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书荣

作品数:30 被引量:86H指数:5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 3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2篇CD59
  • 10篇突变
  • 8篇细胞
  • 8篇基因
  • 7篇真核
  • 6篇真核表达
  • 6篇树突
  • 6篇树突状
  • 6篇基因突变
  • 6篇核表达
  • 5篇教学
  • 5篇分子
  • 4篇树突状细胞
  • 4篇肿瘤
  • 3篇大细胞
  • 3篇点突变
  • 3篇血管
  • 3篇糖尿
  • 3篇糖尿病
  • 3篇肥大

机构

  • 29篇青岛大学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30篇任书荣
  • 22篇高美华
  • 18篇王秋波
  • 16篇张艳丽
  • 7篇王静
  • 5篇张丽
  • 3篇李冰
  • 3篇王冰
  • 3篇朱新红
  • 3篇曲春枫
  • 2篇张蓓
  • 2篇吴虹
  • 2篇吴志远
  • 2篇薛静波
  • 1篇王丽娜
  • 1篇刘成玉
  • 1篇丛蓓蓓
  • 1篇张昆
  • 1篇赵鹏
  • 1篇汪颖

传媒

  • 7篇青岛大学医学...
  • 4篇免疫学杂志
  • 3篇中国免疫学杂...
  • 3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高技术通讯
  • 1篇医学检验教育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中国生物工程...
  • 1篇青岛医药卫生
  • 1篇国际免疫学杂...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6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2
  • 2篇2000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D59基因突变在血管增殖中的作用
高美华王秋波任书荣张艳丽张丽王静薛静波
CD59基因突变在血管增殖症中的作用研究为山东省教育厅项目(编号:J01K04)。该课题从基因水平探讨糖尿病血管硬化症的发生与CD59基因突变的相关性。结果证实突变CD59基因表达蛋白在糖尿病高糖环境下易于糖基化失活,抗...
关键词:
关键词:突变CD59糖尿病血管增殖真核
大鼠Ⅱ型糖尿病血管增殖症与CD59基因突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CD59基因点突变与大鼠Ⅱ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三组,即正常组,双高饮食组和模型组。采用链尿佐菌素(STZ)制备糖尿病模型,并设计MRCD59寡核苷酸探针(MRC...
高美华王秋波王冰赵鹏任书荣张艳丽
关键词:CD59基因突变糖尿病血管硬化寡核苷酸探针
文献传递
川穹嗪对AngⅡ诱导的大鼠心肌肥大细胞JAK-STAT通路作用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研究川穹嗪对心肌肥大JAK-STAT通路的影响。方法:建立心肌肥大动物模型,分离培养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利用RT-PCR检测试验组和对照组基因ANP相对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试验组和对照组心肌肥大信号转导途径分子pJAK2、pJAK1、pSTAT3,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川芎嗪可显著抑制ANP mRNA的表达(P<0.01),可明显抑制JAK2 JAK1 STAT3的表达(P<0.01)。结论:川穹嗪能干扰大鼠心肌肥大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为中药干扰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治疗心肌肥大奠定基础。
高美华张丽李冰任书荣张蓓
关键词:肥大JAK-STAT
肥大细胞脱颗粒促进外源树突状细胞向引流淋巴结归巢
2010年
