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占武

作品数:147 被引量:798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8篇期刊文章
  • 65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5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86篇地震
  • 69篇深地震
  • 66篇深地震反射
  • 63篇剖面
  • 53篇反射剖面
  • 52篇地震反射剖面
  • 52篇深地震反射剖...
  • 42篇青藏高原
  • 35篇地壳
  • 33篇青藏
  • 28篇地震反射
  • 23篇羌塘
  • 20篇盆地
  • 17篇深部
  • 16篇地壳结构
  • 16篇揭露
  • 15篇深部结构
  • 14篇地体
  • 13篇反射地震
  • 11篇造山带

机构

  • 144篇中国地质科学...
  • 22篇国土资源部
  • 14篇中山大学
  • 9篇中国地震局
  • 7篇吉林大学
  • 6篇中国地质大学...
  • 6篇中国石油天然...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石油化工...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中国石油化工...
  • 4篇中国石化集团
  • 4篇中国石化股份...
  • 3篇成都理工大学
  • 3篇同济大学
  • 3篇斯坦福大学
  • 3篇北京派特森科...
  • 2篇桂林理工大学
  • 2篇中国地震台网...
  • 2篇中国石油集团...

作者

  • 147篇卢占武
  • 103篇高锐
  • 60篇王海燕
  • 50篇李文辉
  • 48篇李秋生
  • 28篇熊小松
  • 26篇管烨
  • 26篇李洪强
  • 25篇侯贺晟
  • 19篇贺日政
  • 18篇张季生
  • 18篇匡朝阳
  • 16篇李朋武
  • 9篇酆少英
  • 8篇马永生
  • 8篇朱铉
  • 8篇刘金凯
  • 7篇李鹏武
  • 5篇马立成
  • 5篇黄立言

传媒

  • 12篇地学前缘
  • 11篇地球物理学进...
  • 8篇地球物理学报
  • 8篇岩石学报
  • 7篇地球学报
  • 6篇中国地质
  • 5篇地质通报
  • 5篇2014年中...
  • 5篇中国地球物理...
  • 4篇地质学报
  • 3篇地球科学
  • 3篇2015中国...
  • 2篇矿产勘查
  • 2篇第二届深海研...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世界地质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地球

