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卓志清

作品数:15 被引量:102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7篇土壤
  • 4篇旱作
  • 4篇旱作区
  • 3篇性状
  • 3篇水分
  • 3篇土壤水
  • 3篇土壤水分
  • 3篇桉树
  • 2篇底泥
  • 2篇生态
  • 2篇生态系统
  • 2篇土壤呼吸
  • 2篇土壤呼吸速率
  • 2篇农田
  • 2篇农业
  • 2篇桉树林
  • 2篇维数
  • 2篇粒径
  • 2篇粒径分布
  • 2篇绿地

机构

  • 10篇海南师范大学
  • 6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安徽理工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海南省儋州林...

作者

  • 15篇卓志清
  • 9篇赵从举
  • 6篇徐文娴
  • 5篇黄元仿
  • 3篇朱敏捷
  • 3篇韩奇
  • 2篇林智
  • 2篇李勇
  • 2篇李贞
  • 1篇杜娜
  • 1篇赵志忠
  • 1篇张世文
  • 1篇范文斌
  • 1篇陈浩
  • 1篇张立平
  • 1篇康慕谊
  • 1篇张虹
  • 1篇吴小卫
  • 1篇刘永杰
  • 1篇宋涛涛

传媒

  • 2篇土壤通报
  • 2篇天津农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草业科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南方农业学报

