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晓峰
- 作品数:295 被引量:1,420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更多>>
- 隐球菌颅内感染的影像学研究
- 隐球菌颅内感染是真菌中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一种。隐球菌颅内感染临床误诊率一直很高,没有得到及时正确诊治是本病预后不佳的一个重要因素,减少误诊是降低其病死率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收集某院1998年1月-2006年3月...
- 高欣陶晓峰高慧施增儒刘士远
- 关键词:隐球菌颅内感染影像学表现
- 文献传递
- T_2WI与T_2 * mapping技术在腰椎间盘MR成像中的应用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 探讨T_2WI(T_2-Weighted images)及T_2*mapping技术在腰椎间盘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来我院行腰椎间盘MR扫描患者71例(均无手术史及内固定、无MR扫描禁忌),71例患者行常规MR扫描,在斜矢状位(oblique saggital,OSag)L1/L2~L5/S1各个椎间盘髓核内放置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并测量T_2WI信号强度(signal intensity,SI)值。其中,36例患者同时行T_2*mapping MRI扫描,并于OSag L1/2~L5/S1测量ROI内T_2WI SI值及T_2*值。分析并比较腰椎间盘髓核T_2WI SI值与T_2*值的差异。结果各组L4/L5和L5/S1SI值相近且均明显低于L1/L2,L2/L3,L3/L4椎间盘的T_2WI SI值;按Pfirrmann’s分级法将各椎间盘按Ⅰ~Ⅴ分级,T_2WI SI值与T_2*值均随着Ⅰ~Ⅴ组而信号逐渐降低,且T_2*值较同组T_2WI SI值大幅降低。其中,按Pfirrmann’s分级法第Ⅰ组中两者的个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四组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_2WI与T_2*mapping MR技术都可以反映腰椎间盘退变的影像学依据;而T_2*mapping成像技术在髓核T_2*弛豫时间值的空间变化可量化反映椎间盘退变早期髓核的生化状态,为诊断腰椎间盘早期退变提供影像学依据。
- 张永亚孙琦董敏俊陶晓峰黄慧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 MSCT间接血管成像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MSCT间接血管成像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的价值。方法对25例临床疑诊WCS患者行髂静脉MSCT间接血管成像,测量左髂总静脉受压处前后内径,计算受压程度,≥50%诊断为IVCS以DSA作为金标准,计算MSCT间接血管成像诊断IVCS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结果MSCT间接血管成像中,25例髂静脉均显示清晰。MSCT间接血管成像诊断IVCS的敏感度为90.91%(20/22),特异度为100%(3/3),准确率为92.00%(23/25)。经DSA确诊的22例IVCS中,MSCT间接血管成像显示7例(7/22,31.82%)左髂总静脉受压程度〉70%,13例(13/22,59.09%)50%~70%,2例(2/22,9.09%)〈50%。结论髂静脉MSCT间接血管成像可准确评价髂静脉受压程度,诊断IVCS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具有重的临床意义。
- 赵晓薇田涛陶晓峰
- 关键词: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血管造影术
- Multi-modal nanoprobe based on 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 for monitoring the migration of implanted stem cells for bone defect in big animal
- 曲扬艾松涛陶晓峰
- 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在口腔癌术后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探讨旋髂浅动脉穿支(SCIP)皮瓣的影像学、解剖学及其在口腔癌术后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SCIP皮瓣修复15例口腔癌根治术后缺损。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CT血管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或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査。术中进行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受区缺损重建,对术后受、供区功能恢复进行评价。术后随访2~10个月。结果·切取的SCIP皮瓣平均面积为(46±22)cm^2,平均厚度为(1.2±0.3)cm;旋髂浅动脉与旋髂深动脉和腹壁浅动脉的关系可以分为5型:Ⅰ型(8/15),Ⅱ型(2/15),Ⅲ型(2/15),Ⅳ型(2/15),Ⅴ型(1/15)。患者术后受区外形丰满,张口度、语音和咀嚼功能恢复良好。结论·SCIP皮瓣质地柔软,穿支血管蒂较长,供区瘢痕隐蔽,是修复口腔癌缺损的良好选择。
- 何悦金淑芳方早田卓炜邱蔚六章一新冯少清陶晓峰周辉红张志愿
- 关键词:穿支皮瓣旋髂浅动脉颌面部缺损重建
- 眼上静脉扩张的MRI表现分析被引量:4
- 1996年
- 目的:探讨MRI在显示眼上静脉(SOV)扩张及病因诊断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对22例伴有SOV扩张疾病的MRI表现进行形态和病因分析。结果:发现颈动脉-海绵窦瘘、眼型Graves病、Tolosa-Hunt综合征、眶尖炎症、眶内炎性假瘤及海绵窦血栓形成等均可致眼上静脉扩张,眼上静脉MRI表现为在各加权图像上管状扩张的无信号影,扩张管径3.5~6mm,同时能发现眼外肌肥大、眶部病变和海绵窦膨大等相关表现。结论:MRI能良好地揭示SOV扩张,结合MRI检查的其他表现。
- 魏锐利周韵秋陶晓峰周浩施增儒
