同位素值,分别介于–29.5‰~–29.3‰和–30.9‰~–30.5‰之间,这可能与生烃过程中干酪根的非均一性裂解有关;三甲基萘(TMNs)各异构体之间稳定碳同位素值差异较大,介于–36.8‰~–31.1‰之间,这可能与生源效应有关;其中,1,2,5-TMN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偏轻,介于–36.8‰~–35.6‰之间,可能是细菌来源的藿类化合物降解及其芳构化的产物。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有机质热演化作用的加深,烷基萘单体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变化介于0.8‰~1.4‰之间,基本在仪器测试误差范围之内,反映成熟作用所导致的烷基萘单体稳定碳同位素动力学分馏较小。因此,烷基萘单体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可以成为油-源和油-油对比的潜在指标。
蒋爱珠谢柳娟张永东柴平霞孙永革王飞宇
关键词:烷基萘油-源对比
华北张家口地区中元古界下马岭组页岩生烃演化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被引量:7
2013年
以华北张家口下花园地区中元古界低演化下马岭组页岩为研究对象,以半开放半封闭生排烃模拟实验体系为基础,对该套页岩在各成烃演化阶段的油气生成特征及机理作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该套页岩在主生油窗阶段生成“芳香一中间型”原油为主,高演化阶段气体的生成特性(如干燥系数的演化)指示了源岩中滞留沥青的裂解生烃作用.通过干酪根、排出油和源岩滞留沥青中氢含量的质量平衡计算,源岩滞留沥青在高一过成熟阶段的成气贡献量可达1-2m3/t岩石,在合适地质条件下足以形成有效的商业聚集.由此可见,高有机质丰度源岩中的滞留沥青是源岩在高演化阶段潜在的重要生气母质.
谢柳娟孙永革杨中威陈建平蒋爱珠张永东邓春萍
关键词:中元古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