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凤山
- 作品数:244 被引量:1,205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矿业工程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海底金矿含水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 海底金矿上覆岩层中含水直接对矿床的开采构成威胁,选择山东三山岛金矿新立矿区海底-135 m水平沿脉巷道,采用地球物理高密度电阻率法对该巷道635 m测线以下200 m深度范围内岩体中的含水构造进行了坑道探测,利用三种装置...
- 马凤山王善飞
- 关键词:海底采矿含水构造高密度电阻率法
- 溶蚀岩体随机结构模型建立及其在岩体渗漏评价中的应用被引量:8
- 2004年
- 针对中小规模裂隙和溶蚀洞穴造成的溶蚀岩体渗漏 ,本文提出了溶蚀岩体渗漏评价的一种新思路 :首先对现场开挖所揭露的有限的裂隙和溶蚀洞穴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利用统计分析结果建立溶蚀岩体随机结构模型 ;然后根据随机结构模型所反映出的裂隙和溶蚀洞穴有关参数计算渗透参数 ;最后结合区域水力学条件计算岩体渗漏量。多次模拟后可以得到渗漏量的分布规律。其中 ,建立合理的随机结构模型是关系本方法成败的关键 ,文中给出了建立溶蚀岩体随机结构模型的步骤 ,提供了随机模拟的编程思路和程序框图 。
- 陈祥军马凤山王思敬程国明
- 关键词:渗漏评价
- 采动影响下金川二矿区14行风井变形破坏机制探讨被引量:8
- 2009年
- 竖井作为井下开采矿山的咽喉工程,在矿山的安全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川二矿区14行主力回风井位于矿体下盘,井深715.5m,穿过的工程围岩有超基性岩、花岗岩、大理岩、辉绿岩等以及F207断层。该风井于1999年10月开工下掘,2002年投入使用,2005年3月突然跨塌。本文根据现场调查和数值模拟,分析了风井变形破坏的特征和机制。发现主要有井壁错动开裂、片冒、冒落物冲击井壁等几种破坏形式,并得出在采动影响下最易在以下几个位置发生破坏:(1)井筒上部(0~200m),易出现拉裂破坏和围岩整体剪切滑动;(2)F207断层及其上下接触部位(200~220m),井筒很有可能在此处发生上下错动,从而导致剪切破坏;(3)井筒中部(360~460m),受采动影响较大,可能发生鼓肚子破坏;(4)井筒下部F16断层影响带(井底以上50m),岩体在采动影响下将发生松动,从而导致在结构面穿插部位可能发生冒落。
- 马凤山邓清海陈德信卢耀军丁德民张亚民王杰郭捷
- 关键词:采动影响
- 一种模拟开挖引起围岩(土)变形的实验方法及其实验装置
-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拟开挖引起围岩(土)变形的实验方法,该实验方法采用竖直铸板法,其最主要特点是原位铸成的模板无初始应变能,不同深度上模板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因固化压力不同而具有差异性,从而能够体现出地质体固化时压力随深度变...
- 马凤山徐嘉谟郭捷赵海军
- 文献传递
-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海底金矿含水构造探测中的应用被引量:26
- 2016年
- 海底金矿上覆岩层中含水直接对矿床的开采构成威胁,选择山东三山岛金矿新立矿区海底-135m水平沿脉巷道,采用地球物理高密度电阻率法对该巷道635m测线以下200m深度范围内岩体中的含水构造进行了坑道探测,利用三种装置(温纳装置(Wenner)、偶极装置(Dipole-Dipole)、Schlumberger装置)进行实施,相互验证,取得了很好的探测结果.温纳、偶极和Schlumberger三种装置的视电阻率反演结果反映在测线(-135m沿脉巷道)以下至30m深度为一高阻层,表明自-135^-165m的岩体中已不含水或含少量的水;测线以下30~60m段为低阻层,反映-165^-200m的岩体中含基岩裂隙水;测线以下大于60m的地段为特高阻层,反映-200m以下岩体含水性逐渐变差.该探测结果与矿区水文地质结构调查分析结论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了坑道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含水构造是可行的.
