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昆涛

作品数:30 被引量:140H指数:8
供职机构:遵义医学院第五附属(珠海)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珠海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贵州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成像
  • 9篇磁共振
  • 7篇影像
  • 7篇CT
  • 5篇扩散
  • 4篇影像学
  • 4篇张量成像
  • 4篇脊髓
  • 4篇脊髓损伤
  • 4篇加权成像
  • 3篇血管
  • 3篇早期激素性股...
  • 3篇头坏死
  • 3篇扩散加权
  • 3篇扩散加权成像
  • 3篇坏死
  • 3篇激素
  • 3篇激素性
  • 3篇激素性股骨头...
  • 3篇骨头

机构

  • 21篇遵义医学院第...
  • 7篇遵义医学院
  • 5篇遵义医学院附...
  • 2篇贵州省人民医...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30篇陈昆涛
  • 11篇何健垣
  • 9篇刘建民
  • 7篇郭瑞珍
  • 4篇黄博豪
  • 3篇刘鑫
  • 3篇刘鑫
  • 3篇仇光禹
  • 3篇孙金侠
  • 2篇王骋
  • 2篇王荣品
  • 2篇杨林
  • 2篇骆科进
  • 1篇张燕玲
  • 1篇伍火志
  • 1篇但家立
  • 1篇张兴毅
  • 1篇朱克文
  • 1篇江超
  • 1篇邝家明

