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金山
- 作品数:60 被引量:73H指数:4
- 供职机构:重庆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文化科学更多>>
- 家蚕微孢子虫孢壁蛋白与其发芽的相关性被引量:8
- 2008年
- 为了研究孢壁蛋白与家蚕微孢子虫发芽(孢原质弹出)的相关性,我们采用碳酸钾诱导微孢子虫体外发芽结合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简称GDGC法),收集纯化发芽后的孢子空壳(简称孢壳),对发芽液、纯化的孢壳及成熟孢子的孢壁蛋白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GDGC法可以获得高纯度孢壳,计算出其密度为1.130g/cm3;与发芽前成熟孢子提取的孢壁蛋白相比,空孢壳可以提取到主要孢壁蛋白SWP32、SWP30、SWP25,同时发现SWP32、SWP25丰度有所降低;结合碳酸钾发芽液的蛋白电泳分析,发现孢壳上丰度降低的SWP32在发芽液蛋白样品中存在,LC-MS/MS数据分析也发现SWP32、SWP30、SWP25在碳酸钾处理液中都有存在;而用碳酸钾溶液处理冷冻孢子时,未观察到发芽现象,电泳结果显示此时K2CO3溶液中只有SWP30条带,说明在碳酸钾溶液诱导的发芽过程中SWP32和SWP25从孢壳上脱落可能与发芽相关而不是被碱性的碳酸钾溶解下来的。
- 谭小辉潘国庆吴正理李艳红张瑞芝许金山周泽扬
- 关键词:家蚕微孢子虫孢壁蛋白发芽
- 家蚕(Bombyx mori)全基因组框架图被引量:1
- 2008年
- 我们在此报告了家蚕(Bombyx mori)的基因组序列框架图,它覆盖了所有已知家蚕基因的90.9%。我们估计的基因数是18510,超过黑腹果蝇报道的13379个基因。我们将家蚕基因组与果蝇、蚊子、蜘蛛和蝴蝶等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了它们在基因组成上同时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
- 夏庆友周泽扬鲁成程道军代方银李斌赵萍查幸福程廷才柴春利潘国庆许金山刘春林英钱吉凤侯勇吴正理李关荣潘敏慧李春峰沈以红蓝希钳袁联伟李田徐汉福杨光伟万永继朱勇余茂德沈卫德吴大洋向仲怀于军王俊王俊李瑞强石剑萍李恒李光远苏建宁王晓玲李国庆张增金吴清发李俊张庆鹏韦宁徐建哲孙海波董乐刘东源
- 关键词:全基因组框架图家蚕黑腹果蝇基因组成
- 线粒体型蛋白frataxin在家蚕微孢子虫中的鉴定与分析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Frataxin是铁硫簇相关蛋白,在线粒体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分析家蚕微孢子中该蛋白的结构特征,系统进化关系以及在孢子体内的转录翻译活性。【方法】基于家蚕微孢子全基因组序列,同源序列搜索获得该基因序列。进行蛋白二级结构比较,近缘物种共线性特征分析及系统进化树构建。此外构建pGEX-4T-1-Nbfra原核重组表达载体,转化E.coliBL21(DE3)进行目的蛋白表达纯化,以此为抗原免疫小鼠,制备抗体,并与家蚕微孢子总蛋白进行Western免疫杂交。【结果】Nbfra蛋白缺乏进入线粒体的信号序列,功能区缺乏部分α-螺旋;frataxin基因在不同微孢子基因组中的分布具有共线性特征,表明其在基因组进化中非常保守。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微孢子形成独立进化支,并且与高等真核生物近缘,说明微孢子在进化地位上比其它原虫更加高等,支持了微孢子虫是真菌的姊妹枝的进化地位假说。【结论】免疫杂交结果表明Nbfra基因家蚕微孢子虫中能正常表达与翻译。本研究为微孢子的分类地位及线体假说提供了重要的补充依据。
- 胡军华潘国庆许金山芦琨党晓群吴正理李艳红周泽扬
- 关键词:FRATAXIN共线性家蚕微孢子虫微孢子
- 铁硫簇组装蛋白在意大利蜜蜂耐受吡虫啉毒害中的应答分析
- 2021年
- 【目的】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铁硫簇组装蛋白(AmIscA),分析它在意大利蜜蜂工蜂耐受杀虫剂吡虫啉毒性中的应答特征。【方法】多重序列比对分析AmIscA的氨基酸序列特征和结构域组成;在线预测该蛋白的结构以及互作蛋白网络,预测它的生物学功能;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该蛋白的分类和进化关系;构建半致死模型,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AmIscA基因在工蜂耐受杀虫剂吡虫啉毒性0~48h中的表达特征。【结果】AmIscA基因cDNA序列全长514bp,编码130个氨基酸残基,计算出AmIsc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1kDa,pI为9.06。AmIscA为疏水性蛋白,具有铁硫簇组装蛋白保守的半胱氨酸和天冬氨酸残基,并且不具备信号肽,定位于线粒体中。经48h的半致死剂量吡虫啉暴露后的工蜂存活率为45%±5%。AmIscA基因表达受吡虫啉胁迫而上调,且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结论】AmIscA积极响应吡虫啉导致的毒性胁迫,可能通过抗氧化作用潜在地参与了意大利蜜蜂对吡虫啉毒性的耐受。
- 何彪王悦弟秦启倩陈兰春段佳欣许金山李治
- 关键词:吡虫啉意大利蜜蜂