- 关键词:动静脉瘘眼眶疾病静脉曲张NMR
- 口腔颌面部肌间血管瘤不同病理分型的影像学表现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高血循肌间血管瘤(IMH)的CT、MRI(包括磁共振动态增强)的表现特征与病理分型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1-2013年间18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口腔颌面部IMH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资料.其中男3例,女15例,年龄5-57岁,平均年龄33.4岁.结果:CT、MR图像显示,6例患者累及多块肌肉,12例累及单块肌肉.好发于咬肌(6例)及舌体(6例).3例患者影像学表现为高血循病变,磁共振动态增强的SI-time曲线为Ⅱ型:早期快速强化后出现平台期,病理分型为毛细血管型2例、混合型1例.15例患者影像学表现为低血循病变,SI-time曲线为Ⅰ型,病理分型为海绵血管型.4例发现静脉石.结论:IMH的CT、MR影像学表现及其SI-time曲线分型,能进一步帮助诊断其病理分型。
- 高维青张春叶郑家伟陶晓峰朱凌
- 关键词:肌间血管瘤磁共振
- 53例第一鳃裂囊肿影像学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分析第一鳃裂囊肿(first branchial cleft cyst,FBCC)的影像学特点与不同病理分型的相关性,以及各病理分型的不同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2013年1月—2019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术前均行CT和MRI检查的53例FBCC患者的临床、病理、影像学及预后信息,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3例患者中,49例(49/53,92.5%)位于腮腺区,4例(4/53,7.5%)位于下颌角以下、舌骨上方。按Work分型分为Ⅰ型(45例)和Ⅱ型(8例),伴明显继发感染7例(Ⅰ型3例,Ⅱ型4例),伴窦道、瘘管6例(Ⅰ型2例,Ⅱ型4例)。患者行肿物切除术49例,肿物扩大切除术4例,中位随访时间(41.52±24.59)个月,6例(6/53,11.3%)术后复发。患者年龄(≤10岁)、伴瘘管/窦道、病灶位于面神经深部及切开引流史对复发有显著影响(P<0.05)。FBCC多位于面神经分支间(32/53,60.4%),多数边界清晰(48/53,90.6%),WorkⅠ型和Ⅱ型在形态、CT值、密度/信号方面有显著差别(P<0.05)。薄层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multiplanner reformation,MPR)显示瘘管/窦道6例(6/6,100%),测量长度为1.5~3 mm,管径为0.7~1.5 mm,MRI均未见明显瘘管/窦道。结论: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FBCC具有不同的影像学特征,薄层CT联合MPR重建技术可更好地显示合并的窦道/瘘管,对临床诊治和预防复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 朱丹陈培倩孙晶晶陶晓峰朱凌
- 关键词:窦道瘘管CT多平面重建
- 快速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眼眶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快速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在眼眶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1例眼眶占位性病例。方法患者眼眶占位性病变均行MRI快速动态增强扫描并得到病理证实。原始数据经GE Functool软件后处理,对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峰值时间、1分钟强化率及最大强化率等进行分析。主要指标时间信号强度曲线,1分钟强化率,最大强化率。结果眼眶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有各自特点,16例良性病变中12例表现为持续升高型,5例恶性肿瘤中3例淋巴瘤均为平台型;恶性肿瘤的1分钟强化率(150.47±42.18)大于良性病变(1 01.37±43.02)(P=0.021);海绵状血管瘤有特殊的充填式强化模式。结论MRI快速动态增强检查有助于眼眶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眼科,2007,16:305-308)
- 姚建华陶晓峰汤光宇施增儒王金林高欣
- 关键词:眼眶肿瘤磁共振成像
- 感兴趣区大小选择对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ADC测量的影响
- 2021年
- 目的:确定感兴趣区(ROI)大小是否对多形性腺瘤(PA)、腺淋巴瘤(WT)和正常腮腺实质分化的表观扩散系数(ADC)测量有显著影响。方法:采用弥散加权成像(DWI)对37例PA(37侧病灶)和28例WT(37侧病灶)患者进行检查,腮腺对侧实质正常者为对照组(56例)。使用第三方自制软件设定12个同心圆ROI(面积:9、28、34、50、60、82、93、98、115、130、136和149 mm2),分别测量肿瘤和正常组织的平均ADC值及标准差(SD)。同时计算均匀性指数(ADCSD/ADC均值),对每组12个ROI的平均ADC、ADCSD和均质性指标进行单向重复方差分析(ANOVA)。采用Medcalc软件中的Kruska-Wallis分析并比较PA、WT和正常腮腺实质中不同ROI下的3个参数。结果:12个ROIs对PA[组内相关系数(ICC),0.98]、WT(ICC,0.99)和正常腮腺实质(ICC,0.95)的ADC测量结果良好。PA、WT和正常腮腺实质3组ROI的平均ADC值无显著差异(P>0.05)。3组中,正常腮腺组平均ADC值[(0.94±0.003)×10-3mm2/s]显著低于PA[(1.72±0.01)×10-3mm2/s]和WT[(1.16±0.01)×10-3mm2/s]组,而PA组平均ADC值最高。PA与WT的平均ADCSD无显著差异(P>0.05)。与WT和正常腮腺实质组相比,PA组具有较低的均质性指标(P<0.01)。结论:ROI大小对ADC测量值的影响可以从PA、WT和正常腮腺实质的分化中排除,均质性指标是区分3组的有用参数。
- 孙琦马超董敏俊陶晓峰
- 关键词: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感兴趣区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