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惠钢

作品数:11 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小儿
  • 3篇儿童
  • 2篇教学
  • 2篇儿科
  • 2篇腹泻
  • 2篇肠道
  • 1篇多媒体
  • 1篇多媒体教学
  • 1篇多媒体教学法
  • 1篇星状病毒
  • 1篇学法
  • 1篇血清型
  • 1篇炎症
  • 1篇炎症性
  • 1篇炎症性肠病
  • 1篇药性分析
  • 1篇幽门螺
  • 1篇幽门螺杆菌
  • 1篇幽门螺杆菌感...
  • 1篇再发性

机构

  • 9篇苏州大学

作者

  • 9篇陆惠钢
  • 5篇金忠芹
  • 4篇武庆斌
  • 4篇葛海霞
  • 4篇张晓青
  • 1篇周敏萍
  • 1篇陈佳欢

传媒

  • 2篇中国血液流变...
  • 1篇中国民族民间...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检验医学
  • 1篇中外医疗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酪氨酸激酶受体1型基因突变致先天性无痛无汗症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分析先天性无痛无汗症患儿临床表现及基因突变,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分析2017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收治的1例先天性无痛无汗症患儿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及父母外周血对酪氨酸激酶受体1型(NTRK1)进行基因测序。结果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痛、无汗、反复发热、严重舌咬伤及神经运动发育落后,基因分子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存在两处杂合突变c.851-33T>A和c.1958C>T,这两处杂合突变分别来自于父母。其中c.851-33T>A为既往已报道杂合突变,c.1958C>T为未报道的杂合突变,使用Polyphen预测软件该突变为可能有害,Mutation Taster和SIFT软件预测该突变为有害。结论先天性无痛无汗症临床罕见,容易漏诊及误诊,基因分子遗传学分析有助于诊断及发现新的基因突变。
葛海霞金忠芹武庆斌陆惠钢
关键词:先天性无痛无汗症染色体病基因突变
儿童炎症性肠病16例临床分析
2017年
目的:探讨儿童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收治炎症性肠病患儿16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溃疡性结肠炎主要表现为发热、腹泻、腹痛、消瘦、便血等;克罗恩病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关节炎、口腔溃疡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ESR、CRP、WBC升高,ALB、HB下降,而CD患儿CRP升高显著,且优于对照组(P<0.05);经药物治疗,症状均好转。结论:根据炎症性肠病患儿的病变特点以及临床表现,选择适当病理学、影像学、实验室检查,能对患儿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从而利于其预后改善。
陆惠钢
关键词:儿童炎症性肠病
微生态制剂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方便选取2011年10月—2015年10月在该院儿科治疗的61例小儿慢性腹泻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蒙脱石散治疗,观察组31例采用微生态制剂联合蒙脱石散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时间、再次腹泻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3.55%,较对照组的76.67%明显上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止泻时间(2.6±1.1)d、腹痛消失时间(2.4±0.8)d、呕吐消失时间(1.6±0.6)d、退热时间(1.4±0.8)d、饮食恢复正常时间(3.5±0.7)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9±0.8)、(3.7±1.0)、(2.4±0.5)、(2.2±0.6)、(4.6±0.8)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个月内复发率为3.2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6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生态制剂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疗效显著,利于腹泻症状的早期缓解,保护肠道黏膜功能,恢复肠道生态平衡,减少复发,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陆惠钢
关键词:小儿慢性腹泻微生态制剂蒙脱石散
翻转课堂融合TBL应用在儿科临床教学中的探索被引量:4
2020年
儿科临床教学是将儿科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重要阶段,如何做好儿科临床教学工作,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儿科临床知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文章探索翻转课堂融合TBL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儿科临床教学的可行性,从儿科临床教学的特点,翻转课堂融合TBL教学的实施过程,翻转课堂融合TBL教学的优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建议等方面进行论述,说明翻转课堂融合TBL教学是其他教学模式的补充、完善和优化,值得尝试。
葛海霞金忠芹武庆斌陆惠钢周婷婷张晓青谈丹琳
关键词:儿科临床教学
消化内镜在小儿消化道出血病因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在小儿消化道出血病因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9月至2014年12月期间,住院治疗的84例小儿消化道出血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采取消化内镜检查,统计小儿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分布情况,并与性别、幽门螺杆菌(Hp)作相关性分析。结果84例小儿消化道出血患儿均成功完成消化内镜检查,检查结果的阳性率为86.90%,其中在小儿消化道出血病因诊断病因分布中,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最为常见.占66.67%;其他病因依次为胃溃疡占7.14%、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占5.95%、十二指肠球炎占3.57%、复合溃疡占2.38%、胃角溃疡占1.19%;检鹰结果的阴性率为13.10%,两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73例消化内镜检查结果为阳性的小儿消化道出血患儿中.女患儿占17.81%、男患儿占82.19%,两组数据具有礁著性差异(P〈O.05);77例小儿消化道出血患儿完成Hp检森.其中Hp阴性占32.47%、Hp阳性占67.53%,两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消化内镜在小儿消化道出血病因诊断中的效果确切,检出率较高,病因中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最为常见,其次为胃溃疡、胃底食管静脉曲张;而小儿消化道出血与性别、Hp阳性具有相关性,结合消化内镜检查结果,为临床诊治小儿消化道出血丽提供依据。
