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志辉

作品数:63 被引量:246H指数:11
供职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航空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科研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航空宇航科学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理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7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0篇航空宇航科学...
  • 7篇动力工程及工...
  • 3篇理学
  • 2篇金属学及工艺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兵器科学与技...

主题

  • 28篇燃烧
  • 24篇燃烧室
  • 14篇燃烧不稳定性
  • 13篇喷雾特性
  • 11篇旋流
  • 10篇流场
  • 9篇喷雾
  • 8篇旋流杯
  • 8篇喷嘴
  • 8篇雾化
  • 8篇航空发动机
  • 6篇预混
  • 5篇燃烧不稳
  • 5篇模型燃烧室
  • 4篇贫燃
  • 3篇旋流火焰
  • 3篇旋流器
  • 3篇预混燃烧
  • 3篇射流
  • 3篇喷管

机构

  • 63篇北京航空航天...
  • 5篇北京动力机械...
  • 2篇北京控制工程...
  • 2篇中国航空工业...
  • 1篇中国燃气涡轮...
  • 1篇中国航空燃气...
  • 1篇北京航天试验...
  • 1篇中国航发商用...

作者

  • 63篇郭志辉
  • 15篇黄勇
  • 9篇杨甫江
  • 7篇徐行
  • 4篇付虓
  • 4篇何悟
  • 3篇李磊
  • 3篇顾善建
  • 3篇张澄宇
  • 3篇孙晓峰
  • 3篇李振祥
  • 3篇魏福清
  • 3篇吴寿生
  • 2篇杨李
  • 2篇郎洪俭
  • 2篇曹永
  • 2篇任立磊
  • 2篇刁瑶朋
  • 2篇刘火星
  • 2篇邹正平

传媒

  • 18篇航空动力学报
  • 18篇推进技术
  • 4篇北京航空航天...
  • 2篇第十三届燃烧...
  • 2篇中国航空学会...
  • 2篇中国航空学会...
  • 1篇燃烧科学与技...
  • 1篇黑龙江科技信...
  • 1篇工程热物理学...
  • 1篇燃气轮机技术
  • 1篇实验流体力学
  • 1篇2007年热...
  • 1篇中国航空学会...

