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平
- 作品数:76 被引量:1,310H指数:19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国际金融危机应对研究”应急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群际交往、人际信任与社会距离——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的群际关系研究被引量:10
- 2015年
- 本文利用7省13市的抽样调查数据,重点考察了不同类型的群际交往以及人际信任对社会距离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群际交往对改善城市居民和农民工之间的群际关系有不同的作用,亲密关系和同事关系的交往有助于缩小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社会距离,而邻里关系对社会距离没有显著影响。城市居民的人际信任度越高,对农民工的社会距离越小;人际信任度越高,交往频率对社会距离的影响越大。这表明群际交往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平等地位、共同目标、相互合作、制度支持和亲密关系等客观条件,还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态度。
- 王开庆刘林平
- 关键词:农民工人际信任社会距离
- 论家族主义对东南亚华人的影响被引量:13
- 1998年
- 家族主义是一套以家庭(家族)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东南亚华人社会中,中国传统的家族主义文化精神仍然具有强大、持久的力量。本文力图从东南亚华人的价值观念内涵、组织结构原则、伦理道德思想、个人行为准则、社会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来探讨其家族主义文化精神。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家族主义对东南亚华人有何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
- 陈艳云刘林平
- 关键词:家族主义东南亚华人
- 大数据有“原罪”吗?——与潘绥铭教授商榷被引量:2
- 2016年
- 《新视野》2016年第3期发表了潘绥铭教授《生活是如何被篡改为数据的?——大数据套用到研究人类的'原罪'》一文(以下简称'潘文')。他认为,大数据不能套用到对人类的研究中。大数据把人类的行为及其结果也给量化了,从自然科学侵入到人文社会研究,从'科学'蜕变为'唯科学主义'。
- 刘林平唐斌斌蒋和超
- 关键词:社会情境人文社会实体店唯科学主义买东西
- “竞次”策略、治理体制与社会心态 是什么让我们忙碌奔波
- 2018年
- 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引发了公众对于中国人"忙"的讨论与思考。"忙"背后的原因,主要包括"竞次"策略的选择、晋升锦标赛的治理体制和不甘落后的社会心态。当前,如何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更深刻的制度改进和完善。
- 刘林平
- 关键词:文化心态
- 土地、孩子与职业稳定性——外来工入户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4
- 2014年
- 本文基于对珠三角和长三角十九个城市调查的4000多份问卷资料,对外来工(农民工)在打工所在城市的入户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实施积分入户的政策条件下,农民工中的大多数人并不愿意入户,想入户者不到四分之一(24.56%)。影响入户意愿的重要因素或机制是土地、孩子和工作稳定性。农民工在城市入户是一个带有农民价值观念的理性选择过程。现阶段的政策构想应该是"一家两制",即中青年农民工个人率先落户城市,但允许他们及父母继续保留在农村的土地,享受农村的土地保障。
- 刘林平胡双喜
- 二元性、半合法性、松散性和农民工问题被引量:33
- 2005年
- 文章认为 ,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而出现的一个庞大的农民工阶层的最大特点是二元性 ,这是社会经济二元结构在一个社会阶层身上的典型反映。农民工问题的深层原因是由其身份的半合法性造成的 ,而他们缺乏组织的松散的社会联系是其处于弱势地位的重要因素。农民工的特性及其形成原因表现了中国渐进改革的特点。文章最后提出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一些对策。
- 刘林平万向东王翊
- 关键词:二元性农民工
- 反思改革未有穷期
- 2020年
- 如果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历程。在历史的长河里,这只是一瞬间,在人的生命历程里,却可能是一代人甚至两代人的大部分岁月。我经常感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大学生活,留给了我们青春激扬的记忆,但当时,对这段时光的历史意义,我们却是知之甚少乃至懵懵懂懂的。
- 刘林平
- 关键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生命历程
- 改革还是转型?--中国40年变革的性质判断与观察视角
- 2020年
- 在对中国变革的讨论中,西方的研究者在很大程度上混用了“改革”与“转型”这两个基本概念。本文认为,这是两个具有根本意义差别的词语:改革是有边界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转型则是一种社会体制向另一种社会体制的转变。中国所进行的是改革而不是转型,所塑造的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共产党领导+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用转型的视角来看待中国的变革会对中国的现实产生误判。转型视角背后的基本假设是西方中心主义的,并带有目的论与浪漫主义色彩,它忽视了中国问题的复杂性和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 王晓莹刘林平赵南南
- 关键词:中国模式
- 家族主义:“五四”批判的历史反思被引量:8
- 1997年
- 家族主义﹃五四﹄批判的历史反思刘林平陈艳云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之中,家庭和宗法制度是传统中国社会结构中的基本制度。与这种制度相适应,家族主义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精神。这是因为,传统的中国文明是一种农耕文明...
- 刘林平陈艳云
- 关键词:家族主义家族制度中国传统文化宗法社会五四运动
- 流动时代的健康中国:社会经济地位、健康素养与健康结果被引量:31
- 2022年
-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背景下,流动人口在健康层面仍存在诸多不平等。本文立足社会因果论的结构性视角,基于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首先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MLR)考察社会经济地位对流动人口健康素养的影响,并以二分类概率单位回归模型(BPR)和零膨胀负二项模型(ZINB)来检验社会经济地位和健康素养对流动人口健康结果的影响。考虑社会经济地位、健康素养和健康结果之间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本文还采用工具变量法(Ⅳ)进行进一步的回归分析以得出稳健结果。计量结果显示以教育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地位对流动人口的健康素养状况产生显著影响;健康素养对其健康结果亦有显著正效应,健康素养越高者,其自评健康状况越好,慢性病发生的可能性也越小,由此在统计上验证了健康素养是理解社会结构与健康不平等之间的一个重要作用机制。在此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究了社会经济地位及相关政策因素对于流动人口中的两个核心群体(农民工与流动白领)的健康素养的差异化因果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发现社会经济地位中的教育与收入以及社会政策维度的本地健康档案建制对于农民工与流动白领的健康素养呈现出差异化的影响。因此,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验证了强化流动人口健康素养对减少其流动经历中的健康损耗以及提高其健康水平的作用;同时刻画出上述机制在流动人口的两个核心群体间的异质性。
- 郭未鲁佳莹刘林平
- 关键词:健康不平等农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