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栋
- 作品数:19 被引量:200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子电信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长江流域持续性暴雨研究进展被引量:8
- 2007年
- 目前有关于长江流域持续性暴雨的研究非常多,其中关注的主要热点除副热带高压、阻塞高压和基于以上因子的征兆环流模型外,还包括高低空急流、季风环流、低频振荡、与加热场异常的相关研究等方面,根据研究进展,副热带高压偏南偏西、阻塞高压形势维持而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崩溃或减弱、东亚夏季风环流偏弱、邻近海域海温异常、高、低空急流、征兆环流模型等均可作为长江流域持续性暴雨的预报因子。其中高、低空急流时效性较短,季风环流和低频振荡虽对于长江流域持续性暴雨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其具体机制仍待进一步研究。
- 汤英英王黎娟刘毅陈栋
- 关键词:长江流域持续性暴雨
- 近20年四川盆地大暴雨发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被引量:32
- 2008年
- 利用1981-2000年四川盆地逐日降雨量资料和ECMWF逐日再分析资料,研究了近20年四川盆地的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四川盆地暴雨按地域可以分为3种类型,即盆西型、盆东型和全盆移动型,近20年里,盆西型暴雨最多,盆东型暴雨最少;四川盆地各种类暴雨发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东亚主要环流系统之间的配置使得四川盆地的水汽源地和水汽辐合中心明显不同,而水汽辐合中心与暴雨中心相对应,这就决定了各类暴雨的发生地点不同;80年代前后东亚气候系统的年代际变化使东亚主要大尺度环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这种环流的改变使近20年的环流特征更有利于四川盆地西部暴雨的发生。
- 蒋兴文王鑫李跃清陈栋
- 关键词:四川盆地大暴雨大气环流水汽输送年代际变化
- 气象数据资料自动化接收系统开发
- 2002年
- 使用DELPHI6.0开发程序系统实现气象数据资料的自动化接收 ,通过主要源代码分析自动化接收系统建立的主要思路和重要通用过程 ,为业务和科研的数据资料自动化接收提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法 ,同时 。
- 陈栋彭骏刘兴华
- 关键词:气象数据自动化数据库服务器
- 气象图形的计算机显示方法初探被引量:3
- 2003年
- 在业务和科研工作中 ,经常需将气象数据资料通过计算机灵活地生成气象图形进行分析应用 ,而相应的地图投影方法和计算机图形坐标变换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本文从气象图形图像学的角度来探讨其解决的基本方法。
- 陈栋刘兴华
- 关键词:计算机显示地图投影图像学
- 在“鞍”型大尺度环流背景下西南低涡发展的物理过程分析及其对川东暴雨发生的作用被引量:69
- 2007年
- 利用2005年7月6~9日川东地区暴雨过程的观测资料,从大尺度环流、水汽输送和温度平流,并利用湿位涡的垂直和水平分量(Pm1和Pm2)以及相当位温,分析诊断了此次暴雨发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特征以及西南涡发展的物理过程,其结果表明如下:(1)在此次暴雨发生期间,四川盆地北部由于受中高纬长波东移调整的影响,不断有低压槽分裂出来并影响此地区,在盆地的西南方向的孟加拉湾季风槽比较活跃,南海季风向北输送由于受到西风输送的作用在四川盆地东南部也出现弱的横槽,并且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到四川盆地东部以及存在于高原中部的高压共同作用,从而形成明显“鞍”型大尺度环流配置;(2)在此“鞍”型场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强西南气流绕流高原东侧直接进入四川盆地,而弱西南气流则绕流云贵高原输送进入四川盆地东部,受地形的阻挡和西伸的西太平洋副高的作用在四川盆地东部形成向北的急流辐合带,同时,由于两支气流输送着大量的水汽,暖湿空气在川东地区形成高温高湿的辐合区;(3)在此“鞍”型场作用下,盆地上空的低层不断聚集季风气流输送的大量暖湿空气,而在高层有冷干空气侵入,从而导致盆地内低涡系统强烈发展;(4)由湿位涡的垂直分量和水平分量的诊断表明了在暴雨发生期间,在四川盆地北部上空的高层不断有干空气入侵,引起了垂直对流不稳定,即Pm1〈0,并向盆地东北部发展,从而使此区域气旋性涡度不断加强,即低涡强烈发展;并且,在盆地上空低层暖湿空气相当位温的水平梯度对于西南低涡的发展和暴雨的发生同样起了重要作用,正的Pm2中心与暴雨发生区域有很好的一致性,这表明暴雨往往发生在高温高湿的强垂直不稳定区域。
- 陈栋李跃清黄荣辉
- 关键词:湿位涡相当位温
- 中国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和持续性暴雨的发生特征及成因被引量:32
- 2012年
