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峰

作品数:3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平流层
  • 2篇流层
  • 1篇行星
  • 1篇锁相
  • 1篇太阳
  • 1篇太阳系
  • 1篇太阳系外
  • 1篇太阳系外行星
  • 1篇平流层臭氧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全球变暖
  • 1篇全球变暖背景
  • 1篇紫外辐射
  • 1篇外行
  • 1篇外行星
  • 1篇温室效应
  • 1篇系外行星
  • 1篇环流
  • 1篇变暖

机构

  • 3篇北京大学

作者

  • 3篇胡永云
  • 3篇丁峰
  • 2篇夏炎

传媒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物...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全球变化条件下的平流层大气长期变化趋势被引量:15
2009年
两个因素将对21世纪平流层气候变化产生重要作用。一个是温室气体增加,另一个是平流层臭氧的可能恢复。温室气体增加的辐射效应一方面造成地面和对流层变暖,另一方面却导致平流层变冷,而臭氧层恢复的辐射效应则导致平流层变暖。在温室气体增加和臭氧恢复这两种相反因素作用下的平流层温度如何变化是所关心的主要问题。为了预估平流层温度在21世纪的变化,使用了辐射一对流模式进行了敏感性实验,另外,也对他人进行的化学一气候耦合模式(CCM)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这些模拟结果表明,在21世纪平流层中上层(60~1hPa)将变冷,而下层(150~60hPa)变暖。这说明在平流层中上层温室气体的冷却效应将起主导作用,而臭氧恢复的加热效应在平流层下层相对更为重要。CCM的模拟结果表明,臭氧恢复最显著的区域在平流层上层(3hPa附近),与最大降温区一致,说明温室气体增加将有利于平流层上层臭氧恢复。CCM的模拟结果还表明,平流层两极地区在冬半年存在变暖的现象。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极区变暖与平流层行星波活动增强有关,动力、热力和化学之间的正反馈作用也有可能对极区变暖有重要的贡献。
胡永云丁峰夏炎
关键词:平流层气候变化温室效应
潮汐锁相行星的大气环流与气候被引量:2
2013年
红矮星是宇宙中数量最多的恒星,其表面辐射温度比太阳的辐射温度低得多,因此,红矮星的宜居带与恒星的距离非常近.因为距离其恒星较近,在强大引力的作用下,位于红矮星宜居带内的宜居行星很可能是潮汐锁相行星.锁相行星的特征是其一侧永远面对恒星,另一侧则永远背对恒星,从而形成极端不均匀的加热.我们在本文中使用一个真实的大气环流模式与平板海洋相耦合来研究锁相行星表面的气候要素和大气环流特征.我们特别针对两种自转速度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发现,在慢速自转条件下(自转和公转周期均为243天),大气环流基本是热力驱动的下层辐合和上层辐散的运动,行星的表面仅有恒星直射点附近比较湿润,其他区域均比较干燥,背阳面尤其寒冷.在快速自转条件下(自转和公转周期均为1天),科里奥利力的作用比较显著,大气环流以纬向西风为主,并呈现波动特征,赤道上空出现超级旋转的西风急流,湿润区域显著扩大.EP通量诊断分析表明,赤道超级旋转急流是由于热带Rossby波随高度向极地方向传播所产生的EP通量在赤道附近的辐散造成的.
胡永云丁峰
关键词:太阳系外行星大气环流大气波动
全球变暖背景下臭氧和紫外辐射的变化
利用化学气候模式第二次验证试验(CCMVal‐2)中的10个模式数据,对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各个区域的臭氧和紫外辐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热带区域在21世纪后期反而有所损耗外,各个区域平流层臭氧在20世纪末期达到谷底以...
夏炎胡永云丁峰
关键词:全球变暖平流层臭氧紫外辐射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