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德党

作品数:5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稻作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NSFC—云南联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水稻
  • 3篇基因
  • 2篇突变体
  • 2篇克隆
  • 1篇亚种
  • 1篇亚种间
  • 1篇叶色
  • 1篇叶色突变
  • 1篇叶色突变体
  • 1篇杂草
  • 1篇杂草稻
  • 1篇杂交
  • 1篇栽培
  • 1篇栽培稻
  • 1篇生长期
  • 1篇生殖生长
  • 1篇生殖生长期
  • 1篇特性分析
  • 1篇条纹
  • 1篇图位克隆

机构

  • 5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5篇熊海波
  • 5篇朱骞
  • 5篇李东宣
  • 5篇冯德党
  • 5篇陈丽娟
  • 5篇张小玲
  • 5篇甘树仙
  • 4篇张慧
  • 3篇李娟
  • 2篇谢小东
  • 2篇徐家星
  • 2篇魏振飞
  • 1篇徐群
  • 1篇文建成
  • 1篇王国斌
  • 1篇张石来
  • 1篇许红云
  • 1篇钱树琪
  • 1篇谭学林
  • 1篇谭亚玲

传媒

  • 5篇分子植物育种

年份

  • 4篇2012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一个新的水稻细条纹叶色突变体特性分析和基因克隆
2012年
叶色突变体作为一种易于观察的性状突变,是开展光合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叶绿素生物合成及其调控机制研究的理想材料。本研究以水稻T-DNA插入细条纹叶色突变体为研究材料,通过叶片的形态鉴定、石蜡切片、叶绿素和光合速率测定,分析突变体的表型和光合特性;采用TAIL-PCR技术,定位和克隆该突变基因。结果表明:突变体苗期幼叶上呈现间断的白色细条纹,而叶鞘、叶脉表现正常,三叶期后至分蘖期叶片逐渐转绿;突变体叶色对温度变化敏感;是国内外尚未报道的一种新型水稻细条纹叶色突变体。根据T-DNA插入标签,确定突变候选基因位于第7染色体上,并对候选基因进行了克隆已获得部分cDNA序列,暂命名为fs3(t)。
甘树仙李东宣李娟冯德党熊海波朱骞张慧张小玲陈丽娟
关键词:水稻突变体光合特性基因克隆
粳稻杂种劣势的遗传及表型特性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杂种优势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但在杂交水稻育种实践中也时常发现杂种劣势现象,为了更好地阐明杂交育种理论和揭示品种本质有必要对杂种劣势的遗传机理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两个韩国粳稻品种(Aranghyangchalbyeo和Sanghaehyangheolua)及其正反交后代(F1,F2)特性的比较,解析水稻杂种劣势的表型、类别及其遗传模式。形态学分析表明,正反交F1植株的劣势表现均明显、稳定且不受环境影响,主要农艺性状的中亲劣势值均为负值,其中F1的株高、分蘖数和结实率与亲本相比显著降低(P<0.01);F1劣势表现从发芽后第5d开始,地下部的劣势表现比地上部更为明显。细胞组织结构观察表明,分蘖盛期F1劣势植株叶片发育正常,而其根部气腔发育较亲本迟缓,从而阻碍了地上部与地下部的通气情况,因此也影响了整个植株的正常生长。遗传学分析发现,该劣势组合成熟期F2群体中正常与劣势植株呈现7:9的分离,结合分蘖盛期该F2群体株高的分离模式,推断该杂种劣势的表型是由两个互补的显性基因控制。该研究结果为揭示杂种劣势的多样性及分子遗传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张慧李东宣魏振飞钱树琪冯德党谢小东熊海波徐家星甘树仙朱骞张小玲谭学林陈丽娟
关键词:水稻粳稻表型
水稻亚种间、品种间杂交揭示杂草稻的起源和进化被引量:7
2012年
杂草稻是在稻田或可耕地周边生长的类似杂草并兼有野生稻和栽培稻特性的稻属植株或群体。迄今对杂草稻的发生和进化尚有很多的争论和假说,本研究通过水稻亚种间和品种间的杂交试验以及亲本与杂交后代籼粳分化分子标记的遗传分析,对杂草稻起源和进化途径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策略。研究结果显示:亚种间和品种间特定亲本杂交组合(7个籼/粳,4个籼/籼)的后代中均可分离出类似杂草稻的植株,其频率为籼/粳>籼/籼;籼粳交或籼籼交F2-F4代群体中产生类似杂草稻植株的频率随世代增加呈现递增趋势(F2最低为1.26%,F4最高为15.35%),这与双亲的遗传背景有密切关系,即籼、粳亚种的遗传背景差距越大,其杂交组合后代中产生杂草稻的机率越高;籼/粳交组合安山稻/9311F3代分离群体中类似杂草稻的植株以籼型为主(占52.8%);韩国粳稻品种安山稻在籼粳组合中不论作母本或父本,杂交后代都易产生类似杂草稻单株,这可能与其籼粳组分遗传异质性较高有关;粳/粳组合后代中未鉴定出类似杂草稻的植株,预示粳稻品种间杂交可能不易产生杂草稻。本研究为杂草稻的防控和利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熊海波许红云徐群朱骞甘树仙冯德党张小玲谢小东张慧李娟谭亚玲文建成李东宣石瑜敏魏兴华陈丽娟
关键词:杂草稻栽培稻进化杂交
水稻品种生殖生长期耐冷性及其低温胁迫下MADS-box基因表达差异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选用来自中国不同稻作生态的4个特殊常规水稻品种:辐恢838(普通籼稻)、月亮谷(云南高海拔籼稻)、C418(普通粳稻)和丽粳11号(云南高寒粳稻),于减数分裂期和开花期分别低温(16℃)处理5d后又恢复5d,研究低温下生殖生长期的冷胁迫效应(花粉育性,结实率,百粒重下降程度)及相关MADS-box基因差异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四个品种生殖生长期耐冷性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辐恢838
冯德党吕永刚王国斌甘树仙张石来张慧徐家星董陈文华熊海波朱骞张小玲魏振飞李东宣陈丽娟
一个新的水稻窄叶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被引量:7
2011年
水稻叶片形态相关突变体是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株型改良的重要材料。本研究以新的窄叶突变体MR11为研究材料,发现该突变体在整个生育期表现为窄叶、叶长变短和植株矮化。叶片组织结构观察发现由于叶脉数减少和叶脉间宽度减小,导致突变体倒二叶叶片宽度不及野生型的1/2。F2和BC1F1两个群体分离结果表明该窄叶突变体表型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选用F2群体采用图位克隆法进行基因定位,被定位在第4号染色体长臂上的SSR标记RM17486和RM6629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3cM和2.8cM。序列分析证明MR11窄叶性状不是由已克隆的NAL1引起,该基因虽与NAL1位于同一染色体区段,是一个新的窄叶基因,暂命名为nal1(t)。
李娟李东宣甘树仙冯德党朱骞熊海波张小玲陈丽娟
关键词:图位克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