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蕾

作品数:32 被引量:386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8篇农业科学
  • 7篇生物学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黄土高原
  • 9篇土壤
  • 8篇植被
  • 7篇碳储量
  • 5篇生态系统
  • 5篇退耕
  • 4篇植被恢复
  • 4篇团聚体
  • 3篇植物
  • 3篇生物量
  • 3篇水土
  • 3篇土壤团聚体
  • 3篇退耕还林
  • 3篇丘陵区
  • 3篇黄土丘陵
  • 3篇黄土丘陵区
  • 3篇固碳
  • 3篇草地
  • 2篇地上生物量
  • 2篇地下生物量

机构

  • 27篇西北农林科技...
  • 19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宁夏大学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佳木斯大学
  • 1篇重庆大学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32篇邓蕾
  • 23篇上官周平
  • 6篇王凯博
  • 2篇武高林
  • 2篇潘慧
  • 1篇刘领
  • 1篇李黎
  • 1篇李黎
  • 1篇钟彩虹
  • 1篇安慧
  • 1篇赵小锋
  • 1篇刘广全
  • 1篇王鸿喆
  • 1篇杨维霞
  • 1篇王艳芳
  • 1篇吴普侠
  • 1篇王冬
  • 1篇李斌斌
  • 1篇刘德江
  • 1篇旷达

传媒

  • 7篇生态学报
  • 4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草业科学
  • 1篇草业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草地学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地球环境学报
  • 1篇湖北民族大学...
  • 1篇第五届国际青...

