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清
- 作品数:7 被引量:39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颈静脉球瘤的栓塞治疗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评价介入栓塞治疗对颈静脉球瘤的作用。方法3例颈静脉球瘤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超选择性插管造影明确病变部位及其供血动脉,然后灌注聚乙烯醇颗粒(PVA颗粒)适量。结果3例患者肿瘤供血动脉均被栓塞,肿瘤染色消失;2例栓塞后1周行手术切除,均完全切除且出血量少。栓塞后随访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减轻或消失。结论颈静脉球瘤的栓塞治疗对于减少术中出血和抑制肿瘤生长有积极的作用,术前栓塞加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颈静脉球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马海清许林锋洪国斌陈耀庭任强骆江红
- 关键词:颈静脉球瘤
- 颈动脉造影及选择性栓塞术在颈部副神经节瘤诊治中的价值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评价颈动脉造影及介入栓塞在颈部副神经节瘤诊治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颈部副神经节瘤的诊治情况,其中5例行造影及栓塞术。结果6例颈动脉体瘤(CBT)中4例未行动脉造影均诊断不明确或误诊,2例行颈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并行术前栓塞,术中出血平均140ml,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有一侧瘤体仅行栓塞术随访半年肿瘤未见增大。6例颈静脉球瘤(JP)中5例行外科全部或大部分切除,其中1例恶性者术中出血500ml,未完全切除后行介入栓塞残留瘤体,2例经造影明确诊断并行栓塞术,后行切除术中平均出血125ml,明显少于未行栓塞者。患者随访期间症状未见加重。结论颈部副神经节瘤诊断中常规行颈动脉造影,必要时予以血管内栓塞治疗,可以减少术中出血及降低手术的风险,同时也可作为一种姑息性治疗方式。
- 张靖许林锋陈耀庭任强洪国斌马海清
- 关键词:颈动脉体瘤颈静脉球瘤造影栓塞
- CT引导二步法穿刺经皮微波凝固治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被引量:8
- 2006年
- 目的评价CT引导微波凝固治疗(PMCT)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3例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先行TACE治疗,2~4周后根据复查的AFP和影像学结果的情况决定再次行TACE或PMCT。行PMCT治疗的患者,应用“二步法”穿刺:定位后行穿刺道局部麻醉,首先以直径0.6mm、长8cm的腰穿针向肝内病灶穿刺;复查CT,根据骨穿针与病灶的角度和深度,再引入直径2.0mm、长13.5cm的微波天线引导针,针的头端超出病灶边缘约0.5cm,然后引入直径1.6mm的微波天线行微波治疗。所有的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5~48个月(平均25.5个月),随访的内容包括影像学资料以及并发症。结果CT引导下行PMCT治疗TACE后肝癌,穿刺成功率100%,患者1、2、3年的累积生存率和复发率分别是84.23%、72.29%、61.96%和9.09%、24.24%、33.33%,出现肝脓肿2例,没有其他严重并发症。PMCT对肝功能的损害轻。结论CT引导下行TACE后肝癌的PMCT操作方便、定位准确,无严重并发症,临床疗效明确,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 陈耀庭许林锋马海清张靖陈斌骆江红江容坚周经兴
- 关键词:肝动脉化疗栓塞经皮微波凝固治疗
- CT引导经皮微波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探讨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评价CT引导PMCT治疗TACE后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3例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病人,先行TACE治疗,2~4周后根据复查的AFP和影像学结果的情况决定再次行TACE或者PMCT。行PMCT治疗的病人,应用“二步法”穿刺:定位后行穿刺道局部麻醉,首先以直径0.6mm、长8cm的腰穿针向肝内病灶穿刺;复查CT,根据骨穿针与病灶的角度和深度,再引入直径2.0mm、长13.5cm的微波天线引导针,针的头端超出病灶边缘约0.5cm,然后引入直径1.6mm的微波天线行微波治疗。所有病人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5~48个月(平均25.5个月),随访的内容包括影像学资料以及并发症。结果33例病人的CT引导下行PMCT治疗TACE后肝癌穿刺成功率100%,病人1-、2-、3-年的累积生存率和复发率分别是84.85%、75.76%、72.73%和9.09%、24.24%、33.33%,出现肝脓肿2例,没有其他严重并发症。PMCT对肝功能的损害轻。结论CT引导下行TACE后肝癌的PMCT操作方便、定位准确,无严重并发症,临床疗效明确,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 陈耀庭许林锋任强马海清张靖周经兴骆江红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经皮微波凝固治疗CT引导
