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黛姮
- 作品数:48 被引量:56H指数:4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历史地理艺术经济管理更多>>
- 帝王审美理想对圆明园造园艺术的影响
- <正>明代造园家计成指出,一座园林的兴造有"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尤其如此。它尽管表现出丰富的造园手法,体现着古代匠师的匠心独运,然而它与现存的几座皇家园林相比,尽管它们的主人是相同的,有些功能是相...
- 郭黛姮
- 伟大创造时代的宋代建筑
- 宋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高峰时期,城市摆脱了里坊制的束缚,是中国城市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从此城市从为帝王服务转变为按其自身的规律发展。《营造法式》的诞生标志着当时中国的建筑业(官手工业)已产生了关于建筑技术标准和工料定额、...
- 郭黛姮
- 关键词:宋代建筑
- 宋《营造法式》五彩遍装彩画研究
- 五彩遍装彩画是宋代建筑彩画中最华丽的一种。这种彩画在建筑的每一个构件上均将绘有五彩花纹,其用色以青、绿、红为主,余色隔间品合。着色采用叠晕与间装之法。现存《营造法式》各版本所绘的花纹纹样多产生变形,风格差异较大,需参照宋...
- 郭黛姮
- 关键词:彩画用色
- 文献传递
- 样式房、样式雷与圆明园
- 本文以圆明园变迁史与样式雷家族在样式房担任掌案的时间相对照,提出圆明园的设计者,应为样式房的"建筑师",而非仅限于样式雷家族。雷氏家族在圆明园的建设中确实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圆明园的建设成果并非完全由雷氏家族完成,圆明...
- 郭黛姮
- 文献传递
- 论文物建筑修复的历史可读性
- 文物建筑的保护应当注重其本体的全部历史,而不是某位使用者时期的历史,文物建筑的特点在于历时性,保护工作必须寻找文物本体真实的历史信息,保护的最高标准是其所具有的全部历史信息得到保护,并传之久远。优秀的修缮工程不仅要保证文...
- 郭黛姮
- 关键词:文物建筑历史信息可读性修缮工程
- 文献传递
- 让消逝的遗产重生
- 遗产的成果不是短时间内取得的,需要大家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耐心来经营和积累,要基于用户的要求和需求,开展多方的合作,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另外还要让科技引领未来,进一步发挥遗产在社会文化建设和国民经济中的积极作用,使中国文...
- 郭黛姮
- 关键词: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公众需求
- 从香港西贡、大浦区的历史建筑看香港与祖国文化的渊源
- 香港西贡、大浦地区保留了一些历史建筑,它们尽管所处地域偏僻,建筑规模不大,标准不高,但却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其村落构成具有中国大地村落的稳定特征,体现出重礼教、尚人伦、尊祖宗等特点。村中不但有住宅,而且还有宗祠、...
- 郭黛姮
- 关键词:装修
- 三山五园:北京历史文化最辉煌的乐章被引量:10
- 2014年
- 主持人的话:为了贯彻实施国家和北京市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战略,积极推动海淀区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北京联合大学成立了文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与中共海淀区委宣传部共同创办北京三山五园研究院,2013年11月9日,“三山五园和京西文化”专家研讨会暨北京三山五园研究院成立揭牌仪式在北京联合大学举行。本次会议围绕着“三山五园和京西文化”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而富有启发性的讨论,主涉及三山五园和京西文化的文化渊源、历史内涵、价值定位,三山五园与京西文化的关系,历史文化景区的保存现状与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等方面。本刊以笔谈的形式登部分专家的精辟见解。
- 郭黛姮
- 关键词:北京文化皇家园林文化遗产
- 抗震性能优异的中国古代木构楼阁建筑
- 1906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和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给工业革命以后的现代化新城市造成了难以想像的破坏,从而使建筑的抗震问题成为现代建筑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地震工程学者从多方人手尽心进行研究。但开始时,考虑问题...
- 郭黛姮
- 文献传递
- 关于文物建筑遗迹保护与重建的思考被引量:21
- 2006年
- 文物建筑的保护,“目的是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对于一座仅存遗址或遗迹的历史建筑,一般不主张丢掉历史信息而重建。历史建筑的重建可以区分为文物建筑性质的重建和非文物建筑性的重建。对于前者,不应破坏原有遗迹,并应按照原材料、原技术、原工艺进行重建。在原址重建是保护工程中极特殊的个别措施。基于“文物建筑是历史信息载体”的概念,在重建的文物建筑身上应当体现出历史的可读性和可识别性。有时为了“不破坏原有遗迹”而满足某种重建的需求时,只能采取现代的新技术手段,保存遗迹,将重建的非文物性的新建筑跨于其上。
- 郭黛姮
- 关键词:文物建筑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