年份

  • 3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7篇2015
  • 2篇201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农业产业结构演变的海南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建设研究——以海南儋州市为例被引量:6
2015年
儋州为海南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海南农业结构调整的缩影,研究其农业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可为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提供决策依据。利用2000-2014年儋州市统计资料,计算农业产业结构变化率和变异系数,分析儋州近15年来农业产业结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增强,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第三产业迅速发展;2000年儋州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54.2∶18.0∶27.8,2014年则为49.0∶14.9∶36.1;(2)种植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中所占比例下降,种植业的内部结构变化明显;2000年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瓜果的种植面积比例为32.7∶52.8∶14.5,2014年调整到28.0∶54.3∶17.7;(3)2000-2014年粮食、油料作物、水果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而橡胶、蔬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林地、糖蔗面积波动较大。在揭示海南农业结构变动特征及演变趋势基础上,提出海南建设热带高效农业基地的对策与建议。
杜娜赵志忠赵从举卓志清朱敏捷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基地
河流底泥粒径分形维数与重金属含量相关性——以海南岛南渡江塘柳塘为例被引量:1
2015年
为了揭示河流底泥重金属含量与粒径分形维数、有机质之间的数量关系,借助统计分析和土壤分形维数分析法,分析了南渡江塘柳塘52个底泥样品的粒径分形维数特征;开展了底泥重金属含量与有机质、粒径分形维数的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模型回归等。研究结果表明:所调查河流底泥粒径分形维数在2.453-2.971之间,不同粒径分级的分形维数平均值不同;重金属含量与有机质含量、极细砂分形维数、细砂分形维数呈显著的正相关,与粘粒、粉粒分形维数呈负相关,底泥中Zn、Hg受粒径的影响较小。底泥中有机质与粘粒分形维数可作为表征底泥基本理化形状的关键指标。底泥重金属含量(Zn、Hg除外)与有机质存在一元线性数量化关系;底泥重金属(Zn、Hg除外)含量与有机质、粘粒分形维数之间存在二元回归模型的数量化关系,上述模型间的数量化关系对于研究底泥的理化性状有着重要的意义。
刘永兵李翔卓志清刘永杰程言君张建中臧振远洪文良
关键词:河流底泥重金属有机质粒径分布分形维数
南渡江塘柳塘底泥构建农田土壤的潜在生态风险与肥力潜力评价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明南渡江下游段河塘沉积物的肥力水平与重金属污染情况,为河塘清淤底泥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典型河段塘柳塘为研究对象,通过均匀布设断面与样品采集,测定底泥有机质、重金属含量,对河塘底泥的重金属污染水平、潜在生态风险以及底泥的肥力水平进行评价.[结果]塘柳塘河塘底泥有机质丰富,肥力较高,平均有机质含量为29.80 g/kg,尤以中段(村庄段)河塘底泥有机质含量最高.全河段Cr、As、Cd、Pb和Hg含量分别为9.792~77.067、0.891~5.044、0.128~0.556、17.304~55.106和0.067~0.457mg/kg;Cr、As未超标,而Cd、Pb和Hg超标,Cd和Hg超标幅度分别为85.48%和82.95%.南渡江下游河塘底泥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处于低生态风险水平,但河塘中段Cd和Hg的单项污染生态风险均处于中等水平,在污染风险控制范围之外.[结论]南渡江下游河塘底泥有机质丰富,肥力较高,适合构建农田耕作层;但需在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基础上,开展相应实验研究,确保底泥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农业土壤不受污染与农产品安全.
林智刘永兵赵从举卓志清韩奇吴喆滢贾斌麦初欢
关键词: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肥力评价
河塘底泥与岸边土壤粒径分形维数及与其性状关系——以海南岛南渡江下游塘柳塘为例被引量:11
2015年
以海南省南渡江下游塘柳塘为研究对象,采集52个河塘底泥和6个沿岸农田土壤样品,依据美国制土壤粒级分组与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应用分形理论计算了58个样品的质量分形维数,探讨河塘底泥与邻近农田土壤在粒级组成上的差异,并揭示底泥粒径分形维数与粒级组成及有机质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河塘底泥与沿岸农田土壤各粒级组成非常相似,均以极细砂、粉砂为主,土壤质地类型多为壤土;底泥粒径分形维数略高于沿岸农田分形维数,前者均值为2.662,后者为2.591。(2)底泥粒径分形维数与其黏粒和粉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其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底泥粒径分形维数与其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塘柳塘底泥理化性状表明,南渡江下游河塘清淤底泥可用于周边土壤改良。
卓志清刘永兵赵从举李翔吴军巴特尔吴喆滢徐文娴
关键词:粒径分布分形维数
施用河塘底泥对农田土壤性状的影响及果蔬的重金属风险评价
2015年
河塘底泥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但底泥中重金属的释放易对土壤—植物造成污染,成为底泥资源化利用的限制因素。本研究以南渡江下游塘柳塘底泥为材料,按容积比10%,20%,30%施入沿岸河滩沙地(0--30 cm土层),种植空心菜、苦瓜、丝瓜,探讨不同底泥施用量对土壤性状以及果蔬食品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底泥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但存在中低水平重金属污染风险。(2)除施用20%,30%河塘底泥的样地土壤重金属Cd含量超过国家的限值外,其余样地土壤重金属均在国家限值以内。(3)丝瓜、苦瓜等瓜果类农产品重金属含量小,安全性高;空心菜有可能存在污染风险,而其根茎重金属Cr、As污染风险较大。在底泥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基础上,通过果蔬品种选择,可降低风险,确保农产品安全,实现底泥资源化利用。
麦初欢赵从举卓志清徐文娴宋涛涛张虹吴朝正
关键词:资源化利用果蔬食品安全
海口城市草坪绿地土壤CO_2通量时间变化及其环境解释——以海南师范大学南校区为例被引量:6
2017年