目的:探讨通过诱导局部肥大细胞脱颗粒促进外源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M-DC)向淋巴结迁移归巢的方法。方法:采用肥大细胞脱颗粒刺激剂compound48/80(e48/80)进行C57BL/6小鼠局部皮肤注射,诱导局部组织肥大细胞脱颗粒。将体外培养的荧光微球标记的同系小鼠BM-DC注射人c48/80或生理盐水处理的局部皮肤,48h收集注射部位引流淋巴结细胞进行CDllc荧光抗体染色,流式细胞术测定外源回输的BM—DC的迁移效果。结果:c48/80注射小鼠皮肤后可有效地促进局部组织肥大细胞脱颗粒,c48/80处理侧局部引流淋巴结中外源BM—DC迁移细胞总数和淋巴结细胞总数较对照侧均明显增多,增多比例分别为67%-4-43%和55%±43%(P〈0.05)。结论:通过诱导局部皮肤肥大细胞脱颗粒,可促进外源BM—DC向淋巴结归巢。
任书荣徐立斌吴志远曲春枫高美华杜君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肥大细胞脱颗粒
突变人CD59分子真核表达体系的构建和功能的初步研究
2005年
构建突变人CD59分子(HMCD59)真核表达体系,探讨HMCD59糖基化前后抗补体活性的变化。采用重组PCR定点诱变技术在CD59易于糖基化的位点构建CD59突变基因,克隆入真核表达质粒pALTER-MAX。利用阳离子脂质体将重组质粒和pcDNA3共转染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G418压力筛选稳定转染细胞克隆,检测筛选HMCD59蛋白高表达株。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检测出HMCD59蛋白分子量约为20kDa。2,7-二羧乙基-5,6羧基荧光素(BCECF)释放实验初步证实HMCD59具有抗补体活性,糖基化后抗补体活性明显降低,为进一步研究糖尿病血管增殖症的发生机制提供了线索。
任书荣高美华
关键词:基因定点突变CHO细胞真核表达CD59中国仓鼠卵巢细胞
CD59分子W40位点基因缺失的构建与活性检测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构建突变型CD59重组质粒,建立高效真核表达系统,探讨W40位点的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基因点突变技术使CD59W40基因位置缺失,各设计两条互补突变引物和两条常规引物,以已构建的CD59cDNA为模板,三重PCR(Overlap PCR)定点诱变扩增突变基因,重组入克隆载体PMD18-T-Vector,EcoRⅠ单酶切野生型和突变型CD59基因,重组入真核表达质粒pIRES,利用阳离子脂质体(Lipfectamine2000)将重组质粒转染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inese hamster ovary,CHO)进行表达。结果:通过PCR定点诱变成功获得目的CD59突变基因MCD59,酶切鉴定及序列测定证实成功构建了pIRES-MCD59,转染CHO细胞,G418筛选出了稳定细胞克隆,检测筛选MCD59蛋白高表达株。免疫组化、免疫荧光、SDS-PAGE、ELISA验证CD59的表达;荧光染料释放试验研究显示与野生型CD59相比,突变型CD59失去对补体的抑制功能。结论:CD59的W40位点对其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封闭此位点可提高补体活性,有望用于肿瘤治疗。
朱新红高美华王秋波任书荣王静张艳丽张丽
关键词:CD59真核表达补体
CD59基因的突变并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构建两种活性位点相关性CD59突变基因,并重组入真核表达载体。方法选取物种间高度保守W40位点及相邻位置为突变位点,重叠延伸PCR(Overlap extension PCR)法构建两种CD59基因点突变,一种是编码W40的密码子TGG缺失突变,另一种是C39W40K41→W39W40W41的相应基因突变,各设计两条常规引物和两条反向互补突变引物,以已构建CD59 cDNA为模板,三重PCR定点诱变扩增突变基因,重组入克隆载体PMD18-T-Vector,EcoRⅠ单酶切获得目的基因,重组入真核表达载体pIRES。结果通过PCR定点诱变成功获得两种目的CD59突变基因,序列测定及酶切鉴定结果均证实成功构建了pIRES-m1CD59、pIRES-m2CD59重组真核表达载体系统,突变CD59基因长度约500 bp。结论重叠延伸PCR法诱变经济可靠,重组质粒的构建为进一步研究CD59的抗补体活性奠定了基础。
朱新红高美华任书荣王秋波王静林存智
关键词:点突变真核表达
CD59基因突变与肿瘤免疫逃逸信号转导的相关性研究
