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将明

作品数:46 被引量:224H指数:9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市级医院新兴前沿技术联合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4篇专利
  • 8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8篇腰椎
  • 11篇手术
  • 8篇螺钉
  • 8篇颈椎
  • 7篇椎间盘
  • 7篇细胞
  • 7篇疗效
  • 7篇颈椎后
  • 6篇融合术
  • 6篇后路
  • 6篇脊柱
  • 5篇椎弓
  • 5篇椎弓根
  • 5篇椎弓根螺钉
  • 4篇腰椎间盘
  • 4篇突出症
  • 4篇退变
  • 4篇退变性
  • 4篇退变性疾病
  • 4篇椎管

机构

  • 45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泰安市中心医...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上海长征医院
  • 1篇南昌大学第一...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作者

  • 46篇余将明
  • 41篇叶晓健
  • 24篇席焱海
  • 16篇许国华
  • 14篇王伟恒
  • 11篇谢宁
  • 10篇许鹏
  • 8篇何海龙
  • 6篇朱云荣
  • 4篇刘毅
  • 4篇袁文
  • 4篇杨洋
  • 4篇王洋
  • 4篇黄晓东
  • 4篇唐峰
  • 3篇王洋
  • 3篇王会学
  • 3篇程自申
  • 3篇徐立璋
  • 3篇邓国英

