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芳

作品数:14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文学
  • 2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8篇徐訏
  • 3篇新现象学
  • 3篇现象学
  • 2篇上半叶
  • 2篇身体
  • 2篇批评史
  • 2篇情爱
  • 2篇人格类型
  • 2篇文化
  • 2篇小说
  • 2篇快乐主义
  • 2篇婚配
  • 2篇港台
  • 2篇爱欲解放
  • 1篇当下
  • 1篇电影
  • 1篇电影人
  • 1篇心理分析小说
  • 1篇心理小说
  • 1篇心理医生

机构

  • 14篇浙江大学

作者

  • 14篇冯芳
  • 2篇庞学铨

传媒

  • 2篇华文文学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东方论坛(青...
  • 1篇华侨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沈阳工程学院...
  • 1篇钦州学院学报
  • 1篇哲学分析
  • 1篇西安外事学院...
  • 1篇世界文学评论...

年份

  • 4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唯我与共生——新现象学对主体间关系问题的新探索被引量:6
2011年
2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是批判唯我论、提出并试图解决主体间性问题。维特根斯坦从语言有意义视角对唯我论作了产生广泛影响的批评;胡塞尔以意识意向性的客体化行为和同感基础上的经验重构来提出和解决主体间性问题;海德格尔、萨特和梅洛·庞蒂等都提出各自的理论试图解决这个哲学难题。新现象学家施密茨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唯我问题不可避免,唯我论也难以驳回,并以对身体交流和情景问题的讨论,提出他本人对此难题的新探索。
庞学铨冯芳
关键词:唯我论主体间性现象学新现象学
论三四十年代徐讦对情爱真谛的探索——从“快乐主义式情爱”、“建构爱欲解放理想”到“探讨人格及其婚配”
2012年
上世纪30年代上半期,徐讦崇奉的是“快乐主义”式的情爱。此后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徐讦沉潜地探索获取情爱幸福的方法。在小说《吉卜赛的诱惑》中,徐讦建构了具有道家意味的“吉卜赛”爱欲解放理想,与马尔库塞爱欲解放构想不无契合,达到当时思想界对爱欲解放构想的高点。同时提出,徐讦并非像田建民所说的“崇理抑欲”。在小说《英伦的雾》中,徐讦借用人格心理学,探讨了婚恋主体双方人格及其配对与婚恋幸福度之间的关系,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为罕见。
冯芳
关键词:爱欲解放人格类型
历史回声重话徐訏青壮年时——20世纪上半叶徐评价史述评被引量:1
2015年
20世纪30年代上半期,鲁迅、杨丙辰、朱光潜等文坛前辈对徐寄予温厚期许。30年代末,左翼作家巴人发动了以徐为靶心的"反个"文艺运动。40年代,民间对徐剧作与小说反响如潮,邵洵美、林徽因等自由作家表示认可徐,左翼作家对徐在批判中有所兼容。在以社会斗争实践为主潮的现代中国的任一时期里,作为思想型的独立作家,徐作品中深远的精神建构远未获得真正理解。在当下批评中也仍存有沿袭旧弊的现象,对于徐作品中的启蒙价值、超越性以及徐对抗战的贡献认识不足。
冯芳
关键词:时代语境以人为本
徐訏居港期间的社会活动——1950—1981港台及海外批评史述论
2016年
根据1950-1981年港台及海外相关文章,对徐訏居港时期写作间歇的社会活动作一个全局扫描,包括了电影活动、办刊办出版、主持笔会、教书育人、交游结友、组织研讨、讲演参会、担任评委、接受采访。在此中自动显现的思想文化学者徐訏、交遍寰宇的徐訏、电影人徐訏等尚未引起学界重视,历史以其庞杂的面目召唤研究者们继续往港台原始资料库中去深挖。
冯芳
关键词:徐訏电影人