立项背景:目前恶性肿瘤已成为人类致死的首位病因,其发病机理尚未阐明,临床缺乏有效地诊疗手段。近年来新型免疫分子及诊疗技术不断问世,为解释肿瘤发病机理、诊断与治疗展示了广阔的前景。据国外报道在肿瘤细胞如肠癌、胃癌等发现CD...
高美华王冰王丽娜丛蓓蓓任书荣
关键词:CD59肿瘤逃逸
文献传递
肥大细胞活化剂compound 48/80联合乙肝疫苗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2015年
目的初步探讨肥大细胞活化剂compound 48/80(C48/80)联合乙肝疫苗对实验小鼠抗体产生、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寻找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应答能力的佐剂。方法 Balb/c小鼠经肩背部皮下注射C48/80,甲苯胺蓝法检测肥大细胞活化状态,流式细胞术检测肩上和腋窝局部引流淋巴结(draining lymph nodes,DLN)细胞悬液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数量;采用3种剂量C48/80联合乙肝疫苗免疫小鼠,ELISA法检测不同时间点血清乙肝表面抗体(抗-HBs)的含量,CCK-8试剂检测DLN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结果皮下注射C48/80可诱导小鼠局部皮肤肥大细胞活化,24 h脱颗粒肥大细胞数占局部肥大细胞总数比例为82%±5.2%;C48/80处理后DLN细胞总数和DC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C48/80联合乙肝疫苗免疫小鼠后3周和4周时血清中抗-HBs含量较单纯乙肝疫苗免疫组明显升高;C48/80处理组小鼠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较单纯乙肝疫苗免疫组明显增强。结论肥大细胞活化剂C48/80能够在较早时间点增强小鼠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其机制可能与C48/80诱导DLN DC细胞数量增多有关。
任书荣王秋波张艳丽高美华李耀祖郭晓敏吴彦君马慧
关键词:COMPOUND乙肝疫苗
表达乙型肝炎病毒抗原的种植性肝脏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2012年
目的构建持续稳定表达乙型肝炎病毒(HBV)抗原的肿瘤细胞,建立持续表达HBV抗原的种植性肝脏肿瘤动物模型。方法以含有2倍体HBV的逆转录病毒载体质粒转染黑色素瘤细胞系B16,获得稳定表达HBV表面抗原(HBsAg)和核心抗原(HBcAg)的B16细胞(B16/HBV),分别按每只小鼠100、1000和5000个细胞接种到具有相同遗传背景的C57BL/6J小鼠肝脏被膜下,每组5只小鼠。注射后每周采血,进行血清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检测。采用小鼠腹部超声观测其成瘤情况,计算存活时间。对死亡小鼠肝脏进行病理分析,并检测肿瘤组织中HBsAg和HBcAg的表达。结果转染HBV病毒的肿瘤细胞B16/HBV传代20次以上后,细胞上清中有持续稳定的分泌型HBsAg表达,2×10^4个细胞在24h内的HBsAg表达量可达到110ng,并随时间延长而逐渐累积。未能检测到细胞上清中有HBeAg的表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转染细胞中存在稳定的HBcAg表达,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每只小鼠注射100个B16/HBV细胞,小鼠肝脏成瘤率为80.0%;注射1000和5000个B16/HBV细胞,成瘤率为100%。注射后第4周,注射1000个B16/HBV细胞小鼠的腹部超声检测结果提示,肝脏内有异常回声,不均质回声面积为62.18min2。剖腹检查显示,在肝脏中所形成的肿瘤大体呈圆形,血运丰富,瘤组织质软,并有多个转移灶。在成瘤小鼠血清中,可检测到持续表达的HBsAg和抗HBs;所形成的肿瘤组织细胞中有均匀一致的HBsAg和HBcAg表达。结论HBV逆转录病毒载体质粒转染的B16/HBV细胞可稳定表达HBsAg和HBcAg。通过在肝脏被膜下注射B16/HBV细胞,建立了能持续分泌表达HBV抗原的种植性肝脏肿瘤小鼠模型。
汪颖吴志远任书荣魏勇张昆曲春枫
关键词:肝脏肿瘤肿瘤种植动物肝炎乙型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