陆惠钢
关键词:小儿消化道出血消化内镜病因诊断
小儿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探讨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对60例再发性腹痛患儿进行幽门螺杆菌(HP)的检测,探讨小儿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反复慢性腹痛的患儿为观察组,另设健康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检测。结果:60例反复性腹痛儿童中,HP感染人数为37例,阳性率61.67%,对照组HP感染人数7例,阳性率23.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儿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陆惠钢
关键词:小儿再发性腹痛幽门螺杆菌
探讨新型PBL多媒体教学法在儿科消化内科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2024年
分析在儿科消化内科实践教学使用新型PBL多媒体教学法在的应用效果。方法 从我院2022.6-2023.6月期间选取出64名学生,并且将其分为两组各32名,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教学方法,观察组实行新型PBL多媒体教学法,对比两组实践运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理论成绩以及病例分析能力均高于对照组;问卷调查结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过问卷调查测试以及成绩考核结果可以看出,在儿科消化内科中实施新型PBL多媒体教学法,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专业能力,建议推广。
张晓青金忠芹陆惠钢
关键词:实践教学
2012年—2019年苏州地区儿童肠道沙门菌感染状况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 探讨苏州地区儿童肠道沙门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分布及耐药情况,为儿童腹泻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9年12月因腹泻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9096例患儿的粪培养结果,分析其沙门菌检出情况.回顾性分析沙门菌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血清型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9096例患儿沙门菌总检出率为6.2%.2012年—2019年的检出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每年6-8月为检出高峰,平均检出率为11.2%(289/2580),与其他月份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5.813,P<0.001).大月龄婴儿及幼儿组(6个月~3岁)沙门菌检出率明显高于小月龄婴儿组(<6个月)、学龄前组(3~6岁)及学龄组(≥6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704、12.768、92.086,均P<0.001).沙门菌血清型以鼠伤寒沙门菌(292株,51.9%)最多见,其次为肠炎沙门菌(101株,17.9%).<3岁儿童(婴幼儿组)和≥3岁儿童(学龄前及学龄组)相比,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构成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284,P<0.001).不同血清型沙门菌的耐药性存在差异,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其他血清型,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低于其他血清型;肠炎沙门菌对头孢哌酮的耐药率高于其他沙门菌,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低于其他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多重耐药(MRD)率最高,为56.2%(164/292),与其他血清型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764,P<0.01).结论 苏州地区儿童肠道沙门菌感染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血清型以鼠伤寒沙门菌为主,不同血清型沙门菌的耐药性存在差异,鼠伤寒沙门菌MRD率最高,值得临床重视.
陈佳欢金忠芹武庆斌陆惠钢葛海霞张晓青周婷婷
关键词:儿童肠道沙门菌血清型耐药性
苏州市2013年-2017年5岁以下住院儿童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学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分析苏州市5岁以下病毒性腹泻的常见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以助于小儿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7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住院的5岁以下病毒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1735例,采用ELISA法检测A组轮状病毒(RV),阳性标本采用RT-PCR法进行毒株分型鉴定;诺如病毒(NoV)、扎如病毒(SaV)、肠道腺病毒(EAdV)、星状病毒(AstV)采用RT-PCR或PCR法进行检测。结果共收集1735例标本,五种病毒检出率分别为A组RV 31.6%、NoV 16.9%、SaV 2.3%、EAdV 2.6%、AstV 1.9%,其中混合感染例数占9.0%。(1)A组RV的G血清学以G9为主83.6%,P基因分型以P[8]为主(94.5%),G血清型和P基因型组合以G9P[8]为主,549例A组RV阳性标本中,以12~23月龄组检出率最高,检出率最高季节在10月到次年2月。(2)293例NoV阳性标本中,以12~23月龄组和36~60月龄组检出率最高,检出率最高季节在10月。(3)40例SaV阳性标本中12~60月龄组检出率高;45例EAdV阳性标本中<2岁占73.3%;33例AstV阳性标本中<2岁占81.8%。结论A组RV是苏州市5岁以下住院儿童病毒性腹泻的最主要病原,其次是NoV,A组RV的流行菌株为G9P[8],不同种类的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不同。
葛海霞武庆斌金忠芹陆惠钢张晓青周婷婷周敏萍
关键词:病毒性腹泻诺如病毒星状病毒肠道腺病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