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小飞

作品数:114 被引量:694H指数:15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8篇期刊文章
  • 21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3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7篇土壤
  • 41篇亚热带
  • 32篇杉木
  • 20篇人工林
  • 20篇中亚热带
  • 17篇米槠
  • 16篇生态系统
  • 16篇土壤呼吸
  • 15篇物量
  • 14篇增温
  • 14篇微生物
  • 13篇氮沉降
  • 13篇有机碳
  • 13篇陆地生态
  • 13篇陆地生态系统
  • 12篇凋落
  • 12篇杉木人工林
  • 11篇凋落物
  • 11篇幼林
  • 10篇杉木幼林

机构

  • 113篇福建师范大学
  • 34篇福建省湿润亚...
  • 8篇教育部
  • 6篇福建农林大学
  • 2篇闽江学院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华...
  • 1篇福建林业职业...
  • 1篇宾夕法尼亚州...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14篇刘小飞
  • 59篇杨智杰
  • 53篇杨玉盛
  • 51篇熊德成
  • 47篇林伟盛
  • 29篇陈仕东
  • 28篇胥超
  • 27篇林成芳
  • 26篇陈光水
  • 23篇谢锦升
  • 16篇郭剑芬
  • 11篇林廷武
  • 10篇钟小剑
  • 9篇吴君君
  • 8篇郑蔚
  • 6篇王小红
  • 6篇陈朝琪
  • 5篇黄锦学
  • 5篇张秋芳
  • 5篇郑永

传媒

  • 21篇亚热带资源与...
  • 19篇生态学报
  • 15篇应用生态学报
  • 8篇水土保持学报
  • 4篇植物生态学报
  • 3篇应用与环境生...
  • 3篇福建师范大学...
  • 3篇林业科学研究
  • 2篇林业科学
  • 2篇土壤学报
  • 2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土壤
  • 1篇热带亚热带植...
  • 1篇森林与环境学...

