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骆锤炼

作品数:13 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语言
  • 2篇断句
  • 2篇语法
  • 2篇语言规范
  • 2篇语言规范化
  • 2篇判断句
  • 2篇逻辑
  • 2篇病句
  • 1篇代词
  • 1篇形容
  • 1篇学语
  • 1篇有界
  • 1篇语法化
  • 1篇语文
  • 1篇语文语言
  • 1篇语言哲学
  • 1篇语言知识
  • 1篇语音
  • 1篇哲学
  • 1篇正误

机构

  • 9篇温州大学
  • 3篇温州师范学院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12篇骆锤炼
  • 2篇马贝加

传媒

  • 3篇宁夏大学学报...
  • 2篇温州师范学院...
  • 2篇温州大学学报...
  • 1篇语文研究
  • 1篇中学语文教学
  • 1篇修辞学习
  • 1篇语言科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形容词作可能补语的情况考察被引量:7
2007年
通常认为,大部分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都能扩展为可能补语"V得/不C",本文通过对形容词充当可能补语的情况考察发现,结果补语扩展成可能补语存在诸多限制,动词本身的制约作用和形容词的选择作用是两个方面,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可能补语与结果补语所属的意义范畴不同。
骆锤炼
关键词:可能补语结果补语情态
连词“从”的产生再议
2015年
连词"从"最早产生的是"虽然"义,其次是"无论"义和"即使"义,分别表示让步、无条件和纵予功能。三种功能都与"听任"义动词"从"有语义来源关系。从句法角度看,"听任"义动词可进入兼语结构的V1位置,其后的"N2+V2"部分存在独立成句的可能性;动词"从"与后面部分的句法关系断裂,变为连词。
骆锤炼马贝加
关键词:连词
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探源被引量:7
2004年
乔姆斯基的语言研究至今已四十多年,前后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但其基本立场和目标却始终没有变化,即探索普遍语法的存在。在这种探索的背后蕴藏着其独特的哲学含义。本文试图对这一过程作出梳理,并指出其价值所在。
骆锤炼
关键词:生成语法语言哲学
论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语音正误和缺陷
2006年
语音标准可以区分为音系学和语音学两个层次。在普通话水平测试(PSC)中,语音学的标准更有实际意义。由于辅音和元音不同的声学特性,测试中正误及缺陷的判断应该区别对待。
骆锤炼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
病句、逻辑及语言规范化被引量:1
2005年
修改病句是语文教学活动中重要一环,但对于病句的认定却存在着泛化的现象。本文即从语言与逻辑的关系入手,探讨病句修改中的若干问题,并就语言规范化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骆锤炼
关键词:语言规范化病句修改逻辑学汉语
《诗经》代词“其”和话题的关系——兼论“其”的语法化被引量:3
2007年
文章通过对《诗经》指示代词“其”和话题关系的研究,认为:在以《诗经》为代表的上古汉语中,话题绝大多数与主语重合,且往往带有形式标志;指示代词“其”常被用来标示话题;“其”是在复指话题的位置上发展成为语气副词的;上古汉语指示代词系统后来的发展变化,都与代词复指话题的功能有密切关系。
骆锤炼马贝加
关键词:《诗经》代词复指
吴语的后置副词“添”与有界化被引量:8
2009年
一般认为,吴语后置副词"添"的语法意义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再",表示动作行为的持续或反复。文章经过考察认为,"添"与"再"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当,而且由于后置所产生的句法诱因,使"添"同时还起到谓语的有界化作用。文章并进一步推想,"添"也许还代表着南方方言中普遍存在的后置副词的类型。
骆锤炼
字本位研究质疑被引量:3
2006年
在汉语的各种本位研究中,徐通锵先生的“字”本位理论可谓独树一帜。但疑点也很多:(1)象似性与任意性。徐先生认为汉语的“字”是有理据的,印欧语的“词”是任意的,这是字本位理论的立足点。但我们认为这个观点值得怀疑,象似性与任意性应是不同层面上的语言现象。(2)方法论。我们认为徐先生的论证方法有两处不足:一是论证不严密,凡对自己不利的材料避而不谈;二是过分强调汉语的个性而忽视人类语言的共性,并把这些个性笼统地归之于思维方式的差异。笔者认为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字本位理论就无法成为一个科学的体系。
骆锤炼
关键词:字本位任意性象似性思维方式
诸暨枫桥方言的判断句
2010年
上古汉语的判断句不用系词,"是"在中古时期逐渐发展成熟为判断动词。但这个结论主要依赖于共同语的书面形式,"是"的发展历程在各地方言中的表现各不相同。吴语诸暨枫桥方言中系词"是"有两种用法:"是1"表肯定判断,"是2"既可表示判断,也可表示强调,是一个焦点标记,这种用法在中古汉语中也有表现。枫桥方言中的系词还有"得"、"勒"、"末"等,它们既表示判断,又是话题标志(提顿词),这在吴语中有相当的共性。因此,汉语的判断句既有用系词"是"的典型形式,也有用准系词及不用系词的形式。
骆锤炼
关键词:判断句
病句、逻辑及语言规范化
2005年
骆锤炼
关键词:语言规范化病句逻辑中国女篮北京日报光明日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