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满芸
- 作品数:31 被引量:67H指数:5
- 供职机构:长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山西省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文学译本比较探究——以朱生豪、梁实秋之《哈姆雷特》汉译本为例
- 2012年
- 生态翻译学以空前广阔的多维视角来诠释翻译,以整体关联、宏观思维的范式综合审视翻译生态环境。文学译者面对主体生态环境与客体生态环境中各种主客因素的搅扰,必须做出二者之间的权衡,即必须学会优化选择与理性适应。以《哈姆雷特》两个汉译本为例,从生态翻译学视阈探析文学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两种社会生态所做出的选择性适应或适应性选择。
- 刘满芸李砚霞
- 关键词:翻译生态译者主体
- 论知识的语际旅行、变迁与超越
- 2023年
- 知识作为技术,驾驭着人类劳动的轩辕;知识作为思想,乘坐语言之舟进入异域文化领地,历经碰撞、过滤、再构与融会而逐渐沉淀为异域文化的一部分;知识作为能量,流入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之中,既可补苴罅漏,张皇幽眇,亦可甄别舛讹,攘斥纰缪,推动人类文明的共生。翻译的过程是知识的世界化过程,知识再语境化是知识世界化的途径、过程和转化模式,即通过构式转换、意涵化境和文化适应等再语境化手段完成知识的世界化迁徙与多样化共生。知识从地方到世界的旅行在生物共生理论层面具有类比和隐喻意涵,即能量转化,这与共生翻译学的核心内指相通,取向一致。文章在共生翻译学视域下,从能量转化、知识变迁和知识超越三个层面进行解析,探索知识如何在语际旅行中生发、变迁与超越,进而实现共生。文章认为,就知识而言,翻译本质上是知识能量的语际转化活动和语际共生关系建构过程,文本是知识能量转化的作坊,但却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是知识旅行的“中间地带”,是族群、社会间产生知识共生关系并进入彼此文化之中的“场域”。译者的任务是依循文本之“驿”,探寻意义之“绎”的内在性、迁移性、能动性和共生性,以有效实现知识能量的语际转化。
- 刘满芸
- 关键词:知识变迁
- 地方高校英语教育的“现实性”创新之思考被引量:4
- 2009年
- 在地方高等院校英语教育教学中推动"现实性"创新,有两层意义:一是高校英语教材选编内容应涵盖汉语母语文化;二是地方高校英语教学应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建立联系。作者就如何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激活汉语母语文化意识,如何使地方院校英语教学有效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与文化输出,进行了思考,给出了方法与对策。
- 刘满芸秦丽艳崔秀环龙晋巧
- 李亚舒科技翻译思想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李亚舒自进入中国科学院从事翻译和编辑工作以来,在语言学、术语学、编辑学、科技翻译、科学翻译、应用翻译、词典编撰以及青年译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繁硕果。本文从"是"、"似"、"变"、"质"、"同"等五个层面系统研析他历经近60载而形成的科学与人文理念共生的科技翻译思想体系,汲取我国老一辈翻译思想家的科技翻译实践经验与理论创新成果,以弥补青年后辈急于创新而缺乏经验传承之不足。
- 刘满芸
- 关键词:科技翻译
- 像似:文学翻译的物质感被引量:3
- 2017年
- 像似是形意之间相似性关系的浓缩表达,形意像似常被视为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结构性原则和决定性特征。像似以完整的符号为形式表征,以广义的隐喻为基本特征反映客观世界与人类精神世界的映照性关联。将意义赋予物质外形,使意义回归物质并重新介入现实,从而实现文学作为审美活动的物质化。本文从"像似"概念切入,对文学作品中形意关系的像似美学特质及其在翻译中的审美重现深入探究,认为文学翻译至少应在整体性、结构性与话语性层面实现源、译语之间的"像似"之旅,从而达到"像似美"的跨语际"互文"。
- 刘满芸
- 关键词:文学翻译
- 论翻译的两难境地
- 2007年
- 翻译源自语族间交流的愿望,而交流的复杂性在于,各民族都有其个性化的生存式样。民族生态的地域性,民族心理的别致性,民族文化的承传性,民族语言生成的历史性,民族语言结构的复杂与独特性等都限制着译者对原文信息的解读与重现,甚至非本族语言形式不能透彻地、淋漓尽致地表达原文。因此,如何达到两种语言与文化间的有效沟通,始终是翻译者与研究者思考的问题。文章运用综合文献分析法,从历时性视域,以语言的自然性特点与多样化生态为分析层面,探视翻译的开放性与"忠实"的相对性。
- 刘满芸
- 关键词:语言生态
- 翻译中的语言文化共生方式解读
- 2016年
- 语言文化的共生就是人的共生,翻译承载了人类共生的使命。人类在实现语言文化共生的道路上注定要经历一个充满多重心理反射、关系错综复杂、动态而丰富的过程,而人类赖其生理与心理机制的同一性、思维与情感共性的普遍性而使得文化在不同语言间穿行,族群间语言与思维的交叉与互补也必定会在译文中充分显现,互文性不可避免。文章认为,认同与阻抗、顺应与调适是翻译中的基本语言文化共生方式,也是实现语族间语言文化能量的转换、创新与共生的必由之路。译者的任务是突破语言认知疆界,跨越文化上的'卡夫丁峡谷',包容异质个性,创造优质共生条件,推动语言文化多样性繁殖与发展。
- 刘满芸
- 共生理论视阈下的翻译研究被引量:10
- 2016年
- 自然界不同生物群体之间的密切联合,是一种共生能力,也是自然法则;共生理性是生物哲学,也是人文科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理性的高度契合。本文将共生理论引入翻译学领域进行学科整合研究,以生物共生的自然主义哲学观为指导,以生物共生的自然法则为伦理依据,以"共生"为核心概念和视点,从共生理性、整体关联、三元空间、互文性、互主体性、译者自省六个层面做焦点式阐释,旨在剖析不同语言文化间的交互状态与密切关系,揭示其异质共生特质、多元共生形态以及内在共生规律,为当下的翻译研究拓展新的理论视阈和方法途径。
- 刘满芸
- 关键词:共生理论
- 地方院校翻译专业教学模式转型探析
- 2014年
- 为了适应社会和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地方院校的翻译专业必须进行教学模式转型。在教学中要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相结合,既要结合学生需求合理安排课程,选择适合的教材,又要结合市场需求,在突出地方和本校特色的同时,加入新的文化元素,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使之进一步彰显翻译专业的教学特色。
- 程娇刘满芸
- 关键词:地方院校翻译教学模式
- 共生翻译研究刍论被引量:9
- 2016年
- 共生翻译研究将生物共生的自然主义哲学观引入翻译学领域进行学科整合研究,以研究翻译中的共生现象、性质、方式和规律为宏观理路,探寻自然生物多样性与人类语言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同一性机制与普遍性关联;通过对翻译中的基本共生关系、共生要素、共生机制、共生环境、共生系统和共生伦理等问题进行系统性剖析,揭示人类语言文化间多元共生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共生翻译研究是多元化时代语境下多学科交叉发展的产物,是翻译学术探索的新视阈和新途径。本文从研究背景、现有基础、基本内涵、研究内容、研究局限、发展空间等层面对共生翻译研究进行综观性阐述。
- 刘满芸
- 关键词:翻译学学科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