传媒

  • 5篇遵义医学院学...
  • 4篇实用医技杂志
  • 3篇中国CT和M...
  • 3篇国际医学放射...
  • 2篇实用医学影像...
  • 1篇黑龙江医药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赣南医学院学...
  • 1篇影像诊断与介...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医学教育探索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8
  • 5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3
  • 2篇2002
  • 1篇1995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儿脑性瘫痪44例的临床与CT分析
1995年
谈漪江超陈娟廖德林陈昆涛
关键词:儿童CT
兔超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病理和影像学对比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研究兔超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病理及影像学表现,以探索超早期诊断方法。材料和方法42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28只,于臀肌注射甲基泼尼松龙20mg/kg,共3次,每次间隔24小时。对照组14只,于实验组相同时间点用同样方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在造模后第2、3、4、5、6、7、8周分别对实验组随机4只兔、对照组随机2只兔进行DR、CT、MRI检查及病理学观察。结果所有动物股骨头DR、CT、常规MRI检查及大体病理均无异常改变;实验组造模3周后股骨头磁共振成像STIR序列开始出现点片状高信号。造模后2周开始实验组股骨头出现异常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空骨陷窝增多,骨髓脂肪细胞肥大,血窦出血。结论通过肌肉注射激素制作兔超早期股骨头坏死模型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磁共振成像STIR序列是超早期诊断股骨头坏死的敏感检查方法。
陈昆涛何健垣孙金侠刘鑫郭瑞珍
关键词:激素股骨头坏死磁共振成像
超声评价睡眠不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探讨使用超声检测是否能提示睡眠不足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从我院体检的人群中随机抽取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研究对象在持续3年的时间内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不超过7 h,设为睡眠不足组;另外30例研究对象在持续3年的时间内平均每天睡眠时间在7 h以上,设为睡眠正常组。采用超声方式对所有研究对象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超声-生理指标进行检测,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观察指标间是否具有差异。结果两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壁运动度3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僵硬度和血管弹性扩张系数与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评分具有线性相关关系(r=0.598,P<0.05;r=0.611,P<0.05)。结论长期睡眠不足的人群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无临床表现时可以通过超声检测血管僵硬度与血管弹性扩张系数,并进行早期判断。
程凤华赵学明邝家明符燕鸣孙逊但家立陈昆涛
关键词:睡眠不足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
多层螺旋CT在脊椎骨折诊断中的准确率及临床价值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脊椎骨折诊断中的准确率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200例脊椎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行X线片及多层螺旋CT检查,对比X线片及多层螺旋CT诊断脊椎骨折准确率,包括脊椎骨折部位及其解剖学变化情况。结果多层螺旋CT诊断前柱骨折、中柱骨折及后柱骨折准确率较X线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诊断骨碎片、小关节滑脱、椎管狭窄、椎体移位及脊柱后突成角准确率较X线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可有效提升脊椎骨折部位及其解剖学变化情况的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刘鑫陈昆涛刘建民黄博豪袁昆
关键词:脊柱骨折
女性盆腔炎性肿块的CT诊断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女性盆腔炎性肿块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女性盆腔炎性肿块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CT表现为:①肿块分为囊性(38例)、囊实性(22例)、实质性(5例);②肿块边缘大多不清(58例);③盆腹腔积液(54)例;④盆腔粘连(35例);⑤病灶内钙化(7例)。结论:女性盆腔炎性肿块CT表现以囊性、囊实包块和盆腔积液为最常见,但并非特异性征象,如脓肿腔内见气体、结核病变区内钙化和盆腔淋巴结囊性肿大是特征性表现,但比较少见。
何健垣陈昆涛
关键词:盆腔炎肿块体层摄影女性
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在医学影像学教学数据库建立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且其应用范围和功能不断扩展,使图像资料得到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1],同时也为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图像资源。因此,如何充分利用PACS构建和不断完善教学数据库是值得医学影像学教学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陈昆涛杨林何健垣刘建民黄博豪刘鑫张代军
关键词: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医学影像学教学数据库教学工作者有效管理图像资料
影像学临床实践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价值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评价影像学临床实践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100名学生分成实践组和对照组,实践组参加影像学临床实践。对两组学生同时进行影像学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论考试和实验(阅片)考试。结果:实践组及格率100%,对照组及格率80%。实践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影像学临床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别有助于提高学生临床阅片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值得开展。
陈昆涛何健垣刘建民张兴毅
关键词:影像学教学
64排CT鉴别诊断阑尾炎穿孔情况的准确性观察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研究64排CT鉴别诊断穿孔性急性阑尾炎(PAA)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疑似AA患者176例,均采用德国西门子SOMOTOM Definiton AS 64排螺旋CT自膈肌顶至耻骨联合进行扫描和三维重建,并根据CT征象进行诊断并鉴别有无穿孔发生,然后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诊断准确性。结果:PAA患者阑尾外径及阑尾腔外粪石、阑尾腔外气体、阑尾周围脓肿、阑尾周围炎症、阑尾壁局限性强化缺损和盆腔炎改变等CT征象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穿孔患者(P<0.05);病理结果显示,176例AA患者中发生穿孔者42例(23.86%),CT诊断灵敏度为92.86%,特异度为94.78%,阳性预测值为84.78%,阴性预测值为97.69%,准确率为94.78%,一致性Kappa值为0.849。结论:64排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可清楚显示阑尾及邻近组织病变情况,用于PAA诊断具有良好临床价值,并可为手术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信息。
刘鑫陈昆涛刘建民王甲南
关键词:急性阑尾炎穿孔64排CT
肝癌化疗栓塞前后CT灌注特征与肿瘤血管生成相关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建立兔VX2肝癌模型,探讨其化疗栓塞治疗前后CT灌注特征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选择60只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动物。采用注射法将VX2瘤块接种于兔肝左叶。种植14天后随机分成对照组(n=30)和化疗栓塞组(n=30)。分别对两组动物作CT灌注成像检查及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病理标本的MVD、VEGF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T灌注参数与MVD及VEGF表达程度呈正相关;化疗栓塞治疗组灌注参数、MVD及VEGF表达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CT灌注成像特征可间接反映肿瘤血管生成,判断化疗栓塞的效果。
陈昆涛何健垣郭瑞珍
关键词:肝肿瘤
MRI在肠梗阻诊断中的进展被引量:1
2016年
肠梗阻是常见的疾病,占急腹症的20%,有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的特点,故早期诊断肠梗阻对愈后至关重要。常规MRI作为一种简便又无创的检查方法,多种成像技术,如MRI水成像(MRH)、MR胆胰管成像(MRCP)、MR肠道成像(MRE)、MR电影成像(Cine MRI)对肠梗阻的定位及病因诊断均较CT准确,而功能MRI的多种成像序列通过各自成像参数的特点能够反映不同的微观病变,对肠梗阻早期诊断有较高的价值。就MRI应用于诊断肠梗阻的技术及其进展予以综述。
孙斯琴陈昆涛
关键词:肠梗阻扩散加权成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