- 马凤山底青云李克蓬付长民王善飞李威
- 关键词:海底采矿含水构造高密度电阻率法
- 考虑滞后作用的地面沉降阿尔蒙分布预测模型被引量:4
- 2011年
- 地面沉降相对于地下水水位变化具有滞后性。本文尝试建立了考虑滞后作用的地面沉降阿尔蒙分布滞后模型,并对收集到的沧州地区某时段内的地面沉降量进行了模拟预测,预测结果与灰色GM(1,1,)预测模型和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阿尔蒙分布滞后模型的预测结果优良,预测精度相比较另两种方法均有提高,可以应用到地面沉降的预测问题中。
- 冯羽马凤山魏爱华赵海军郭捷
- 关键词:地面沉降
- 采动影响下巷道变形机理与破坏模式被引量:23
- 2009年
- 通过对甘肃金川二矿地下开采后应力场的分布研究,指出巷道变形、破坏与最大主压应力场的分布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其变形破坏特征在不同阶段、不同部位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和渐变性,并且给出了巷道变形、破坏的模式和分布特征,合理解释了深部巷道围岩的变形特征,阐明了破坏的机理.
- 赵海军马凤山丁德民张亚民
- 关键词:金川镍矿巷道变形破坏
- 新近沉积土特征信息提取的因子分析法
- 新近沉积土的众多变量特征,可以近似的用4个主成分因子来代替。虽然因子数量简化成了4个,但是其中蕴涵的特征信息量却高达94.989%,损失的信息相当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且这4个主成分因子之间所包涵的信息互不重叠,这就大...
- 袁仁茂孙宏伟马凤山李树德
- 关键词:特征信息新近沉积土
- 文献传递
- 基于连续-非连续方法的裂隙破坏与相互作用研究被引量:12
- 2019年
- 岩体内裂隙等非连续结构面对岩体的强度及变形等力学特性有着显著的影响,研究岩体裂隙起裂、扩展、相互作用和贯通机制,对工程岩体力学行为的表征和工程性能的评价十分重要。本文基于连续介质力学模型的离散元方法,通过考虑裂隙分布、模型加载条件及其与裂隙产状的关系,建立了一系列裂隙力学计算模型,研究了不同模型裂隙扩展演化特征和岩体破裂机制,分析了岩体裂隙扩展规律及其对岩体破坏路径和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裂隙岩体模型加载条件下的破坏起裂点、最终贯通破坏特征及损伤分布受控于裂隙的产状及其与最大主压应力取向角度大小及围压大小。(2)裂隙弱面走向与最大主压应力取向斜交时,裂隙弱面在加载条件下其端部裂隙扩展、贯通破坏表现比较明显,反之,当裂隙弱面走向与最大主压应力取向一致时,裂隙弱面被动影响裂隙模型内新生裂隙的萌生、扩展和贯通模式,自身未出现新的扩展破坏。(3)裂隙数目的增多和围压的增大会显著增加模型内部剪切裂缝的数量和模型破坏后的破碎程度,模型内部的损伤区域主要围绕破裂面呈滑移线型交叉分布,非破裂面区域损伤呈条带状X型分布。(4)裂隙弱面走向与最大主压应力取向斜交时,裂隙对岩体模型强度的弱化程度高于裂隙弱面走向与最大主压应力取向一致的情况,而裂隙模型破坏后的残余强度则正好相反。
- 赵海军Dwayne Tannant郭捷郭捷冯雪磊
- 关键词:裂隙岩体裂隙扩展
- 岩体在工程状态下间断面的力学效应被引量:2
- 2018年
- 通过对岩体工程地质现象和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并对一些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的结果进行了研究和总结,试从12个方面,在定性的意义上阐述了岩体中间断面对其力学性能和行为影响,并对这些影响分别作了简要的论证和解释。
- 徐嘉谟马凤山曹家源卢蓉
- 关键词:岩体间断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