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闫波

作品数:3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济宁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基因
  • 1篇单纯疱疹
  • 1篇单纯疱疹病毒
  • 1篇单核
  • 1篇单核苷酸
  • 1篇单核苷酸多态
  • 1篇单核苷酸多态...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死
  • 1篇心脏
  • 1篇心脏病
  • 1篇人巨细胞病毒

机构

  • 3篇济宁医学院
  • 2篇山东大学

作者

  • 3篇闫波
  • 2篇闫波
  • 1篇逄淑超
  • 1篇黄建
  • 1篇张俊平

传媒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济宁医学院学...
  • 1篇慢性病学杂志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8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组织蛋白酶D基因启动子序列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
2022年
[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D基因启动子序列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35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347例对照人群的组织蛋白酶D基因启动子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并测序,结合目的基因测序后的序列及比对,GenBank上查找相对应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后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运用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后,应用χ^(2)检验和t检验进行相关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对多种危险因素以及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急性心肌梗死易感性进行关联性分析。用Haploview4.2软件和SHEsis在线软件进行连锁不平衡及单倍型分析。TRANSFAC数据库用于预测可能受单核苷酸多态性影响的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大、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甘油三酯增高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可明显增加急性心肌梗死的患病风险;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保护因素(P<0.05),可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病风险,此结果可能与心肌梗死组服用调脂类药物有关,需进一步扩大样本进行分析。在组织蛋白酶D基因启动子序列中的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无关联性。进行连锁不平衡和单倍型分析提示,该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处于同一个连锁不平衡区域(D′=1.000,R^(2)=0.978),单倍体型均未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易感性(P>0.05)。[结论]组织蛋白酶D基因启动区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为完全连锁不平衡。该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及其单倍体型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无相关性,但提供了组织蛋白酶D基因启动区多态性的群体遗传学资料。
白冠男郜雪闫波
关键词:基因启动子急性心肌梗死单核苷酸多态性
健康成人白细胞中LC3基因表达水平的年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自噬是真核细胞内的一种主要消化降解途径。动物实验研究表明细胞的自噬功能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但在人体内尚未见系统性研究报道。因此,我们对健康成人外周血白细胞的自噬活性与年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方法 LC3基因是自噬过程中的关键基因之一,其编码蛋白经过修饰后形成的耦合蛋白LC3-Ⅱ是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的膜标记蛋白。在该研究中,我们在基因表达和蛋白水平上,检测健康成人外周血白细胞中LC3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在不同年龄组之间,以及同一年龄组不同性别之间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外周血白细胞中LC3基因的表达水平随年龄增长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其中,70岁以上年龄组LC3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40~49岁年龄组(P<0.05)。与之相反,70岁以上年龄组的LC3-Ⅱ蛋白水平显著高于40~49岁年龄组(P<0.05)。在同一年龄组中男性和女性之间,LC3基因表达水平和LC3-Ⅱ蛋白水平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健康成人外周血白细胞自噬体的形成和自噬功能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LC3-Ⅱ蛋白水平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提示细胞消化降解该蛋白的能力下降,导致其在细胞内沉积而致。因此,应用药物等手段增强细胞LC3的基因表达水平,可延缓细胞的衰老过程。
闫波黄建逄淑超张俊平
关键词:自噬体年龄LC3白细胞
冠心病与病原微生物感染相关性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8年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并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病原微生物感染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病原微生物感染可直接通过炎症反应,或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促进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最终导致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目前,随着对病原微生物的认识和其对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发现病原微生物感染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因而对病原微生物的早期认识、发现、干预,将有效的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吴晶晶马如超闫波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人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肺炎支原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