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颅脑
  • 5篇颅脑损伤
  • 5篇颅内
  • 5篇脑损伤
  • 4篇预后
  • 4篇骨瓣
  • 3篇手术
  • 3篇术后
  • 3篇内压
  • 3篇颅内压
  • 3篇减压术
  • 3篇骨瓣减压
  • 3篇骨瓣减压术
  • 2篇手术治疗
  • 2篇评分
  • 2篇去骨
  • 2篇去骨瓣
  • 2篇去骨瓣减压
  • 2篇去骨瓣减压术
  • 2篇重型

机构

  • 12篇肇庆市第一人...

作者

  • 12篇严志东
  • 10篇黎海滨
  • 10篇岑庆君
  • 9篇高忠恩
  • 7篇冯荣亮
  • 4篇殷万春
  • 4篇彭立基
  • 3篇张鹏
  • 2篇冯昌文
  • 1篇朱娟
  • 1篇卢俊霖

传媒

  • 3篇中国微侵袭神...
  • 2篇中华神经医学...
  • 2篇中外医学研究
  • 1篇广东医学
  • 1篇甘肃医药
  • 1篇中国现代手术...
  • 1篇临床药物治疗...
  • 1篇当代医药论丛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3
  • 1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形成颅内血肿的急诊手术治疗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动脉瘤破裂后形成颅内血肿的急诊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形成颅内血肿病人的临床资料,均急诊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动脉瘤夹闭术+去骨瓣减压术。结果动脉瘤均满意夹闭。本组死亡5例,失访2例,23例随访3个月,其GOS评分为:5分10例,4分5例,3分6例,2分2例。结论动脉瘤破裂后形成颅内血肿的病人尽早开颅行血肿清除术+夹闭动脉瘤术+去骨瓣减压术,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殷万春高忠恩彭立基冯荣亮黎海滨严志东岑庆君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脑内血肿神经外科手术
猫立克次体合并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一例报告及用药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临床药师参与了1例猫立克次体血流感染合并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治疗过程,结合血液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mNGS)检测报告、痰培养药物敏感性报告及患者病情,协助临床医师制定抗感染方案,同时监测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经治疗后,患者感染症状、体征、感染指标及影像学好转。临床药师参与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能及时调整用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促进合理用药,为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杨晓珊黎海滨严志东莫庆明卢俊霖关洁妍冯昌文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
有创颅内压监测下控制性阶梯式减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2024年
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下控制性阶梯式减压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7月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重型颅脑外伤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1例。患者均未行手术治疗,且处于急性期。对照组常规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试验组行脑室型有创颅内压监测探头植入术。比较两组颅内压、并发症发生率(迟发血肿、术后脑梗塞)、死亡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及预后情况。结果:术后6 h、12 h、24 h,对照组颅内压指标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72 h、7 d,两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对照组恢复良好率低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创颅内压监测下控制性阶梯式减压疗法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效果理想,可改善患者颅内压指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患者可更快恢复意识,改善预后。
严志东张鹏赵昆玉黎海滨高忠恩岑庆君冯荣亮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有创颅内压监测并发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预后
用颅内压监测下阶梯式颅内减压术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价值研究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研究为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颅内压监测下阶梯式颅内减压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接诊的4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将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大骨瓣减压组和阶梯式减压组,每组20例患者。为大骨瓣减压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大骨瓣减压术进行治疗,为阶梯式减压组患者采用颅内压监测下阶梯式颅内减压术进行治疗,然后对比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的评分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GC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GCS评分均显著提高,且阶梯式减压组患者的GCS评分高于大骨瓣减压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阶梯式减压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大骨瓣减压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采用传统的大骨瓣减压术相比,用颅内压监测下阶梯式颅内减压术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有效提高患者的GCS评分,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其预后。
严志东岑庆君高忠恩黎海滨
关键词:急性重型颅脑损伤预后
