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玺

作品数:82 被引量:539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水利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期刊文章
  • 23篇专利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5篇天文地球
  • 4篇水利工程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45篇地下水
  • 18篇污染
  • 11篇浅层
  • 11篇浅层地下
  • 11篇浅层地下水
  • 10篇珠江三角
  • 10篇珠江三角洲
  • 7篇水化学
  • 6篇地质
  • 6篇水样
  • 6篇重金
  • 6篇重金属
  • 5篇软土
  • 5篇水文地质
  • 5篇土壤
  • 5篇挥发性
  • 5篇挥发性组分
  • 5篇包气带
  • 5篇成井
  • 4篇有机污染

机构

  • 82篇中国地质科学...
  • 7篇中国地质大学...
  • 6篇中国地质调查...
  • 2篇中水北方勘测...
  • 1篇西北大学
  • 1篇新疆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水利部天津水...
  • 1篇河北省地矿局
  • 1篇广东省地质勘...

作者

  • 82篇陈玺
  • 61篇刘景涛
  • 50篇孙继朝
  • 45篇张玉玺
  • 39篇黄冠星
  • 32篇荆继红
  • 30篇向小平
  • 23篇王金翠
  • 21篇朱亮
  • 19篇崔海炜
  • 17篇周冰
  • 11篇张英
  • 9篇杨明楠
  • 8篇吕晓立
  • 8篇李备
  • 7篇张媛静
  • 6篇汪珊
  • 5篇温吉利
  • 4篇韩双平
  • 4篇刘春燕

