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毅
- 作品数:33 被引量:210H指数:9
- 供职机构: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科技厅基金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资助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历史地理更多>>
- 儿童Ramsay-Hunt综合征1例报告被引量:1
- 2013年
- Ramsay-Hunt综合征(RHS)是由潜伏在膝状神经节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被重新激活引起,累及第Ⅶ和第Ⅷ脑神经,以周围性面瘫并伴耳道、外耳疱疹和前庭(耳)蜗功能障碍为特征,常累及成人,儿童罕见[1]。现报告1例近期本院收治的儿童RHS。
- 葛小丽过毅陈洪敏
- 关键词:RAMSAY-HUNT综合征儿童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膝状神经节周围性面瘫脑神经
- 基于时机理论的家庭干预策略对支气管肺炎患儿临床症状及肺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基于时机理论的家庭干预策略对支气管肺炎患儿临床症状及肺功能的影响效果。方法将2019年3月—2020年3月本院儿科收治的4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及其监护人40名设为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2020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4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及其监护人40名设为观察组,采取基于时机理论的家庭干预策略,对比两组监护人的照顾负担与照顾能力,患儿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依从性及肺功能。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监护人的照顾者负担问卷(CBI)评分与中文版家属照顾者照顾能力测量表(FCT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患儿的湿啰音、咳痰、咳嗽消失时间及退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患儿干预期间的依从性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用力肺活量(FVC)、1 s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FEV 1/FVC)与呼吸峰值流速(PEF)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对支气管肺炎患儿实施基于时机理论的家庭干预策略的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儿监护人的照顾负担,提升其照顾能力,缓解患儿临床症状与体征,提高依从性,并促进患儿肺功能改善。
- 李斐张学巧过毅
- 关键词:支气管肺炎肺功能依从性
- 阴沟肠杆菌痰液分离株耐药基因谱及菌株亲缘性分析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了解阴沟肠杆菌(ECL)痰液分离株耐药基因谱与亲缘性。方法采用PCR检测16株ECL 15种耐药基因,并作聚类分析。结果16株中TEM、OXA-1群、DHA、ACT-1、aac(6′)-Ⅰ、ant(3″)-Ⅰ、qnr、dfrA17、sul1和intⅠ1基因阳性率分别为78.6%、6.3%、18.8%、75.0%、78.6%、56.3%、6.3%、37.5%、87.5%和87.5%,聚类分析示存在克隆传播现象。结论TEM、DHA、ACT-1、aac(6′)-Ⅰ、ant(3″)-Ⅰ、dfrA17、sul1和intⅠ1基因检出率高,ECL可导致克隆传播医院感染。
- 蔡培泉过毅
- 关键词:阴沟肠杆菌
-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辅助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疗效分析
- 2012年
- 目的观察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辅助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导致的气道高反应引起的长期痉挛性刺激性咳嗽。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1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15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抗支原体的基础治疗,观察组同时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口服,观察两组咳嗽缓解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咳嗽缓解时间明显缩短,并且咳嗽复发比例降低。结论孟鲁司特可降低肺炎支原体感染后的气道高反应,缓解支气管痉挛,缩短咳嗽病程,减少咳嗽复发。
- 过毅
- 关键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肺炎支原体气道高反应咳嗽
- 匹多莫德干预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细胞免疫调节剂匹多莫德干预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将62例IM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31例,对照组急性期予以阿昔洛韦抗病毒及对症等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细胞免疫调节剂匹多莫德,疗程2周。观察两组临床指标的恢复情况,分别检测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干预组临床症状及体征较对照组消失快(P<0.05);干预组平均住院天数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差异有显著性,对照组患儿治疗前后CD3、CD4、CD8 T细胞及CD4/CD8比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预组患儿治疗后CD3、CD8 T细胞比例降低,CD4T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IM患儿存在T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在性期治疗中加用细胞免疫调节剂匹多莫德能缩短IM的病程,促进T细胞免疫功能的尽快恢复。
- 过毅叶燕娟
-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T淋巴细胞亚群儿童