预防性抗癫癎在颅脑损伤早期颅骨修补术后的效果评价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评估颅脑损伤早期颅骨修补术病人行预防性抗癫癎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70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后行早期颅骨修补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按围手术期是否行预防性抗癫癎治疗分为治疗组(77例)和对照组(93例)。对比对两组早期、晚期癫癎发病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颅骨修补术后早期癫癎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5.92,P<0.05),但两组晚期癫癎发病率、肝功能和血常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抗癫癎治疗能有效降低早期颅骨修补术后早期癫癎发病率,预防性使用抗癫癎治疗过程未发现增加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
岑庆君赵昆玉黎海滨高忠恩冯荣亮严志东张鹏
关键词: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颅骨修补术
颅脑损伤后行早期颅骨修补术与癫痫发作的相关性被引量:14
2020年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后早期行颅骨修补患者术后癫痫发作相关危险因素,并对围手术期进行预防性抗癫痫治疗进行探讨。方法对108例早期颅骨修补术后并发癫痫发作的3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术后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对围手术期的预防用药进行探讨。结果损伤部位、颅骨缺损面积、术前缺损部位软化灶、颅骨凹陷性骨折、术后钛网板下积液和(或)积血、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与早期颅骨修补术后癫痫发生密切相关,其中损伤部位、颅骨缺损面积、颅骨骨折、术后钛网板下积液和(或)积血是术后癫痫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而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为保护因素(P<0.05)。结论颅骨修补术后癫痫的发病率较高,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时避免过度开窗,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防止术后钛网板下积液和(或)积血有助于降低颅骨缺损修补术后癫痫的发生,合并有骨折及额颞叶脑挫伤患者更应积极预防癫痫。
岑庆君赵昆玉黎海滨高忠恩冯荣亮张鹏严志东
关键词: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癫痫
高压氧辅助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用高压氧+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2020年12月在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80例作为主要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患者的治疗方法是大骨瓣减压术,观察组42例患者在手术的基础上增加高压氧辅助治疗,对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安全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颅内压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患者的颅内压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高压氧+大骨瓣减压术运用在颅脑损伤的治疗上的效果显著,可进一步推广。
严志东岑庆君高忠恩黎海滨赵昆玉朱娟
关键词:高压氧大骨瓣减压术颅内压GCS评分
颅脑损伤术后颅骨缺损患者超早期行颞肌下颅骨成形术的临床疗效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评价颅脑损伤术后颅骨缺损患者超早期行颞肌下颅骨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9月在我院行颅骨成形术且术前存在神经功能障碍患者105例,根据修补术与减压术之间的间隔时间分为超早期组59例和晚期组46例。两组修补术与减压术之间的间隔时间,超早期组平均(35.1±5.3)d;晚期组平均(102.3±18.2)d。回顾性分析两组修补术后1个月的神经功能障碍改善情况,以此评价超早期颅骨成形术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个月超早期组神经功能障碍改善的平均有效率为81.4%(48/59),高于晚期组的63.0%(29/46),差异显著(P<0.05)。术后一个月超早期组遗留的神经功能障碍包括单侧肢体(含单纯上肢或下肢)运动障碍25例,语言功能障碍14例,神经官能症5例,颅骨缺损综合征33例;晚期组则包括单侧肢体运动障碍5例,语言功能障碍7例,神经官能症2例,颅骨缺损综合征27例。结论超早期颅骨成形术有助于改善颅脑损伤术后颅骨缺损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
高忠恩岑庆君殷万春彭立基冯荣亮严志东
关键词:颅骨切开术颅神经损伤修复外科手术
mNGS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治疗药物调整的应用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宏基因组测序(mNGS)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CNSIs)中治疗药物调整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于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且疑似CNSIs患者82例,采集的脑脊液标本同时行mNGS及传统培养,传统病原学检测,以CNSIs临床诊断标准为依据,并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采用ROC曲线分析mNGS对CNSIs的诊断效能,比较检测前后治疗方案的调整以探讨mNGS对CNSIs患者治疗药物的影响。结果:82份疑似病例共检出34种病原体,包括21种细菌、8种病毒4种真菌和1种非典型病原体。41例确诊患者有23例病例阳性,排除假阳性病例,真阳性率为36.6%(15/41)。ROC曲线分析显示,mNGS诊断CNSIs的AUC为0.661(95%CI:0.542~0.780,P<0.05),传统培养诊断CNSIs的AUC为0.524(95%CI:0.398~0.649,P=0.711),提示mNGS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传统培养,但诊断价值较低。41例确诊患者中,14例根据mNGS结果调整方案,2例根据传统病原学结果调整,5例根据临床经验调整,20例不调整。治疗方案在根据mNGS结果调整组与根据传统病原学、临床经验调整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不调整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NGS可弥补传统病原学检测的不足,为临床药物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
杨晓珊赵昆玉严志东莫庆明蔡肇栩冯昌文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颅内感染6例诊治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VPS)后出现颅内感染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因脑积水行VPS后出现颅内感染病人的临床资料,采取静脉联合腰椎穿刺鞘内注射抗生素治疗,必要时拔除引流装置。结果治疗后均达临床治愈,3例围手术期内感染病例无需取出分流管;3例围手术期后感染病例均予拔除分流装置,颅内感染控制后再次行VPS 2例。随访6~24个月,均未出现再次颅内感染。结论脑积水行VPS后出现颅内感染,需根据病人感染时间、致病菌及致病原因进行个体化方案治疗,尽早发现、尽早处理是关键。
黎海滨严志东赵昆玉许翔岑庆君
关键词:颅内感染脑积水脑室腹膜分流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