年份

  • 3篇2024
  • 12篇2023
  • 9篇2022
  • 5篇2021
  • 12篇2020
  • 17篇2019
  • 8篇2018
  • 8篇2017
  • 9篇2016
  • 9篇2015
  • 11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1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福建三明米槠次生林在不同更新方式下的初期细根产量被引量:6
2015年
福建三明米槠次生林皆伐后形成人促更新幼林(AR)与米槠人工幼林(CC)、杉木人工幼林(CL),以保留的米槠次生林(CK)为对照,利用微根管法比较不同更新方式初期细根(直径≤2 mm)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差异.结果表明:1年内,AR、CC、CL和CK细根的年均生物量分别为422.5、253.1、197.2和162.8 g·m^-2.4种林分细根总生产力大小为:AR(284.0g·m^-2·a^-1)〉CC(182.6 g·m^-2·a^-1)〉CL(136.7 g·m^-2·a^-1)〉CK(15.4 g·m^-2·a^-1).AR和CC春季生产力最大,CL秋季最大,CK冬季最大.CC表现为其他植物细根生产力多于目标树种,CL表现为目标树种细根生产力多于其他植物.AR和CC总细根的月生产力与各月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CL的其他植物细根月生产力与月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3种更新方式下幼林细根的年生产力和年均生物量都以20-40 cm土层最大,且以0-1 mm细根占主体.采用人促更新方式的幼林细根生物量和生产力大于人工更新方式的幼林,人促更新方式更有利于增加林地有机物归还、提高土壤肥力、维持较高生产力和降低更新初期林地碳源.
胡双成熊德成黄锦学邓飞陈云玉刘小飞陈光水
关键词:米槠杉木细根生物量
一种土壤碳通量在线监测设备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土壤碳通量在线监测设备,包括终端监测装置和监测仪,所述终端监测装置包括设置有监测孔的基座、不透光罩体及第一驱动机构、透光罩体及第二驱动机构,不透光罩体和透光罩体上分别设置有监测传感器接口,所述监测仪包括...
陈仕东钟小剑杨智杰胥超刘小飞林伟盛熊德诚陈光水谢锦升杨玉盛
文献传递
中亚热带森林转换对地表CH_4氧化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中亚热带常绿阔叶天然林与杉木人工林地表CH4氧化速率进行17个月的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观测期间(2009-04—2010-08),天然林与人工林均表现为大气CH4汇,天然林与杉木人工林地表CH4年均氧化速率分别为32.01和25.31μg·m-2h-1,天然林地表CH4氧化速率为10.83~75.02μg·m-2h-1,人工林地表CH4氧化速率为7.66~46.40μg·m-2h-1;地表CH4氧化速率受土壤温度、含水量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土壤体积含水量显著影响地表CH4氧化速率,而土壤温度对地表CH4氧化速率的影响则因土壤体积含水量和土壤深度而异。
刘小飞杨智杰谢锦升易黎明钟小剑杨玉盛
关键词:天然林人工林
皆伐火烧对中亚热带米槠次生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的影响
2015年
通过对中亚热带米槠次生林皆伐、火烧前后生态系统(乔木层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林下植被层、枯枝落叶层及0~100 cm矿质土壤层)碳贮量变化进行研究,探讨皆伐火烧对中亚热带米槠次生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米槠次生林皆伐前生态系统碳贮量为278.6 t·hm-2,其中乔木层占64%,而林下植被层与枯枝落叶层碳贮量较低;皆伐后,树干(包含树皮)及粗枝被移出生态系统,其中包含97.5 t·hm-2的碳,相当于生态系统碳贮量的35%.火烧后2 d,采伐剩余物(包含枯枝落叶层物)碳贮量损失31.9 t·hm-2,损失率高达87%,而土壤表层(0~10 cm)碳贮量为(20.0 t·hm-2),较火烧前下降了18%.由此可见,皆伐和火烧均造成生态系统碳贮量显著下降。
林伟盛刘小飞熊德成胥超杨智杰郭剑芬杨玉盛
关键词:皆伐碳贮量
亚热带米槠天然林土壤有机氮组分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2023年
随着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越来越多的氮化合物,生态系统中的氮含量逐渐呈现饱和状态,亚热带地区已成为全球氮沉降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土壤有机氮组分能直观反映土壤氮素有效性对氮沉降的响应。以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内的米槠天然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施氮水平[0,40,80 kg N/(hm^(2)·a)]对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氮处理下土壤有机氮(SON)含量(1.23 g/kg)显著高于对照处理(0.89 g/kg),高氮处理的土壤活性氮组分(LPⅠ-N+LPⅡ-N)含量(0.28 g/kg)显著高于低氮(0.24 g/kg)和对照处理(0.22 g/kg),而土壤惰性氮组分(RP-N)含量在高氮(0.94 g/kg)和低氮(0.82 g/kg)处理中都显著高于对照处理(0.68 g/kg)。(2)与对照和低氮处理相比,高氮处理显著提高土壤全氮(TN)、微生物生物量氮(MBN)、铵态氮(NH_(4)^(+)-N)含量和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p<0.05),硝态氮(NO 3--N)、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和β-葡萄糖苷酶(βG)、纤维素水解酶(CBH)活性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均呈上升趋势。(3)冗余分析(RDA)表明,土壤TN、NAG酶与有机氮及其各组分呈显著正相关,而土壤MBN、NH_(4)^(+)-N与土壤有机氮及其各组分的相关性也较强。可见该区域氮沉降提高土壤氮养分有效性和微生物活性,这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亚热带森林土壤养分转化与循环机制。
曹平丽孙思怡卢胜旭林浩刘小飞林伟盛林伟盛
关键词:氮沉降酶活性
采伐剩余物对林地表层土壤生化特性和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33