- 无锡地区340例呼吸道病毒感染患儿的病原学分析被引量:12
- 2015年
- 目的:了解江苏无锡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预防提供参考信息。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4年5月期间,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咽拭子标本,共340例。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流感病毒A型(influenza virus A,FA)、B型(influenza virus B,FB)、副流感病毒I型(parainfluenza v irus I,PIVI)、副流感病毒II型(parainfluenza v irus II,PIVII)、副流感病毒III型(parainfluenza virus III,PIVIII)、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和腺病毒(adenovirus,ADV)七项指标,从性别差异、年龄因素及季节分布三方面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340例标本中病毒阳性检出116例,总阳性率为34.12%,各病毒阳性率前三位的是R SV(16.18%;55/340),FB(5.29%;18/340)和FA(5.00%;17/340);男性组(36.32%;73/201)和女性组(31.65%;44/139)之间的病毒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0~1岁组患儿病毒阳性率最高,48.48%(32/66);冬季的病毒阳性率最高(42.72%;44/103)。结论:呼吸道合胞病毒是本地区小儿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主要病毒,0~1岁阶段的患儿应列入防护重点,同时,冬季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高发期。本研究为无锡地区的儿童呼吸道感染情况提供了病原学资料。
- 葛小丽陈洪敏程娟娟高明珠过毅
- 关键词:呼吸道病毒儿童病原学分析
- 55例儿童头痛病因分析
- 2000年
- 头痛是指头颅、眼眶和枕骨部以上区域的疼痛。头痛有时牵涉到面部或颈部。小儿头痛是儿科临床工作中比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之一。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有的患儿不能准确叙述原因,临床医师往往一时难以确诊。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各种检查手段不断完善,头痛病因诊断的正确率明显提高。现将我院1997年~1999年住院55例头痛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报道于下。
- 过毅
- 关键词:儿童头痛病因颅内肿瘤出血头痛型癫痫
- 糖皮质激素治疗对小儿血清载脂蛋白及血脂的影响
- 1998年
- 为了探讨长期糖皮质激素治疗对小儿血脂代谢的影响,对41例患儿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不同时期检测APOAI、APOB、TC、TGHDL-C。发现:用药1个月仅TC值升高(P<0.05);治疗后3个月TG、APOB值亦上升(P<0.01);治疗6个月后TC、TG、APOB均下降恢复。APOAI、HDL-C在治疗过程中无差异。表明:长期激素治疗3个月前后有一高血脂、AS高危阶段,但随着激素的减量和停用,AS危险因素可基本消除。只要在高危期加入降血脂药并调整患儿饮食,长期糖皮质激素治疗对血脂无明显影响。
- 张枫任智红梅相如过毅
-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载脂蛋白高脂血症
- 探讨甲流儿童外周血白细胞分类特点及抗流感疗效分析
- 2019年
- 目的 探讨甲型流感儿童病例外周血白细胞分类特点,分析奥司他韦联合脾氨肽治疗甲型流感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3月在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儿科门诊以流感样症状就诊并经鼻咽拭子检测甲流抗原阳性的179例3~14岁患儿作为甲流组;选取同期3~14岁健康体检儿童1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的外周血白细胞分类差异。按就诊次序奇、偶数法,将179例甲流患儿分为治疗组90例,观察组89例。治疗组采用奥司他韦口服抗流感治疗;观察组采用奥司他韦+脾氨肽联合口服。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流感样症状的缓解时间。结果 甲流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和单核细胞百分比(MO)显著高于对照组;淋巴细胞百分比(LY)和嗜酸粒细胞百分比(EOS)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1)。观察组发热、咽痛、肌肉酸痛及咳嗽消失时间显著短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甲流患儿外周血白细胞分类显示NE、MO百分比显著升高,而LY、EOS百分比显著降低。因此,早期血常规白细胞分类对甲流及时诊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尽早口服奥司他韦+脾氨肽治疗甲流能显著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避免过度应用抗生素,降低住院比例,治疗总费用相对较低,临床获益更好。
- 孙海蓉过毅尤忠张莹莹
- 关键词:儿童奥司他韦脾氨肽
- FMEA模式对行门急诊静脉留置针治疗的小儿置管风险和输液安全的影响被引量:16
- 2021年
- 目的分析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模式对行门急诊静脉留置针治疗的小儿置管风险和输液安全的影响。方法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行门急诊静脉留置针治疗的100例患儿设为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行门急诊静脉留置针治疗的100例患儿设为研究组,采用FMEA模式护理,由护士对患儿在行静脉留置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原因及结果进行剖析,计算出具体的风险值(RPN),就留置针相关危险因素做出管理,给出具体的整改方案。比较两组患儿实施FMEA模式前后的导管堵塞、外渗、意外拔针/脱管、穿刺部位感染的RPN。结果实施FMEA模式后,研究组意外拔管/脱管、导管堵塞、穿刺部位感染、外渗的RPN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FMEA模式应用于行门急诊静脉留置针治疗小儿中,能降低置管风险,且能提高输液安全。
- 陆燕芳朱锋过毅
- 关键词:FMEA静脉留置针输液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