利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对热带城市草地土壤CO_2通量进行定点系统监测,阐明土壤CO_2通量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响应。结果表明,1)草坪绿地土壤CO_2通量日变化呈单峰曲线,最高值一般出现在09:00-16:00,不同月份、不同天气条件有所差异;土壤CO_2通量的日平均值6月份最大,为4.27μmol·(m^2·s)^(-1),12月份最小,为0.86μmol·(m^2·s)^(-1),年内变化趋势总体呈单峰曲线;2)草坪绿地土壤CO_2通量变化与气温、土壤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土壤体积含水量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相关性不显著(P>0.05)。3)较小强度降水对土壤CO_2通量变化影响较小,而强降雨对土壤CO_2通量变化产生明显的挤出作用。一次大的降水过程初期,随着降水量增加,土壤呼吸速率持续增大;而当土壤水分含量较高时,降雨则对土壤呼吸产生抑制作用。
徐文娴卓志清赵从举朱敏捷韩奇吴小卫
关键词: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水分大气降水
复垦年限及植被模式对煤矿复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英文)被引量:6
2019年
了解露天煤矿区复垦状况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机制,对于估算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程度至关重要。该文以采用多种模式复垦的安太堡露天煤矿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调查与采样分析,借助于Biolog EcoPlatesTM方法对复垦区和原地貌(对照)表层土壤中的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状况进行了探索,评价了复垦年限和复垦植被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特征的恢复效应;并从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土壤容重、pH值、土壤有机碳、总氮、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和生物性质(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中筛选可反映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变化的代表性指示物质。结果表明:1)露天煤矿复垦年限和复垦植被模式均对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多样性有明显影响。复垦年限越长的样地中土壤微生物有较高的活性和均匀度,但丰富度较低;若样地的复垦年限较长,复垦植物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作用强于复垦时长对其的影响。2)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恢复层面分析,单一植物复垦配置的优化次序为杏树、榆树和柠条,混交林配置较优的选择为柠条×刺槐。3)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含量与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标Shannon-Wiener指数(ρ=–0.69,P<0.01)和McIntosh指数(ρ=–0.69,P<0.05)显著负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复垦区生物多样性指示物质。研究成果将为露天煤矿及其所在区域的生态恢复、治理和监测提供参考。
曹梦张兰兰李贞卓志清卓志清黄元仿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土地复垦露天煤矿生态恢复
海口城市绿地土壤CO2通量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分析
利用Li—8100A 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对热带城市草坪绿地土壤CO2通量进行定点系统监测,阐明土壤CO2通量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响应.结果表明:1)草坪绿地土壤CO2通量日变化呈单峰曲线,最高值一般出现在9:00~...
徐文娴赵从举吴喆滢卓志清韩奇吴小卫
关键词: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水分大气降水
东北旱作区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5
2019年
为探究旱作农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基于2017年采集的132个耕层(0~20 cm)土壤样品,运用地统计学和冗余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东北旱作区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空间变异性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的平均含量(质量比)分别为16.79、1.43、0.77 g/kg,且彼此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C/N、C/P、N/P质量比的平均值分别为11.45、22.82、2.03,均低于全国农田土壤平均值。从空间分布规律来看,SOC、TN、TP含量均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递增的趋势,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旱作区北部,低值区在吉林省和辽宁省旱作区西部平原区。土壤C/N、C/P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旱作区,低值区位于吉林省和辽宁省旱作区连片分布,N/P则整体变化较小。研究区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受人为活动、环境及土壤性状的综合影响,化肥施用强度和土地利用强度是影响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重要人为因素,土壤容重和含水率则是影响研究区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布规律的主要环境因子。
卓志清李勇兴安曹梦黄元仿赵云泽
关键词:旱作区耕层
东北旱作区粮食产量冷热点格局及耕层特征差异被引量:5
2019年
基于2005~2015年东北旱作区85县市的粮食单产数据和土壤属性数据,探讨了东北旱作区粮食单产冷热点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分析了不同冷热点区耕层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1)2005,2010和2015年东北旱作区粮食单产全局Moran's/值分别为0.57,0.41、0.65,呈现明显空间集聚特征。吉林省旱作区中部、黑龙江省旱作区南部县市是稳定的粮食单产热点区;而各级冷点区在吉林省旱作区西部和黑龙江省旱作区北部、西南部集中连片分布。(2)粮食单产一、二级热点区土壤容重在10~20 cm土层最高,分别为1.51 gcm=1.53 gcm3呈现亚表层较高的特点。粮食单产一级冷点区各土层深度有机质含量均大于其他类型区;而二级热点区各土层深度有机质含量均小于其他类型区。(3)东北旱作区56.00%的样点耕层厚度在15~25 cm之间,53.03%的样点压实层厚度在5~10 cm之间。一级热点区耕层厚度在15-25 cm和压实层厚度在5~10 cm的样点各占该类型区样点数的81.82%和68.18%,呈现“耕层较厚、压实层厚度适中、穿透阻力相对较小”的特点。
卓志清兴安孙忠祥黄元仿曹梦李勇
关键词:旱作区粮食单产耕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