2014年
对福建省大武夷山常绿阔叶林野外站三明观测点的35年生米槠天然更新次生林皆伐后采伐剩余物进行不同处理(火烧LB、保留LR)后表层土壤(0—10 cm)主要生化特性、芳香性指数、腐殖化程度以及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半年后,与LB相比,LR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氮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增加92%、105%和39%,土壤有效磷含量和代谢熵值下降42%和68%,土壤酸性磷酸酶、β-葡萄糖苷酶和纤维素水解酶活性增加了3.3倍、2.8倍和2.1倍,酚氧化酶活性下降了34%(P<0.05)。LR土壤芳香性指数(4.99±2.39)较低,腐殖化指数(1.72±0.01)较高,但与LB均无显著差异(P>0.05)。1a后,LB除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性略有降低外,其他3种土壤酶活性较半年前均显著上升。土壤有机碳、全氮、可溶性有机碳氮、有效磷、土壤碳矿化速率和土壤腐殖化指数较半年时显著下降,其中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减少近80%,代谢熵减少近68%(P<0.05)。LR土壤芳香性指数(10.58±0.34)较半年前显著增加(P<0.05)。处理1a后LB土壤有效磷含量(1.71±0.12)mg/kg显著高于LR,但LR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和土壤碳矿化速率较LB仍明显更高(P<0.05)。可见,采伐剩余物不同处理对森林土壤质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保留采伐剩余物有利于改善林地水热条件和养分循环,对地力的维持有利。
吴波波郭剑芬吴君君任卫岭刘小飞杨玉盛
关键词:采伐剩余物酶活性
科研器材的电机座精密安装结构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科研器材的电机座精密安装结构,包括筒状罩体、座体和基座,筒状罩体为一体成型的筒状壳体结构,筒状罩体的一端为封闭端,其另一端为连接端,连接端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座体上设置有柱状连接台,柱状连接台的外周设置...
陈仕东钟小剑杨智杰林成芳刘小飞熊德成胥超陈光水
文献传递
火烧和保留采伐剩余物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被引量:13
2015年
采用室内培养法,比较分析了福建三明地区米槠次生林皆伐后火烧、保留采伐剩余物处理对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的影响,分析了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和土壤初始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可溶性有机碳的关系。结果表明,火烧、保留采伐剩余物处理6个月和18个月后,火烧处理表层0~1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较对照处理分别下降了6.0%和1.9%,保留采伐物处理土壤表层有机碳增加了15.6%和25.0%。两次培养中,火烧处理各土层累积矿化量显著低于对照和保留采伐剩余物处理;火烧6个月后,保留采伐剩余物处理各土层累积矿化量显著低于对照,18个月后10~20和20~40 cm土层累积矿化量显著高于对照处理。火烧18个月后,保留采伐剩余物处理各土层累积矿化量显著高于1年前的累积矿化量,分别高57.0%、112.0%和49.9%;火烧和对照处理前后两次培养各土层累积矿化量变化并无明显规律。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与土壤初始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呈显著地线性相关关系(p〈0.05)。营林活动初期,皆伐后保留采伐剩余物措施较火烧能够增加土壤有机碳库,对土壤肥力及后期林木生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吴君君杨智杰刘小飞陈朝琪黄永梅万菁娟王小红
关键词:皆伐采伐剩余物有机碳矿化
土壤增温降低亚热带森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数量和质量被引量:1
2023年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是森林土壤碳库中最活跃的部分,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将深刻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本研究基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野外增温实验平台,原位收集土壤溶液,结合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分析,探究土壤剖面DOC通量及组成对增温(+4℃,1年)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DOC通量在土层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土壤DOC主要由2个类腐殖酸组分和1个微生物代谢产物组分组成。与对照相比,增温显著降低了土壤DOC通量,降低了土壤溶液芳香化指数和疏水组分比例,增加了小分子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此外,增温还提高了表层土壤(0~10 cm)类腐殖酸组分的相对贡献,增加了深层土壤(30~40 cm)微生物代谢产物组分的相对贡献,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变暖加速了深层土壤微生物周转。总体来说,土壤增温降低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DOC数量,使DOC结构趋于简单。
毛超林伟盛胥超胥超熊德成刘小飞陈仕东
关键词:亚热带森林可溶性有机碳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三维荧光光谱
一种地上、地下碳通量同步测量实验设备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上、地下碳通量同步测量实验设备,包括用于研究土壤碳通量的监测装置和用于培养植株的透明筒状体,所述透明筒状体的中部设置有隔板,用于将植株的地面部分和土壤部分分隔在两个独立腔室内,用于容纳植株土壤部分的腔室侧...
陈仕东钟小剑杨智杰林成芳刘小飞熊德成胥超陈光水杨玉盛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