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俊红

作品数:4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梗死
  • 2篇电刺激
  • 2篇电针
  • 1篇蛋白
  • 1篇电针大鼠
  • 1篇电针疗法
  • 1篇穴位
  • 1篇穴位特异性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疾病
  • 1篇有效性
  • 1篇源性
  • 1篇针疗
  • 1篇针疗法
  • 1篇人中穴
  • 1篇神经干
  • 1篇神经干细胞
  • 1篇神经胶质

机构

  • 4篇中山大学孙逸...
  • 2篇广州医学院第...

作者

  • 4篇赵俊红
  • 4篇燕铁斌
  • 3篇刘慧华
  • 2篇何晓阔
  • 2篇李胜活
  • 1篇郑修元

传媒

  • 2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功能性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及室管膜下区的溴氧尿嘧啶核苷+/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细胞表达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点功能性电刺激(FES)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和室管膜下区(SVZ)溴氧尿嘧啶核苷(BrdU)+/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细胞表达的影响,探讨FES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法制作急性脑梗死大鼠模型,制模成功7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安慰组和FES组,每组各24只。3组再按治疗时间分为1、3、7和14d四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对照组没有进行任何治疗;安慰组大鼠瘫痪侧前肢仅贴附表面电极,连接FES治疗仪,关闭机器电源;FES组制模成功后第3天开始以表面电极刺激瘫痪侧前肢,治疗强度以引起瘫痪侧出现伸腕伸指动作为准(约4~5mA),每次治疗15min,1次/日。治疗前及治疗各时间点(1、3、7和14d)采用改良神经功能损害评分法(mNSS)对大鼠神经功能变化评分;使用免疫组织荧光化学法检测缺血侧SVZ表达5-BrdU以及GFAP细胞数目的改变。结果治疗7d和14d后,FES组大鼠mNSS评分较其它2组明显改善(P〈0.05),其中运动功能评分改善尤为明显(P〈0.05)。治疗第3天FES组BrdU阳性细胞、BrdU+/GFAP+双标阳性细胞数及阳性率与其它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各组BrdU阳性细胞、双标阳性细胞数均达到峰值,FES组BrdU阳性细胞、双标阳性率与其它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FES组BrdU阳性细胞、双标阳性率与其它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ES治疗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促进SVZ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刘慧华燕铁斌李胜活赵俊红郑修元何晓阔
关键词:功能性电刺激脑梗死神经可塑性室管膜下区
不同电刺激方式促进脑卒中后功能恢复的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2年
目前已有研究证实,中枢神经系统在损伤后具有结构和/或功能上的重组能力,即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高度的可塑性。有研究显示,电刺激具有脑保护作用,可促进脑卒中后的功能恢复。基于此,本文对不同电刺激方式促进脑卒中功能恢复的机制研究作一综述。
刘慧华燕铁斌李胜活赵俊红
关键词: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脑保护作用电刺激
电针大鼠百会和人中穴对脑梗死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针脑梗死大鼠的百会和人中穴对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SGZ)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以探讨电针改善脑缺血后神经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改良Zea Longa"线栓法"建立SD雄性大...
赵俊红燕铁斌刘慧华何晓阔
关键词:脑梗死电针神经干细胞细胞分化
电针在脑梗死功能恢复中的有效性和穴位特异性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13年
针刺是祖国医学中最具有特色的治疗手段,也是西方医学研究最多的中医康复方法[1-2]。电针疗法因具有操作简便、节省人力、使用安全和提高疗效等优点,广泛用于脑血管疾病的康复治疗中[3],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4]。近年来,电针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性和穴位特异性研究已经较为深入,国内外学者们对此开展了大量工作,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综述。
赵俊红燕铁斌
关键词:穴位特异性电针疗法有效性脑梗死脑血管疾病祖国医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