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崇友
- 作品数:41 被引量:11H指数:1
-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政治法律更多>>
- 论艺术语言审美化的言语形式被引量:1
- 2015年
- 艺术语言是遵循情感逻辑变异化的语言,是作者和读者去感受和体验的意识活动及审美过程,以其变异性和"有意味性"组成了艺术语言审美化的言语形式,具有外在的形式美和内在的诗意美。
- 蔡梦月阮崇友
- 关键词:艺术语言审美形式美诗意美
- 云南祥云方言特色词汇的文化蕴含
- 2015年
- 鲜活、富有表现力的地方特色方言词汇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当地浓郁的文化信息,反映了地域人民群众集体智慧与实践经验,是地域群众语言艺术的结晶。论文通过对祥云方言中一些特色词汇的分析以揭示其所蕴含的文化。
- 阮崇友
- 关键词:词汇文化蕴含
- 一支关于人生命运的交响曲——莫言的《生死疲劳》
- 2015年
- 莫言的《生死疲劳》是一部探索人生存意义以及关于人生命运这一宏大主题的抒写。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对爱情的渴望、灵魂的需求以及物质、欲望、现实、命运交织成了一对矛盾体,莫言通过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主人公的人生命运来体现了人们在这矛盾体中挣扎、徘徊、重复中的人生以及像云一样不可捉摸难以掌控的命运,让读者在阅读体验中感受生命的意义以及感叹命运的无常,从而捕捉小说的批判力量和反省力。
- 刘永松阮崇友
- 关键词:命运
- 越南留学生汉语连词“和”的习得研究
- 2013年
- 本文基于中介语语料库对越南学生使用连词"和"的情况进行了偏误分类,并分析了其偏误原因,总结了越南语母语者习得汉语并列连词"和"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教学建议。
- 齐春红阮崇友
- 关键词:习得
- 论莫言《生死疲劳》的乡土情结
- 2018年
- 莫言小说《生死疲劳》围绕土地这一话题,讲述发生在高密东北乡50年的农村变革史,写乡间的事、农村生活、家族演义、爱恨情仇。塑造了一群性格各异,但骨子里都有一份不肯轻易放弃的充满执著的人们,展现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小说中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塑造及其语言的描写无不显现乡土特色。
- 阮崇友
- 关键词:主题语言乡土特色
- 论余华小说中的父子关系
- 2015年
- 余华小说中的父子关系从充满冷漠、仇视、暴力、死亡的怪异的父子关系,到善良坚强,关爱呵护血浓于水的舐犊情深。形态各异,变化万千,给读者带来了阅读上的革命,本文论述了余华作品中的种种父子关系。从这些关系中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余华及余华的小说。
- 阮崇友刘永松
- 关键词:父子关系
- 基于HRM理论的教师德育语言思考
- 2018年
- HRM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重要理论分支,经过长期的概念延伸及实践检验,已经逐步应用于德育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以HRM理论的建构路径为着眼点,以其中典型的"激励强化理论""能位匹配理论""组间契合理论"为指导,不断拓充教师群体德育教学覆盖领城,以期对受教群体的思维价值理念、认知态度形成一定的建设意义。以德育教学的建构模式及思维认知方法为出发点,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需要采取隐蔽与渗透并存的教学理念,来有效地推动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德育教学大体呈现两个特点:第一,提升受教群体的"群体认同感""公民意识";第二,强调德育"内化"特征,不断提升实际教学效果。基于此,相关教学管理人员应该紧紧围绕HRM理论的核心特征,不断完善德育语言,推动建构完备的德育教学模式。
- 阮崇友
- 语文教学多重对话障碍分析
- 2014年
- 现代教学提倡多重对话,尤其是语文教学,新课改推行这几年以来,教学实践中暴露了诸多问题,多重对话推行也步履维艰,困难重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大方面:教师、学生和文本。本文通过分析语文教学中多重对话的障碍,指出症结所在,以使教育者正确理解多重对话,认识到多重对话存在的障碍,并对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 阮崇友
- 关键词:语文教学
- 王国维境界论与中国传统意境论被引量:1
- 2017年
- 中国传统意境论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是中国传统的审美理论,是道禅结合的产物,具有整体性和模糊性。而王国维的境界论虽立足于中国传统,以中国诗词做例证,但又深受西方文艺哲学的影响,重视直观性和明晰性,融合了西方的美学理论观点,这使境界论更具普适性,和传统的意境论接受对象已明显不同。
- 张正线阮崇友
- 德昂族创世神话《达古达楞格莱标》的文化内涵被引量:2
- 2016年
- 德昂族的神话传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德昂族古老的历史及原始的宗教信仰,体现了德昂族先民独特的自然观、宇宙观、和生命价值观。德昂族先民创造的以《达古达楞格莱标》创世神话为核心的"茶树崇拜"文化体系,对于研究和揭示德昂族文化的起源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 阮崇友
- 关键词:德昂族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