传媒

  • 4篇脊柱外科杂志
  • 3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中华骨科杂志
  • 2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实用老年医学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国际生物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组织工程与重...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骨与关节...
  • 1篇第二届中华骨...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19
  • 3篇2018
  • 6篇2017
  • 9篇2016
  • 4篇2015
  • 6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低氧预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研究低氧预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injury,SCI)治疗效果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转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基因的SD大鼠10只,体重55.6±4.2(50~60)g,通过改良全骨髓贴壁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大鼠BMSCs并进行并进行细胞纯度和分化能力鉴定。应用0、10、50、100、200和300μM的二氯化钴(CoCl2)低氧预处理BMSCs后,通过CCK-8法检测低氧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细胞血清剥夺培养0、6、12和24h后,流式细胞法检测血清剥夺对细胞凋亡的影响,Transwell法检测低氧对BM-MSCs培养6、12、24h后细胞迁移的影响,流式细胞法检测低氧对细胞凋亡的影响,PCR法检测相关分子通路,找出合适的低氧处理条件。体内实验,使用Allen法垂直打击建立SCI模型,实验分为A组(假手术组)、B组(对照组)、C组(BMSCs组)和D组(H-BMSCs组)(n=20)。A组的大鼠进行外科手术,但不锤击脊髓,B、C和D组均进行锤击脊髓行SCI造模和蛛网膜下腔注射注射生理盐水和低氧预处理前后的BMSCs。通过术前,术后1、3、7、10、14、21、28天BBB评分研究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术后72h免疫荧光染色法确定移植细胞的存活情况和小胶质细胞激活情况,术后72h和28d HE染色评估脊髓组织病理损伤情况。结果:CCK-8结果表明CoCl2浓度越高对BMSCs增值能力抑制越大,100μM CoCl2培养24h可以明显降低BMSCs增殖(P<0.05),提高BMSCs的凋亡(P<0.05),但能够显著增强预处理后BMSCs 6和12h后的细胞迁移的数量(P<0.05),显著降低细胞血清剥夺培养24h后细胞凋亡率(P<0.05)。动物实验,与B组相比,C组的治疗可显著提高14d、21d和28d的BBB评分(P<0.05)。D组的BBB评分在21d和28d时明显高于C组(P<0.05)。HE染色结果显示,BMSC移植可以显著减少脊髓损伤部位细胞死亡,出血和炎性细胞浸润,而与C组相比,D组中的脊髓病理学�
孟庆溪王伟恒孟庆美孙子杰罗盛昌余将明席焱海叶晓健
关键词:脊髓损伤干细胞治疗低氧
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技术在腰椎椎体次全切除与重建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技术(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应用于腰椎椎体次全切除与重建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04月至2016年5月采用LLIF手术治疗8例腰椎爆裂骨折脱位、1例腰椎骨折术后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男8例,女1例;年龄28-59岁,平均(35.5±6.7)岁。损伤节段:L2 4例,L3 4例,L4 1例。临床表现均为腰痛与不同程度神经损伤引起的会阴部及下肢功能障碍。术前脊髓神经功能按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损伤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3例、D级1例、E级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临床疗效评估采用ASIA脊髓神经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感染患者记录术前、术后体温、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变化;影像学评估采用手术前后腰椎手术节段及腰椎矢状位Cobb角,评价腰椎前凸角度的恢复情况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50-90min,平均(73±12.7)min;术中出血量30-150ml,平均(650±35.3m1)。切口均一期愈合,住院时间为4-7d,平均(5.0±1.0)d。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24个月,平均(16.4±3.8)个月。术后腰痛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1例感染患者手术3d后体温恢复正常,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于术后第17天、第25天趋于正常。术后ASIA分级A级改善为C级1例,B级改善为D级与E级各1例,C级改善为D级与E级各1例,D级改善为E级1例。术后手术节段前凸角和腰椎前凸角均得到了恢复,分别增加了19.9°与5.1°。所有患者椎间植骨均获骨性融合,无屈髋乏力、大腿前侧疼痛、麻木、腹膜后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技术应用于腰椎爆裂性骨折、感染等椎体或�
叶晓健余将明谢宁席焱海
关键词:腰椎脊柱融合术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间接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疗效被引量:55
2017年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间接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伴或不伴腰椎不稳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07月至2015年12月采用OLIF技术治疗15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伴或不伴腰椎不稳患者的病历资料,男7例,女8例;年龄36~86岁,平均(53.5+15.2)岁。主要症状表现为腰痛伴下肢根性疼痛或间歇性跛行。临床疗效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和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测量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椎管内径、椎间孔高度、椎间孔面积、椎管面积和盘黄间隙等影像学参数评价影像学疗效。结果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1个月,平均12.5个月。术后腰痛、腿痛VAS评分、ODI、JOA评分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影像学测量结果显示术后手术节段椎间隙背侧高度增加了3.6mm、椎间隙腹侧高度增加了4.8mm,椎间孔高度增加了5.7mm,椎间孔面积增加了44.2mm^2,椎管内径增加了2.55mm,椎管面积增加了24.8mm^2,盘黄间隙增加了2mm,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椎间孔横径增加了0.3m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手术节段前凸角和腰椎前凸角均得到部分恢复,分别增加了14.0°与13.6°。术后出现屈髋乏力及大腿前侧麻木各l例,对症处理后于术后3个月症状缓解;1例术后1个月发生腰痛加重,再次行后路固定手术。结论OLIF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可以增加椎间隙高度、椎间孔上下径、椎管直径、盘黄间隙距离及恢复腰椎前凸,达到中央管及椎间孔狭窄间接减压的目的,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余将明马俊谢宁席焱海陈华江叶晓健
