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东洋

作品数:2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篇地域性
  • 1篇地域性建筑
  • 1篇知识
  • 1篇知识体系
  • 1篇中国建筑
  • 1篇识体
  • 1篇竹筏
  • 1篇建筑
  • 1篇工业建筑

机构

  • 2篇同济大学

作者

  • 2篇刘东洋
  • 1篇王骏阳
  • 1篇王凯
  • 1篇米切尔·席沃...

传媒

  • 1篇建筑学报
  • 1篇时代建筑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解析建构学被引量:4
2011年
文章是系列出版物ANY第14期"解析建构学"的一篇导读。作者米切尔·席沃扎综述了该期文章揭示的"建构"话语的不同侧面,以期对弗兰姆普敦在《建构文化研究》一书中过于相信"原真性"的狭窄标准进行拓展。
米切尔·席沃扎王凯刘东洋
“武夷山竹筏育制场建造实践”现场研讨会被引量:4
2015年
建筑师华黎新近落成的"武夷山竹筏育制场"项目定位于工业建筑和地域性建筑之间,虽然形象质朴平实,但能够触发一些格外重要的问题,如中国建筑现代性的表达、中国城乡对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消化吸收、建筑学的知识体系与建造本质的关系、系统性的知识传承和个体经验之间的矛盾等。针对这些问题,本刊于2014年10月在项目所在地组织了一次现场研讨会,邀请到华黎本人、理论家、建筑师和项目开发公司代表就项目自身及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并特邀北京建筑大学副教授金秋野撰写了专题文章《落地生根》,对华黎的设计实践从本土文化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综合解读。本组关注内容涉及项目背景及设计理念、建筑的结构与空间造型、使用功能及施工方式等,也涉及到建筑的结构表达和形态思考、适合乡土和低技的设计策略、建筑学的知识体系和个体经验等理论问题。作为中国当代独立建筑师的代表,华黎的设计作品倾向于一种"提问—解答"模式,即摆脱了既定的理念束缚和建筑师个人的形式符号诉求,针对具体设计条件提出明晰有力的形式解决方案,同时保留一定的诗意特征。
华黎王骏阳刘东洋柳亦春毛全盛李晓鸿刘爱华
关键词:竹筏中国建筑知识体系地域性建筑工业建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