- 主要综述了最近关于中国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和持续性暴雨发生特征和成因的研究。表明: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和持续性暴雨的发生频率非常高,并给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失,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发生不仅具有准两年周期的年际变化,而且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从1977年之后,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和持续性暴雨增多;并且,表明了无论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或是长江上游的川东地区持续性暴雨都是在"鞍"型大尺度环流系统的配置下发生,这是由于这种大尺度环流系统的配置不仅利于水汽输送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或上游的川东地区,而且利于在"鞍"型中心地区产生垂直对流不稳定,从而引起暴雨中尺度系统的发展。此外,还综述了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和持续性暴雨发生的成因的研究,这些研究表明了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和持续性暴雨发生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是与大气-海洋-陆面耦合的东亚季风气候系统的变异密切相关。
- 黄荣辉陈栋刘永
- 关键词: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持续性暴雨
- 青藏高原东部泥石流滑坡的雷达监测研究被引量:15
- 2004年
- 青藏高原东部是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多发区, 强降水是产生泥石流滑坡灾害的主要原因。但是那里的地面雨量站密度过稀, 故缺乏代表性, 很难准确表示任一区域雨量。而雷达却能估计雷达扫描范围内各点的雨强, 从而为实现对泥石流滑坡灾害多发区的监测提供条件。通过对不同雷达属性参数不统一处理技术、主要站点和泥石流多发点的位置信息自动显示技术、当前雷达回波与数据库表中记录信息自动进行对比分析的技术等研究, 建立了青藏高原东侧泥石流滑坡灾害雷达监测系统, 从而实现了对青藏高原东部泥石流滑坡灾害多发区的监测预警。该系统从不同的角度去监测估计降水和预警灾害发生, 改变了过去的主观判断方式, 从一定程度上对降水情况作出定量估计, 不但提高了短时预报的准确性, 也提高了预报方式的自动化水平, 同时也可以配合其它预报方法使灾害预警更加准确,在防灾减灾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 陈栋郁淑华江玉华
- 关键词:泥石流滑坡雷达灾害监测
- 利用NSIDC雪盖资料和ERA-40资料对比分析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4
- 2006年
- 利用美国冰雪中心(NSIDC)提供的北半球冰雪盖周资料和欧洲数值预报中心(ECMWF)的ERA-40积雪深度再分析资料研究分析青藏高原积雪的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积雪在时间的年内变化上,青藏高原积雪过程主要集中在9月后到第二年5月前,并且最大值多出现在1月前后;在年及年代际变化上,小波分析显示,青藏高原积雪量变化存在3—5年的短周期震荡,同时也存在10年左右的长周期震荡,其中20世纪60年代末、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末变化突出,并且青藏高原东部的变化比西部更明显。在空间的分布上,青藏高原积雪主要分布于西部同帕米尔高原相接喀喇昆仑山地区、南部喜马拉雅山脉周边地区和东部念青唐古拉山和林芝地区,高原中部腹地主要表现为少雪区。
- 陈栋陈忠明张驹何奇瑾
- 关键词:青藏高原积雪小波分析
- 气象数据在网络结构中的应用模型探讨被引量:1
- 2002年
- 本文从应用软件的结构规划出发 ,简单介绍了气象数据的几种应用模型 ,分析了几种模型的优缺点 。
- 彭骏刘兴华陈栋刘宗庆
- 关键词:网络结构软件结构气象数据计算机网络
- 中国东部夏季暴雨的年代际跃变及其大尺度环流背景被引量:11
- 2016年
- 本文利用1960-2011年中国东部地面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和JRA-55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夏季暴雨分布的年代际跃变及其相关联的大尺度环流异常特征。基于暴雨频数和占比(夏季暴雨占比是指5-8月暴雨降水量对总降水量的贡献百分比)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夏季暴雨分布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经历两次反相的经向"三极子"跃变。中国东部夏季暴雨的年代际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段:1960-1979年为华南和华北暴雨偏多、江淮流域暴雨偏少的经向"三极子"分布;1980-1991年为南方和华北暴雨偏少、江淮流域暴雨偏多的经向"三极子"分布;1992-2011年为南方暴雨显著偏多、华北暴雨持续偏少,逐渐形成经向"偶极子"分布,并导致近十多年我国夏季"南涝北旱"的整体格局。1970年代末(1990年代初)跃变相关联的大尺度环流异常配置:东亚夏季风的减弱(增强),西太平洋副高的增强西伸但南撤(北抬),南亚高压的减弱南缩(增强东扩),以及蒙古高原中低层的气旋式(反气旋式)环流异常。与此同时,低层局地环流也发生调整:华北和黄淮地区以及华南和江南地区均为反气旋式(气旋式)环流异常,而江淮流域和四川盆地受控于风场切变式辐合(辐散)异常;涡度场发生相应变化,南北方大部分地区的负(正)涡度异常不(有)利于低涡的发展,而江淮流域和四川盆地的正(负)涡度异常有(不)利于低涡的发展,进而引发江南和华南暴雨减少(增加)、江淮流域和四川盆地暴雨增加(减少)、黄淮和华北暴雨减少(增加)的经向"三极子"跃变。
- 陈栋陈际龙黄荣辉刘永
- 关键词:夏季暴雨大尺度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