作家徐訏30年代思想巨变之考辨——管窥自由主义作家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关系被引量:1
2012年
作家徐訏在1936年放弃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走上自由主义道路。究其因,除了对暴力革命的歧见,更多是历史误会,徐訏所反对的"斯大林模式"、"人性即是阶级性"的论调、文学是政治工具的偏颇、单一"经济决定论"历史观等,是当时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识。支配徐訏思想转变的是理性精神及人道主义。由此,可管窥中国自由主义作家与现代马克思主义思潮相得与不合的关系。
冯芳
关键词:人道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
论三四十年代徐訏对情爱真谛的探索(中)——从“快乐主义情爱”、“爱欲解放构想”到“人格类型婚配”被引量:1
2012年
20世纪30年代上半期,徐訏崇奉"快乐主义"式的情爱。此后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徐訏沉潜地探索情爱幸福之径。在小说《吉卜赛的诱惑》中,徐訏建构了道家意味的"吉卜赛"爱欲解放理想,这与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构想不无契合,达到当时思想界在此问题上的高度。另在小说《英伦的雾》中,徐訏运用人格心理学探讨婚恋主体的人格类型及其配对,兼及婚恋幸福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为罕见。
冯芳
关键词:爱欲解放人格类型
徐訏罗曼史丛考
2016年
晚年徐自述在爱情上曾有过失败。从徐情爱观演进来看,其实质是理想与现实、专一与博爱、事业与爱情之间不断拉锯的结果,徐努力地找平衡点却时常找偏,最后徐找到了皈依宗教之路。从史料上探析徐的罗曼史,发现徐曾思慕石评梅,曾在大学谈了几场恋爱,后来与赵琏结婚并离异,单恋朝吹登水子,与一位女基督徒、一位犹太女子相恋,与言慧珠传绯闻,心仪邵绡红,与葛福灿结婚并离异,与张选倩结婚,与布海歌传绯闻。大众对徐的精神博爱有所误会,而徐有时果真博爱逾距。皈依天主教正是徐颠覆此前所为之举,惜乎发现太晚,践行又不易。
冯芳
关键词:婚恋观恋爱绯闻
关于徐訏居港期间的作品及论战——1950—1981年港台及海外批评史述论
2016年
论文述论1950—1981年徐訏作品及论战批评史,认为前人对徐訏小说的批评铿然有声而尚未弘深;前人对徐訏诗歌的众多嘉赏相比于今日大陆学界只有个别人为之奋跃的情势,足以令大陆学界深思;前人对徐訏杂感文的高誉召唤大陆学界今后更多地往此探研;而史上论争中所彰显的"好辩的徐訏"形象向今人昭明徐訏作为启蒙家的壮怀。非回顾历史不能照明未来。
冯芳
关键词:论战批评史港台
新现象学对海德格尔“在世存在”思想的扬弃被引量:7
2011年
在新现象学奠基人施密茨看来,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的生存论分析是刻画严格主体性的杰作,然而这种主体性却是被异化的。海德格尔尽管突破了内心世界假说,超越了胡塞尔的主体性,但由于忽略了身体在严格主体性中的基础地位,使在他那里已萌芽的情景存在论终至"扭曲",错失了凭切身的"在世存在"(in-der-Welt-sein)奠立一种恰如其分的主体性学说的机遇。新现象学深入探究身体在"在世存在"中的意义,正式提出一种较为完备的情景存在论学说,并在(身体)情绪震颤的主观事实基础上提炼出新现象学视域下的"在世存在"即严格主体性。
庞学铨冯芳
关键词:新现象学身体
20世纪上半叶徐訏研究述评被引量:1
2014年
一 徐訏初登文坛之时已获林语堂青睐,进而于1934年任用徐舒为《人间世》编辑。1933年,徐抒发表《谈中西艺术》一文,说西洋研究学问讲究分析而中国讲究综合,至于艺术则刚好相反。林语堂读罢写出《附跋徐哥中西艺术论》一文,称他并不赞同徐哥关于中西艺术分析与综合的区别,他认为中国艺术在细处用笔时已超乎局部(分析)而顾虑到了整体(综合)的意境。但他对于徐箭关于中国艺术是取乎自然而融入自我一说则表达了共鸣。
冯芳
关键词:徐訏上半叶中西艺术中国艺术《人间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