年份

  • 1篇2024
  • 7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6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 4篇2005
  • 4篇2003
  • 3篇2001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型气动雾化喷嘴喷雾特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6
1997年
对一种新型气动雾化喷嘴的喷雾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该喷嘴的喷雾是由环缝射流和中心旋转射流剪切破碎中心燃油射流而形成。实验用二维激光测速测粒仪对喷嘴下游几个截面上气流和液滴的平均速度和脉动速度,以及液滴的粒度和浓度沿径向的分布进行了测量。研究了中心旋流强度对喷雾的影响。测量结果显示喷雾中心存在低速区和固体涡核,而喷雾边缘具有较高的速度。浓度呈空心分布。喷雾具有很大的湍流脉动。
徐行郭志辉顾善建
关键词:粒度航空发动机喷嘴喷雾特性
套筒结构参数对头部流场和喷雾场的影响
采用PDA测量系统对带双轴向旋流杯模型燃烧室的主燃区流场进行了实验研究,变换两种套筒突扩长度组合,测量了燃烧室内流场的特征。发现随着套筒突扩长度的增加,回流速度减小,回流区的长度也逐渐减小,但是所形成的回流区最大宽度是增...
夏立峰刁瑶朋郭志辉
关键词:流场喷雾场激光测量套筒结构燃烧室
文献传递
三旋流雾化装置中预燃级喷雾特性的实验研究
2023年
为深入研究三旋流分级燃烧室中预燃级的喷雾特性,采用煤油为工质,在接近贫油熄火状态时对某三旋流雾化装置中预燃级的雾化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利用相位多普勒测速仪对雾化装置下游的整体喷雾场以及近场区喷雾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下游喷雾场主要有中心回流区、高速区和喷雾边缘区,但是在X=10mm截面上高速区中存在着台阶低速区。喷雾结构由空心锥结构渐渐转变为全锥形。线平均后的液雾索泰尔平均直径SMD沿轴向增加,气流压降是液滴平均尺寸的主要影响因素。雾化装置中的雾化过程符合复合式空气雾化。在X=10mm截面的近场区,径向上各点处的液滴轴向速度基本与液滴尺寸无关,而液滴径向速度与尺寸的关系与径向位置有关。对文献中提出经验预测公式进行了修正,得到适用于该雾化装置的液滴尺寸关系式,发现在空气压降为4kPa时可忽略第三级旋流气流,一二级旋流气流是近场区液滴平均尺寸的主导因素。
谢宇何悟郭志辉
关键词:喷雾特性
收扩喷管加小突片对尾喷流红外辐射的影响被引量:16
2001年
针对收扩喷管 ,在高温 (约 64 0℃ )、高速 (超音速 )流动状态下 ,实验研究了加装小突片后对飞机发动机尾喷流红外辐射的抑制效果 ,并探讨了小突片堵塞比、小突片后倾角度等因素对红外辐射抑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小突片对热射流的红外辐射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不仅使热射流的核心区长度大为缩短 ,而且使热射流的总体红外辐射信号大幅度下降 (在本文实验范围内 ,最大可下降约 57% )。
黄勇郭志辉魏福清吴寿生
关键词:收扩喷管红外辐射尾喷流
模型预混燃烧室线性稳定性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针对钝体火焰稳定器结构的模型预混燃烧室进行了线性稳定性分析.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求解了三维Helmoholtz方程,方程的源项为耦合指数-延迟时间模型.对模型预混燃烧室进行非定常计算得到了化学反应速率的周期性变化,确定了非定常热释放发生在火焰的尖端.由压力和温度信号的相位差得到了当量比为0.72,0.8,0.88,0.97四个工况的延迟时间,分别为0.6,0.3,0.9,0.6ms.线性稳定性分析得到了模型预混燃烧室系统纵向模态频率的实部和虚部,当虚部为负数时表示线性不稳定.结果显示:系统的前5阶纵向模态中,2~4阶是线性不稳定的.其中3阶纵向模态的虚部绝对值最大,它的物理意义是对小扰动的增长率最大.因此在有扰动时,3阶纵向模态最有可能线性失稳,产生燃烧不稳定性现象.
付虓郭志辉杨甫江
关键词:预混燃烧旋涡脱落燃烧不稳定性纵向模态
中心分级燃烧室雾化特性试验研究被引量:7
2019年
为了研究中心分级燃烧室雾化特性,设计中心分级燃烧室头部进行雾化特性试验研究。头部预燃级采用贫油直接喷射,主燃级采用预混预蒸发。试验采用了相位多普勒粒子分析仪测量液滴粒径及速度,用10μm以下的小液滴速度近似流场速度。实验结果表明:流场具有中心回流区(PRZ)、唇口回流区、角落回流区(CRZ)、预燃级高速射流区及主燃级高速射流区等结构;流场结构对称且受工况改变影响较小;大液滴集中在中心回流区及角落回流区。中心分级燃烧室不同于其他分级燃烧室,其具有特殊的流场结构及燃油雾化分布规律;在近场流场区域65μm^75μm液滴集中在PRZ区域和CRZ区域;近场区域内Case 4雾化D32是Case 3的60%。
刘易安郭志辉张漫
关键词:雾化
一种应用于小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的离散扰流片
本发明一种应用于小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的离散扰流片,它是在喷注器出口方向,轴向距离是燃烧室直径D的1/2~2倍,在燃烧室内壁面上,周向均匀设置6~12个离散扰流片。离散扰流片的形状是楔形五面体与燃烧室内壁面连接相贯而...
郭志辉关奉伟
基于热声网络法的燃烧不稳定性分析研究被引量:9
2014年
为研究预混燃烧的燃烧不稳定性,采用低阶热声网络分析方法确定燃烧不稳定性的模态特征及非线性特性。在热声网络程序中利用声网络来描述燃烧室结构的声学特性,利用速度脉动的函数描述火焰的热释放脉动。在火焰模型中,在线性模型中增加非线性以求解不稳定模态的极限环幅值。分析了钝体模型燃烧室中火焰模型参数对燃烧不稳定性的影响,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得很好。结果表明声网络方法结合非线性火焰模型能描述燃烧系统的燃烧不稳定性和直接预测极限环幅值。
杨甫江郭志辉付虓
关键词:燃烧不稳定性非线性
一种强剪切空气雾化喷嘴的流场和喷雾被引量:9
2014年
采用数值和实验方法对一种强剪切空气雾化喷嘴的流场和喷雾特性进行研究.采用粒子动态分析仪(PDA)实验研究了不同气液比下强剪切空气雾化喷嘴的速度场和喷雾场,并对该喷嘴的流场进行了数值计算,所得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比较吻合.研究结果表明:强剪切空气雾化喷嘴的设计合理,两股旋流空气在喷嘴内部完成强烈的动量交换,并对燃油进行了强剪切.强剪切空气雾化喷嘴在宽调节比范围内能够完成良好的雾化,当气液比变化10倍,液雾的索太尔平均直径分布均处于20~60μm之间.随着气液比的增大,线平均索太尔平均直径逐渐减小,推导了适用于该喷嘴的索太尔平均直径计算模型,可为强剪切空气雾化喷嘴设计提供参考.
李振祥郭志辉车俊龙付宇
关键词:流场喷雾特性
非均匀速度来流条件下液体射流喷雾特性被引量:1
2022年
实验研究了非均匀速度来流条件下液体横向射流喷雾特性。实验利用多孔板实现速度的不均匀,应用片光照相得到喷雾中心截面照片,使用相位多普勒粒子分析仪(PDPA)测量液滴的直径和速度。实验结果表明:在非均匀速度来流中,射流的弯曲和破碎机理有所不同,导致穿透深度和雾化特性发生改变。与均匀速度来流相比,正速度梯度来流时射流穿透深度更大,液柱破碎高度增大,浓度场分布更加均匀,射流呈现平抛形态;负速度梯度时喷雾场整体内移,浓度场呈明显分层结构,射流尾迹区增长,射流为坍塌形态。初步提出适用于非均匀速度来流条件下的射流穿透深度经验公式。非均匀速度来流可以改善雾化及均匀度,其中负速度梯度来流时液雾的索太尔平均直径(SMD)最小。
孔祥壮何悟郭志辉
关键词:非均匀喷雾特性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