关键词:腰椎椎管狭窄脊柱融合术
复杂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行腰椎椎间孔镜手术16例疗效分析
吴晓东叶晓健袁文许国华何海龙杨洋许鹏余将明程自申
围手术期全程血液管理在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全程血液管理对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输血量的影响,探讨减少围手术期出血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90例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早期45例患者采用围手术期常规血液管理模式(常规组),后期45例患者采用围手术期全程血管理模式(全程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例数及输血量、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结果全程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例数、输血量均低于常规组,术后3 d及1周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采用围手术期全程血液管理可有效降低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降低输血量和输血率,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席焱海薛敏涛余将明王伟恒温剑坤叶晓健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退行性变失血手术围手术期医护
颈椎后路经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颈椎术后神经根型颈椎病1例报道被引量:4
2018年
颈椎术后邻椎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是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远期常见并发症,是由众多因素导致的融合部位相邻节段退变而致新的神经压迫症状[1]。不同文献报道ASD发生率差距较大(2.4%~30.3%),严重影响术后效果,且常规ASD翻修手术风险大、难度高、患者接受度低,一直是困扰脊柱外科医师的难题之一[1-3]。近年来,随着脊柱微创内镜的迅速发展,颈椎后路经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pos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PEPCD)因创伤小、操作精确、效果可靠等优点成为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一种较好选择附,。目前我国采用PEPCD治疗颈椎术后神经根型颈椎病尚未见报道。现就近期我院收治的1例PEPCD治疗颈椎术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资料报道如下。
王伟恒孟庆溪席焱海余将明叶晓健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椎间盘切除术
周期性张应变对颈椎后纵韧带细胞形态及凋亡影响的体外观察
2011年
目的 研究周期性张应变对体外培养的后纵韧带骨化(OPLL)患者的后纵韧带细胞形态及凋亡的作用.方法 组织块贴壁法培养后纵韧带细胞,选用第3代细胞,长至80%融合时,用含1%血清的培养基同步化24 h后,使用Flexerce114000TM细胞应变加载系统对细胞施加周期性张应变,作用6及24 h,牵拉幅度为10%.运用流式细胞仪对细胞凋亡水平进行检测,β-gal染色评价细胞衰老率.同时,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酸(ALP)、Ⅰ型胶原(Col Ⅰ)和骨钙素(OC)mRNA的变化.结果 与不加力的对照组相比,受力组细胞被拉长,并呈垂直作用力的方向取向排列;6 h组较对照组凋亡率略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 h组则明显升高(P<0.05);6 h组与24 h组较对照组细胞衰老率无明显变化.ALP、Col Ⅰ和OC 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24 h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 周期性张应变对后纵韧带细胞的形态具有影响,应变刺激在促进OPLL细胞成骨分化的过程中,同时促进了细胞凋亡和功能的改变.
许鹏叶晓健许国华余将明朱云荣陈德玉张伟何海龙
关键词:后纵韧带骨化纵韧带
钩椎关节减压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对钩椎关节减压术在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间,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7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术前患者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结果,与单纯椎间盘突出对比,分析钩椎关节增生...
许鹏叶晓健袁文许国华何海龙史国栋席焱海余将明
关键词:钩椎关节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术疗效
基于CBT螺钉联合传统椎弓根螺钉技术下微创中线椎间融合(MIDL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基于CBT螺钉联合传统椎弓根螺钉技术下微创中线椎间融合(MIDL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Santoni在2009年提出皮质骨轨迹螺钉技术(CBT),相比较传统椎弓根螺钉技术,螺钉在椎弓根骨...
席焱海谢宁余将明王洋叶晓健
关键词:CBT脊柱微创脊柱融合椎弓根螺钉腰椎退变性疾病
锌修饰硅酸钙陶瓷涂层与骨整合
2016年
背景:前期实验在钛基材表面制备了锌修饰硅酸钙陶瓷涂层,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及抗菌性能。目的:进一步观察锌修饰硅酸钙陶瓷涂层对骨整合的影响。方法:将锌修饰硅酸钙陶瓷涂层钛片(实验组)、硅酸钙陶瓷涂层钛片(对照组)及纯钛片(空白对照组)分别与前成骨细胞MC3T3-E1共同培养,检测细胞的黏附、增殖、钙化及Ⅰ型胶原和骨钙素表达。将上述3组材料分别置入新西兰大白兔股骨内,置入后1.5个月观察骨质增生及植入体与宿主骨整合情况。结果与结论:(1)体外实验:培养12 h,实验组黏附细胞数量多于对照组、空白对照组(P<0.05);培养14 d,实验组细胞增殖活性、钙结节形成能力强于对照组、空白对照组(P<0.05);培养21 d,3组细胞Ⅰ型胶原表达无差异,但实验组骨钙素表达高于对照组、空白对照组(P<0.05)。(2)体内实验:实验组骨质增生明显,涂层材料与骨界面直接接触,界面间可见新骨生成,纤维组织分隔较少;对照组可见少量骨质增生,空白对照组几乎不见骨质增生,且两组植入体表面小部分区域与宿主骨接触,大部分区域与周围的骨小梁之间有纤维组织分隔。(3)结果表明,锌修饰硅酸钙陶瓷涂层可促进钛种植体与宿主骨整合。
徐立璋叶晓健李恺郑学斌唐峰许鹏席焱海许国华侯春林余将明
关键词:骨整合生物材料MC3T3-E1细胞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