- 重庆中华蜜蜂的形态和遗传多样性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研究地理位置接近的山地区域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的形态与遗传多样性,对开展中华蜜蜂遗传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重庆多山,如大巴山、武陵山、大娄山等,当地植被茂盛、蜜源植物丰富,适宜中华蜜蜂的生存繁衍。因此,重庆中华蜜蜂是研究同一地域复杂地形下中华蜜蜂形态和遗传分化的良好对象。本研究首次全面调查重庆地区中华蜜蜂种质资源多样性,分析不同生境中华蜜蜂种质资源的分化,考察潜在的基因交流情况,为中华蜜蜂的资源保护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吻长、翅长、翅宽、翅面积、肘脉指数、第3、4背板长等形态指标对来自重庆不同山脉和周边地区的139群中华蜜蜂进行形态测量和统计,同时对mt DNA tRNAleu^COⅡ段非编码区序列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分析。【结果】形态分析显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的武陵山、大娄山地区中华蜜蜂能够区分以亚热带山地气候为主的大巴山地区聚群,以及重庆西、北部的聚群。Structure群体结构分析mt DNA非编码区单倍型序列发现,不同山地生境中华蜜蜂种群之间存在基因交流,而两大山系与重庆周边地区中华蜜蜂种群之间同样存在基因交流。此外发现了3个新的东方蜜蜂单倍型,分别是大巴山Cq H4、大娄山Cq H7、西部丘陵Cq H13。【结论】重庆中华蜜蜂不同地理种群形态发生了分化,表现出较强适应性。各山脉和地区中华蜜蜂种群之间遗传结构接近,具有共同遗传单倍型,暗示基因交流发生在不同地理种群中,导致重庆中华蜜蜂的遗传分化不明显。
- 谷瑛宾先丽刘璐周俊马振刚谭宏伟周泽扬许金山
- 关键词:中华蜜蜂地理种群单倍型
- 一种具有温湿度监测和调节功能的蜂群饲养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温湿度监测和调节功能的蜂群饲养装置,包括箱体,箱体内设置有巢脾和隔板,隔板和巢脾之间形成第一腔室,隔板和箱体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腔室,在箱体内设有温湿度监测组件,温湿度监测组件包括温湿度采集模块、供...
- 许金山皮安娟石鹏唐相友宋华莉
- 一种适于意大利蜜蜂中肠总蛋白提取方法的建立和应用被引量:1
- 2015年
- 依次采用不锈钢珠破碎结合IPG裂解液法、液氮研磨结合IPG裂解液法、液氮研磨结合PBS裂解液法和不锈钢珠结合PBS裂解液法提取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Ap)中肠总蛋白,并通过SDS-PAGE对获得的总蛋白进行质量检测。结果显示,与其他3种方法相比,利用不锈钢玻璃珠破碎处理结合PBS裂解液法能够提取并获得丰度较高的Ap中肠总蛋白,蛋白质种类较多,分子量大小为18.4~116kD,样品的电泳条带清晰可见。应用该方法还开展了Ap感染东方蜜蜂微孢子虫(Nosema ceranae,Nc)后中肠组织蛋白质的差异表达分析,结果显示感染Nc的Ap中肠出现了蛋白质的上调表达;同时SDS-PAGE结果显示该方法也适用于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 Fabricius)中肠总蛋白的提取。利用不锈钢玻璃珠破碎处理结合PBS裂解液法提取Ap中肠总蛋白方法的建立将有助于对蜜蜂中肠蛋白进行鉴定分析,为深入研究蜜蜂中肠蛋白质组成、功能及其肠道免疫机制奠定基础。
- 张素贞许金山马振刚周泽扬
- 关键词:蜜蜂中肠总蛋白
- 家蚕微孢子虫细菌人工染色体文库的构建被引量:2
- 2009年
- 细菌人工染色体(BAC)文库是进行生物基因组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以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重庆分离株为材料,在前期构建的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框架图数据基础上,对构建家蚕微孢子虫BAC文库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如脉冲胶块(plug)的制备与处理、限制性酶的筛选、DNA的部分消化、酶切片段的选择、插入DNA片段与载体的摩尔比值等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构建家蚕微孢子虫BAC文库适宜的技术体系。构建的家蚕微孢子虫BAC文库由6 478个克隆构成,克隆片段平均大小约为50 kb,相当于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15.33 Mb)的20倍,文库空载率较低,有利于深入开展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相关方面的研究。
- 杨柳潘国庆刘含登许金山李田刘铁张绍鹏周泽扬
- 关键词: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细菌人工染色体文库
- 比较不同地理株系柞蚕NPV的全基因组揭示其遗传多样性
-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rnyi nucleopolyhedroviruses,AnpeNPVs)会到引起柞蚕爆发大面积的柞蚕脓病。之前,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都集中在不同物种间的基因结构,...
- 何强许金山周泽扬
- 关键词:柞蚕杆状病毒单核苷酸多态性
- 文献传递
- 原生动物基因组转座元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08年
- 转座元件是一类广泛分布于真核生物的可移动的遗传因子,可以引起基因重组和变异,在物种进化及遗传改良中起着重要作用。针对近年来原生动物全基因组序列中大量发现的转座元件,文章着重比较了转座元件在锥虫、利什曼虫、微孢子虫、变形虫和滴虫基因组序列中的存在种类、分布特征及其功能意义。原生动物转座元件以LINE和SINE为主,其次是DNA转座元件和LTR反转座元件,部分转座元件在高A+T含量区富集,预示着转座元件与基因组序列A+T含量有着紧密联系。根据不同种微孢子虫基因组之间转座元件的差异,推测在微孢子虫基因组进化过程中,至少经历了一次转座元件的丢失事件。最后对转座元件在原生动物寄生虫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作了展望。
- 许金山周泽扬
- 关键词:原生动物转座元件基因组微孢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