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德成
- 作品数:16 被引量:45H指数:5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论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黑人女诗人的创作被引量:3
- 2004年
- 从黑人文化研究和妇女研究的角度切入 ,分析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黑人女诗人的作品的主题、风格、隐喻和意象 ,从而揭示其反种族压迫和性别歧视的战斗性 ,并据此阐明它们在本质上与休斯等男诗人创作的“新黑人诗歌”是毫无二致的 。
- 袁德成
- 关键词:哈莱姆文艺复兴种族性别文化传统自我身份
- 裂缝中的意义——读《特吉昂廷》
- 2006年
- 西利曼的名作《特吉昂廷》是作者运用断片式手法创作诗歌的结果。诗的句子之间存在着“裂缝”,使人感到难以索解。西利曼这样做是为了解构作者的主体性,突出读者在构建作品意义中的作用,从而使文本获得最大的开放性。《特吉昂廷》中所包含的对阶级、种族和性别问题的关注表明,西利曼创作这首当代美国史诗的目的不仅在于实践其“新句子”诗学,而且在于表明他对当今美国社会的批判态度。
- 袁德成
- 关键词:裂缝开放性
- “20世纪美国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选登
- 2007年
- “20世纪美国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即将于2007年7月21-23日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举行。本次学术盛会由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与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浙江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四川外语学院、上海大学、湖南大学、湖北大学、广州大学等多家单位联合举办。会议主题为20世纪美国诗歌研究,下设7个子议题1)查尔斯.伯恩斯坦与美国语言派诗歌;2)兰斯顿.休斯的诗歌艺术及其影响;3)美国现当代诗歌形式与政治;4)诗歌文本视觉、听觉、表演;5)20世纪经典诗人重评;6)少数族群与诗歌主流、局内与局外、诗人与读者;7)20-21世纪的中美诗歌关系。有关会议信息请联系武汉市珞喻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430079)。电子信箱flschina@yahoo.com.cn。本次大会将是一个学术盛会,届时将有来自美国、欧洲、非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20余位外国专家和来自中国各地的众多学者出席会议,如美国现代语言协会主席玛乔瑞.帕洛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查尔斯.伯恩斯坦、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克莉斯坦.米勒、马萨诸塞大学教授史迪夫.特雷西、芬兰诗人列维.莱托等国外著名学者和陆耀东、区鉷、蒋洪新教授等国内著名诗歌研究专家。已有近百位国内外学者向大会提交了论文摘要。我们选发其中8篇,以饗读者。
- 玛乔瑞.帕洛夫克莉斯腾.米勒德丽塔.马丁-奥根索拉多娜.阿齐帕.哈珀Toru Kiuchi斯图亚特.克里斯提孙宏袁德成
- 关键词:美国诗歌论文摘要选登
- 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中的乔伊斯被引量:7
- 2004年
- 上个世纪 ,欧美女性主义批评家开始把乔伊斯纳入其批评视野 ,她 (他 )们讨论的中心话题是乔伊斯对女性的态度或大男子主义观念的再现等等。由于角度、侧重点以及结合使用的理论的不同 ,她 (他 )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也不同 ,甚至迥然相异 ,这为我们多维度地理解乔伊斯提供了契机。
- 袁德成
- 关键词:乔伊斯女性主义批评大男子主义美女多维度
- 乔伊斯小说的对话性——以《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为例被引量:5
- 2003年
- 巴赫金对同时代的乔伊斯未作任何评论,然而其对话理论显然可用于对乔伊斯小说的分析。通过比较巴赫金关于小说家应当处于"超位"的观点与乔伊斯的非个人化理论,可以看出两者之间有契合之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叙述者话语与人物话语之间的关系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平等的对话关系。斯蒂芬心灵成长这一实例可以印证他者话语进入说话者主体,逐渐被说话者掌握,并促成其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该小说与《基督山恩仇记》在结构上的一致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互文对话性。
- 袁德成
- 关键词:巴赫金乔伊斯对话性他者
- 融多元文化为一炉——论莫曼德的诗歌艺术被引量:4
- 2004年
- 当代美国杰出的印第安诗人莫曼德并不只限于控诉白人殖民者的暴虐和揭露美国社会中存在的种族歧视,而是更强调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和多元文化的融合。他在诗歌创作中善于汲取英美白人诗歌中的精华,体现后象征主义诗歌含蓄、凝练和富于暗示性的特点。无论就诗体还是就题材而言,他的诗歌都隐含了一种超越种族界限和追求多元文化并存的精神。
- 袁德成
- 关键词:诗歌艺术印第安人
- 在荒诞和晦涩的后面——论哈罗德·品特的戏剧被引量:11
- 2002年
- 本文深入探讨了英国当代著名戏剧家品特的戏剧创作的本质 ,包括他的创作理念、他的独特的“威胁喜剧”、他运用戏剧语言的创新之处、他与法国荒诞派戏剧家的区别等。作者指出 ,荒诞和晦涩只是品特戏剧的表面特征 ,如果究其实质 ,应该说它深刻地反映了当代英国社会的状况 。
- 袁德成
- 关键词:哈罗德·品特戏剧荒诞性威胁喜剧
- 《温室》一剧的政治解读
- 2007年
- 《温室》是品特早期作品中政治色彩最为浓厚的戏剧。它表现了作者对体制和极权的憎恶,对人类未来的担心,并以隐喻的方式控诉了二战时期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本文通过探究该剧被搁置二十余年才推上舞台的原因,阐明早期品特和晚期品特对政治的不同态度,同时也指出该剧对于研究品特与政治关系的重要性。
- 袁德成
- 关键词:品特政治体制化大屠杀
- 品特在中国:回顾与反思被引量:2
- 2010年
- 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对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哈罗德.品特的认识还有待深入。回顾品特戏剧在中国介绍、翻译、研究和演出的过程,可以看出中、英两种语境中的品特实际上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英两国历史条件、社会状况和文化氛围的不同。比较品特在中国以及在俄罗斯的接受情况,上述原因会更为明显。对此原因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认识和理解品特。
- 袁德成
- 关键词:哈罗德·品特荒诞派戏剧现实主义误读
- 论乔伊斯的语言观被引量:1
- 2002年
- 在 2 0世纪西方现代派作家中 ,詹姆斯·乔伊斯以语言实验著称。他的反传统的语言观 ,认为小说家应该突出小说语言的地位 ,使之从传情达意的工具的边缘位置进入读者的意识中心 ,并脱离其指涉的内容而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作者追溯乔伊斯的创作历程 ,结合当时的文化语境并以其主要作品为例 。
- 袁德成
- 关键词:詹姆斯·乔伊斯语言观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