年份

  • 3篇2024
  • 4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适合黄土丘陵区的坡面植被配置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合黄土丘陵区的坡面植被配置方法,属于生态恢复工程技术领域,将坡地分成平坡、缓坡、斜坡、陡坡和急坡;再对坡位进行分级;缓坡立地上坡位建植草本植物、中坡位建植灌木、下坡位建植乔木;斜坡立地中上坡位建植草本植...
邓蕾王凯博上官周平
文献传递
季节性放牧对草地植物多样性与功能群特征的影响被引量:30
2016年
针对放牧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比较暖季放牧(6月-10月)和冷季放牧(11月-翌年5月)下典型高寒草地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群特征的变化,分析了高寒草地植物群落对季节性放牧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暖季放牧草地中物种多样性指数为1.92,均匀度指数为0.78,明显高于冷季放牧草地的1.81和0.74,而冷季放牧草地的丰富度指数为17.45,高于暖季放牧草地的16.45。冷季放牧草地的地上生物量为246.61 g·m^(-2),莎草类和豆科类功能群的生物量比例分别为66.85%和15.86%,其值均高于暖季放牧草地。暖季放牧草地植物总密度为2 064株·m^(-2),明显高于冷季放牧草地的1 394株·m^(-2)。合理的放牧强度下,暖季放牧相比冷季放牧有利于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的维持,但冷季放牧草地有利于草地群落地上生物量的积累。
刘玉刘振恒邓蕾武高林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功能群地上生物量高寒草地
陕西省天然草地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8
2012年
草地生态系统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陕西省天然草地为研究对象,基于57个调查样地的地上、地下和凋落物生物量资料,分析不同植被类型草地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揭示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碳汇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7种草地类型(暖性草丛类、暖性灌草丛类、温性山地草甸类、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草原、温性荒漠草原类和低地盐化草甸类)的各部分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地上生物量分别为:238.3,293.6,157.0,350.5,156.9,99.9和144.6g·m-2,地下生物量分别为:670.2,560.5,726.3,1072.5,719.5,1156.7和775.0g.m-2,凋落物生物量分别为:332.2,294.0,328.5,271.4,107.4,97.2和155.7g·m-2;但是其群落总生物量差异不显著,分别为:1353.9,1240.8,1405.3,1501.0,983.8,1148.1和1075.3g·m-2。地下生物量均大于地上生物量和凋落物生物量,其分配比例介于38.8%~77.4%之间;地上生物量和凋落物生物量随海拔高度增加而极显著减少(P<0.01);地上生物量随生长期降雨量增加而极显著增加(P<0.01),随年均温增加而减少(P>0.05);地下生物量对降雨和温度的响应均不显著。因此,降水是陕西省天然草地生态系统地上生物量最主要的限制因子,且主要受生长期水分供给的制约,温度尚不是主要限制因子。
邓蕾上官周平
关键词:天然草地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环境因子
“双碳”目标下水土保持碳汇计量、监测与评估的思考
2024年
开展水土保持碳汇计量、监测与评估是服务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可为未来的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笔者以“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背景下碳汇相关政策与研究为基础,指出我国水土保持碳汇发展方向,阐明水土保持碳汇计量的概念、应用及评估认证体系。水土保持碳汇计量监测是“双碳”战略、水保规划、内生动力的重要实现手段,也是碳交易、生态富民和投入机制的主要应用场景。加强水土保持碳汇评估、分类管理和认证体系的建设,健全碳汇调查监测技术方法,能够推进水土保持碳汇的精确评估,为碳中和目标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新时期应全面推行水土保持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提升水土保持碳汇开发方法,建立水土保持碳增汇考核指标,持续挖掘水土保持碳汇增长的潜力,加强碳汇水土保持措施多元化发展,拓宽水土保持碳汇投资渠道,完善水土保持碳汇交易保障机制,推动水土保持碳汇参与碳市场交易。
李继伟邓蕾上官周平
关键词:水土保持碳交易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天然草地群落结构与土壤水分关系被引量:43
2014年
气候变化导致水热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土壤含水量改变,必然影响区域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天然草地群落为研究对象,在较大空间尺度上根据随机设置样地法调查区域内典型地带性草地群落,研究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对草地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上生物量、凋落物质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虽正相关但不显著;2)物种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均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3)植物功能群受土壤水分的影响,表现为禾本科和豆科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杂类草相反。总之,在半干旱区土壤水分是限制群落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子,而禾本科和豆科作为指示物种可以反映土壤的水分状况。土壤水分的变化可能是导致半干旱区天然草地群落演替的驱动力,草地退化可能与土壤含水量的改变有关。
张志南武高林王冬邓蕾郝红敏杨政上官周平
关键词:天然草地土壤水分物种多样性半干旱区
植被恢复的土壤固碳效应:动态与驱动机制被引量:7
2023年
植被恢复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库动态变化的关键过程之一,阐明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的固持动态及其驱动机制,是全球变化下碳循环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固定动态及其驱动机制方面的研究,剖析植被恢复中土壤有机碳固持动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植物碳输入对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影响机制,揭示植被恢复中土壤有机碳固定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驱动机制,并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进而提出关于植被恢复的土壤固碳效应研究,亟需在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动态、微生物结构和功能,以及植物—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固持的协同作用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本综述可为植被恢复与土壤固碳稳定机制研究指明未来的方向,进而为促进我国植被恢复的土壤碳循环研究,科学评价生态系统土壤固碳潜力和有效实施生态系统碳汇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邓蕾刘玉林李继伟上官周平
关键词:植被恢复土壤有机碳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微生物
退耕还林(草)工程固碳效益评估及其驱动机制
邓蕾王凯博上官周
退耕还林(草)工程是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土流失防治的重要举措,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固定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其固碳效益是衡量生态工程成效的关键参数之由于缺少退耕还林(草)工程固碳效益的整体系统评价,导致退耕还林(草)后生态系...
关键词:
关键词:退耕还林工程森林生态系统水土流失防治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37
2021年
准确估算生态系统碳储量,探明其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对区域生态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黄土高原地区碳储量现状、空间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尚不清楚。选择黄土高原地区森林(包括乔木林和灌木林),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为对象,基于大量实测样点通过克里金插值和地统计方法,评估了三种生态系统地上生物量碳密度、地下生物量碳密度和0—10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并通过路径分析探讨了各碳库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7%,其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约为2.29 Pg,仅占我国生态系统碳储量的2.3%。生态系统各碳库中,地上生物量碳储量、地下生物量碳储量、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0.44、0.32和1.52 Pg;森林、草地、农田(仅指土壤)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0.98、1.09和0.21 Pg。气候(年均温度、年均降水)、海拔、坡度、土壤质地(砂粒、粉粒、粘粒含量)、植被覆盖状况(用NDVI表示)等因子可解释地上生物量碳密度、地下生物量碳密度、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的12%、8%和32%,其中,年均降水、海拔、粘粒含量是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表明,由于黄土高原地区独特的气候、地形和土壤条件,其生态系统虽然具有较大的碳储量,但是低于我国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平均水平。
李妙宇上官周平邓蕾
关键词:黄土高原碳密度碳储量生态系统
一种适合黄土丘陵区的坡面植被配置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合黄土丘陵区的坡面植被配置方法,属于生态恢复工程技术领域,将坡地分成平坡、缓坡、斜坡、陡坡和急坡;再对坡位进行分级;缓坡立地上坡位建植草本植物、中坡位建植灌木、下坡位建植乔木;斜坡立地中上坡位建植草本植...
邓蕾王凯博上官周平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碳库动态对植被恢复模式和时间的响应
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影响,植被恢复是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缓解全球变暖的有效手段.黄土高原作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大面积的植被恢复,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近十年来,...
王凯博邓蕾上官周平
关键词:人工植被恢复黄土高原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