传媒

  • 5篇南水北调与水...
  • 5篇2010年城...
  • 4篇中国地质
  • 4篇环境化学
  • 3篇水文地质工程...
  • 3篇环境科学
  • 3篇工程勘察
  • 3篇农业环境科学...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现代地质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海洋地质动态
  • 2篇地下水
  • 2篇环境监测管理...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6篇2022
  • 4篇2021
  • 5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9篇2011
  • 14篇2010
  • 5篇2009
  • 15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8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地下水半挥发性有机物富集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下水半挥发性有机物富集装置,它包括一设有溢流口和排空口的筒体,筒体上端设有水样入口,水样入口端装配有过水器,筒体上均布有连接杆,连接杆上穿装一设有进水管的盘体,进水管穿经盘体与设于盘体下的密封环相通...
刘俊建刘景涛朱亮陈玺吕晓立崔海炜
文献传递
佛山东部地下水酞酸酯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探讨被引量:7
2008年
为了解佛山东部地下水中酞酸酯(PAEs)的分布情况,于2005-2007年在该地区采集了69组地下水样和12组地表水样,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地下水PAEs的检出率为59.4%,地下水∑PAEs(6种PAEs的总和)的浓度在未检出-7.6μg/L之间。6种PAEs中仅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己基)酯(DEHP)和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nBP)两种有检出,无PAEs超标。地下水PAEs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中心区,部分出现于南部,北部未见PAEs检出;地下水PAEs的检出以单种检出为主。地表水和地下水中均以检出DnBP和DEHP这两种PAEs为主,地表水检出PAEs的含量明显高于地下水中PAEs的含量。环境中废弃的塑料制品所释放的PAEs以及含PAEs地表废水的下渗均为该地区地下水PAEs的重要来源。影响该地区地下水PAEs含量的因素有PAEs的使用总量、各种PAEs的物理化学性质、地下水中的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以及土地利用状况等。
黄冠星孙继朝陈玺刘景涛荆继红张玉玺杜海燕支兵发
关键词:地下水酞酸酯
珠江三角洲典型城市局部浅层地下水铅污染初探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中发现城市区局部重金属铅超标,多以点状分布。本文结合调查对某地区民井井水铅超标现象进行了初步分析,为解释分析数据提供了依据。
向小平黄冠星刘景涛陈玺张玉玺王金翠
关键词:浅层地下水污染调查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邻苯二甲酸酯特征分析
PAEs是我国水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类有机污染物。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中检出较多。本文介绍了检出情况,对其来源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PAEs在地下水中分布的影响因素。
陈玺孙继朝荆继红王金翠
关键词:邻苯二甲酸酯地下水有机污染物
文献传递
植被恢复影响下黄河上游北川河流域蒸散发量变化及成因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针对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植被恢复的水循环影响问题,结合北川河流域的植被覆盖和蒸散发遥感数据以及土壤蒸发野外观测数据,分析植被恢复影响下蒸散发这一关键水循环要素的变化趋势及成因,阐明高寒山区植被恢复对流域蒸散发量变化的潜在影响途径。结果表明:2000-2019年,随着北川河流域植被覆盖度的持续增加,流域年蒸散发量减少了33.23 mm,其中,7、8月份植被主要生长季内蒸散发量减少最为明显,对年蒸散发量的降低具有决定作用;2019年6-9月期间,典型植被恢复区林下土壤蒸发量为207.38 mm,比林外土壤蒸发量减少了157.73 mm,林下土壤蒸发量减少是引起流域蒸散发量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植被作用于地表风速、辐射强度等气象因子而引起的变化对减小流域潜在蒸散发强度具有促进作用。高寒山区蒸散发量随植被恢复而减少的变化趋势与黄土高原及东部地区存在一定差异,这与其寒冷的气候特征及以针叶林为主的植被类型具有一定关系,体现了黄河上游生态涵养林建设的水源涵养功能。
杨明楠朱亮刘景涛刘景涛陈玺
关键词:蒸散发植被恢复水源涵养
含1,2-二氯乙烷地下水的模拟修复系统和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1,2‑二氯乙烷地下水的模拟修复系统和方法,所述系统是将顶部敞口的长方形箱式壳体自左向右依次分隔为污染源段、污染物迁移转化段和污染物修复段;所述污染源段和污染物迁移转化段的样品空间层均为土壤样品填充层,...
崔海炜陈玺向小平黄冠星侯钦宣
植被恢复影响下河川基流的广义水资源效应变化研究——以黄河上游北川河流域为例
2022年
针对当前水资源评价中基流量不能反映水循环过程中全部有效水量的问题,从广义水资源的角度出发,引入经济学的乘数效应理论,探索创建了基于水循环过程的水资源效应评价模型,结合黄河上游北川河流域1970~2020年的降水、径流数据,评价了植被恢复前后典型时期内河川基流量及其在水循环过程上的广义水资源效应变化。结果表明:大规模植被恢复引起北川河流域水循环条件发生改变,基流产流能力增强,平均基流系数由1970~1980年的0.128增加至2010~2020年的0.147,更多降水参与长周期的降水-土壤水-地下水-基流的水循环过程;单位基流量(10mm)在整个循环路径上的广义水资源效应由57.80mm增加至83.91mm,增加比例为45.17%,水循环变化引起降水-基流循环路径上的广义水资源效应显著提高。
杨明楠朱亮刘景涛张玉玺张玉玺周冰
关键词:广义水资源生态效应植被恢复水循环
珠江三角洲浅层地下水pH值的分布及成因浅析被引量:24
2011年
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两千余组地下水样的pH值现场测试,发现水体酸化是该区地下水环境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偏酸性地下水的分布范围占全区76.3%。该区地下水pH值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丘陵台地区以偏酸性地下水为主,pH值集中在5.6~6.4;三角洲平原区地下水普遍呈中性,pH值主要介于6.4~7.2。丰、枯水期地下水pH值变幅不大,受酸雨影响,丰水期略有降低。该地区影响地下水pH值的主要因素为酸雨、包气带介质、河流及海水潮汐。丘陵区酸雨入渗强度大、包气带的缓冲能力低,对地下水pH值偏低起了主要作用;平原区粘土层厚,酸雨入渗强度减弱,而河流与地下水交换频繁,加上咸潮与海水入侵的影响,共同导致了地下水pH值升高。
张玉玺孙继朝陈玺黄冠星荆继红刘景涛向小平王金翠支兵发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浅层地下水PH值
工作电极及亚硝酸盐检测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工作电极及亚硝酸盐检测系统,工作电极包括玻碳电极及涂覆在所述玻碳电极表面的Bi<Sub>2</Sub>Se<Sub>3</Sub>@MWNTs复合材料;亚硝酸盐检测系统包括电化学工作站、工作电极、参比...
张玉玺陈玺刘景涛朱亮周冰向小平杨逢春
文献传递
砷污染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被引量:8
2011年
砷为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种元素,在环境中表现出复杂的地球化学性质,不同形态的砷在大气、土壤及水体中的迁移和富集受许多物理化学因素的制约,并产生毒害程度不同的环境效应。总结砷的来源、其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存在状态及砷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应在了解不同介质环境中砷的赋存状态后,采用不同的治理方法有效地去除砷,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砷对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
王金翠孙继朝荆继红陈玺向小平黄冠星张玉玺刘景涛崔海炜张英
关键词:砷污染生态环境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