- 姜黄素抗血管生成作用及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前景被引量:5
- 2006年
- 血管生成是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肝癌复发和转移的重要条件之一。姜黄素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前景的抗癌新药,已得到了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医学工作者的认可。随着研究的深入,它的抑制血管生成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辅助肝癌介入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马海清许林锋
- 关键词:姜黄素肝癌化疗栓塞
- 肝门部胆管癌内支架置入术后再梗阻的介入处理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内支架置入术后再梗阻的原因及其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13例内支架置入术后病人出现再梗阻症状 ,8例行CT检查 ,5例MR检查后 ,再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 ,5例再次行金属内支架置入术 ,共使用 5枚金属内支架 ,6例配合动脉灌注化疗 ,使用药物有 5 FU、健择 ,每隔 3~ 5周重复 1次。结果 病人再梗阻可能的原因是肿瘤向支架近端生长 (5例 ) ,支架腔内堵塞 (9例 ) ,左侧胆管梗阻 (1例 )和胆道感染化脓 (8例 )。 13例行PTCD均获得成功。 1例病人由于肿瘤发展侵犯多支肝内胆管和严重的胆道感染于PTCD术后 15天死亡 ,5例于引流 5~ 10天后再次行金属内支架置入术 ,共使用 5枚 ,其中右侧胆道 4枚 ,左侧胆道 1枚 ,7例带管出院 ,6例于肝功能明显改善后先后行腹腔动脉灌注化疗 1~ 4次。经 30个月的随访 ,13例病人自初次PTCD术后半年、1年和 2年的生存率分别是 10 0 % ,75 %和 33.3% ,其中 1例病人带管引流 2年尚在生存 ,发生了穿刺道皮肤转移。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内支架置入术后再梗阻的原因多种 ,再次PTCD引流和 /或再次内支架置入后在肝功能改善的情况下 ,配合动脉灌注化疗 ,可以明显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
- 陈耀庭许林锋马海清骆江红江容坚周经兴何艳芬
- 关键词:介入性内支架肝门部胆管癌
- TACE联合冷循环PMCT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3
- 2007年
- 目的: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冷循环经皮微波凝固治疗(PMCT)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71例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分期是Ⅰa~Ⅲa,随机分为治疗组(PMCT和TACE联合治疗组)33例,对照组(TACE组)38例。治疗组患者先行TACE治疗,2~4周后根据复查的AFP和CT/MR等的影像学检查决定再次行TACE或者PMCT。随访时间5~48个月(平均25.5个月),随访内容包括AFP、肝功能、影像学资料、并发症等。根据随访的生存时间、复发情况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的肝癌患者的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是84.23%、72.29%、61.96%和55.84%、22.79%、11.40%,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的肝癌患者的6个月、12个月、24个月累积复发率分别6.06%、9.09%、24.24%和7.89%、31.57%、60.52%。TACE联合PMCT治疗肝癌没有严重并发症,对肝功能的损害轻。治疗组33例有5例合并动静脉瘘(AVF),经动脉栓塞治疗后2例AVF消失,3例治疗后效果不理想的患者行PMCT后AVF消失。结论:本组研究初步显示,TACE联合PMCT治疗原发性肝癌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在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近、中期的效果好。PMCT提供了治疗肝癌合并AVF新的方法。
- 许林锋陈耀庭任强马海清张靖陈斌陆佩霞谭绮云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经皮微波凝固治疗动静脉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