年份

  • 2篇2024
  • 7篇2023
  • 9篇2022
  • 3篇2021
  • 5篇2020
  • 6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8篇2015
  • 20篇2014
  • 6篇2013
  • 8篇2012
  • 7篇2011
  • 12篇2010
  • 15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13篇2006
  • 11篇2005
1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区深部结构研究
<正>羌塘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夹持于金沙江缝合带和怒江缝合带之间,时代较老的变质岩层近东西向出露于盆地中部岗玛错、玛依岗日、查桑、西雅尔岗一线,构成横亘盆地中西部的隆起区,也奠定了盆地"两坳一隆"的构造格局。虽然人们已...
卢占武高锐李秋生匡朝阳李朋武贺日政王海燕熊小松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羌塘盆地岩石圈结构及其对油气远景的影响
羌塘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北部,位于巨型油气聚集带—特提斯构造域的东段,是青藏高原内部海相地层保存最完整、最具油气远景的盆地。众多的地球物理资料表明羌塘盆地可能是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交锋的地域,南北向挤压应力影响着盆地内部的...
卢占武
关键词:青藏高原羌塘盆地深部构造构造格架油气远景
文献传递
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技术发展现状被引量:2
2023年
由石油地震勘探发展而来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技术,采用炸药震源、长排列、多次覆盖等方式接收来自地壳或上地幔的反射信号,经过去噪、校正、叠加、偏移等处理过程,可获得地壳尺度范围内的精细时间剖面,是研究深部构造特征、探讨构造演化过程的重要手段,发挥着其他地球物理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地震反射探测技术自上世纪由美国率先提出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依托一系列的深部探测计划,获得了多条重要的深反射剖面,解决了包括造山带演化过程、盆地构造模式、矿集区深部构造特征等众多地质问题,得到了众多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的认可.目前深反射探测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方法技术成熟的、结果可靠的深部结构探测方法,在关键地区也常常作为研究深部精细结构的先行军.我们通过总结近些年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的实例,从采集技术、数据处理、综合解释等方面概述了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技术取得的一系列新进展及应用,包括高精度可控震源采集技术、线条图处理技术、全波形反演技术、联合解释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有效提高了深地震反射剖面成像质量,也解决了深地震反射探测中面临的地形构造复杂、施工不便等问题,使得深地震反射探测在解决特定地区地质问题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王光文卢占武李文辉李文辉程永志王海燕蔡蔚
关键词:深地震反射剖面深部结构
青藏高原深地震反射剖面上发现“亮点”构造
深地震反射剖面方法是目前探测地壳结构最为精细的方法之一.在大量的深地震反射调查工作中,科学家们发现了地壳内部存在很多具有异常高振幅特征的 '亮点' 反射.与以往石油勘探中能够反映油气聚集的'亮点'反射不同的是,这些深地震...
卢占武高锐李文辉李洪强
关键词:青藏高原地壳结构深地震反射剖面
文献传递
松科二井邻域沙河子组含油气地层结构特征——基于测井和地震数据的分析被引量:7
2019年
松辽盆地大陆深部科学钻探工程“松科二井”获得了最完整的沙河子组地层岩心,初步识别出深部页岩气气测异常43层,累计厚度102 m,显示出沙河子组地层具有良好的深部能源前景。为进一步分析松辽盆地沙河子组地层油气资源潜力,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松科二井测井、岩心数据和地震数据,分析松科二井邻域沙河子组地层的层序特征和空间展布,同时以随钻录井记录到的气测异常为出发点,分析沙河子组地层的测井和地震响应。结果显示:松科二井邻域沙河子组地层具有厚度大、横向延续小的地层展布特点,根据测井、岩心及地震数据,将沙河子组地层分为4个三级层序:SQ1、SQ2、SQ3和SQ4,其中顶部SQ4层序具有较好的油气前景,其岩性以泥岩为主,并具有相对较高孔隙度、低波阻抗的测井曲线特征,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连续强振幅,阻抗反演剖面上存在局部低波阻抗特征,揭示了该区沙河子组深层天然气资源的赋存条件。
符伟侯贺晟张交东刘财冯晅卢占武
关键词:沙河子组徐家围子断陷
SinoProbe-02青藏高原羌塘地体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
羌塘地体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地震接收函数图像显示羌塘地体岩石圈深部可能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汇聚交锋和相互作用的地方(Kosarev et al.,1999)。近年来,羌塘地体深部结构备受国内外学者瞩目(Gao et al....
卢占武高锐朱擎宇熊小松李文辉邓攻
文献传递
基于互相关波形反演的地震数据震源子波估计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互相关波形反演的地震数据震源子波估计方法,该方法在近道直达波全波形反演框架下,通过采用归一化互相关目标函数,实现高质量的震源子波估计。在全波形反演框架下开展技术,充分考虑了波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保证...
张盼卢占武韩立国尚旭佳张栋浩
青藏高原羌塘地体中央隆起区深地震反射试验剖面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羌塘地体的岩石圈结构备受地球科学家们瞩目,其深部可能存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汇聚交锋和相互作用。虽然通过在青藏高原边缘实施的深地震反射剖面发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地球巨厚地壳结构,揭露出大陆板块汇聚造山的若干...
卢占武高锐李秋生贺日政匡朝阳侯贺晟熊小松管烨王海燕
深地震反射剖面上的“亮点”构造被引量:14
2014年
深地震反射剖面方法是目前探测地壳结构最为精细的方法之一.在大量的深地震反射调查工作中,科学家们发现了地壳内部存在很多具有异常高振幅特征的"亮点"反射.与以往石油勘探中能够反映油气聚集的"亮点"反射不同的是,这些深地震反射的"亮点"构造通常位于中地壳尺度,其成因往往与板块俯冲、地壳增厚等地质事件有关.本文根据公开发表的文献,总结了的全球大陆范围内深地震反射剖面上的"亮点"构造分布,阐述了"亮点"反射的几种主要成因.并就我国青藏高原内部发现的"深反射亮点"进行了对比,建议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卢占武高锐王海燕李文辉李洪强
关键词:亮点深地震反射剖面
青藏高原巨厚地壳:生长、加厚与演化被引量:27
2020年
大陆地壳约占地表面积的40%,其成因与生长,是一个关乎人类生存和资源供给的基础地学问题。人们普遍认为,大洋俯冲通过岛弧拼贴和幔源岩浆底侵形成造山带新生陆壳,大陆碰撞过程只对现存地壳进行再造,不产生新生地壳。青藏高原经历古/新特提斯大洋俯冲和印-亚大陆强烈碰撞,拥有全球最厚的陆壳(65~80km),是研究大陆地壳的形成、生长、加厚、演化与保存的天然实验室。我们研究表明,古/新特提斯大洋的相继俯冲消减,产生多期次的幔源镁铁质弧岩浆(270~66Ma),在弧地壳下部底侵和上部侵位,导致地壳侧向加积和垂向生长并加厚约10km。在同(软)碰撞期(65~41Ma),印度大陆岩石圈俯冲导致俯冲前缘的洋壳板片回转和断离,诱发软流圈地幔熔融及其幔源岩浆上升侵位,在冈底斯碰撞带形成新生地壳,并导致地壳加厚6~9km。在晚(硬)碰撞期(40~26Ma),冈底斯碰撞造山带内不同地壳块体(地体)间发生逆冲叠覆,导致中深层次地壳缩短加厚10~20km;在碰撞带的后陆区,印度大陆岩石圈地幔俯冲诱发软流圈沿地幔通道上涌,侵蚀和吞噬地幔岩石圈,并诱发其部分熔融,向地壳注入大量幔源镁铁质岩浆,形成新生地壳,维持高原生长。在后碰撞期(<25Ma),碰撞带和后陆区均发生地壳伸展与有限减薄,伴有新生地幔组分少量注入和高原陆表强烈剥蚀。粗略估计:形成并保存于大陆碰撞造山带的新生地壳量占整个陆壳的28%,大洋俯冲与大陆碰撞分别为青藏高原贡献了75%和25%的新生地壳。我们提出,青藏高原巨厚地壳的形成发育,实际上是幔源岩浆向地壳注入添加与中下地壳缩短加厚连续或交互作用的结果。伴随大洋俯冲与大陆碰撞,巨厚地壳物质组成发生以新生地壳形成和古老地壳再造为特征的动态演变。镁铁质新生下地壳的大规模重熔与长英质岩浆大量侵位可能是巨厚地壳长英质化的主�
侯增谦郑远川卢占武许博王长明张洪瑞
关键词:岩浆底侵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