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冶金工程
  • 6篇矿业工程
  • 1篇化学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3篇钒渣
  • 10篇物相
  • 5篇钒尖晶石
  • 5篇钙化焙烧
  • 5篇焙烧过程
  • 4篇矿物
  • 4篇
  • 3篇提钒
  • 3篇炉渣
  • 3篇矿物学
  • 3篇高钛型
  • 3篇高钛型高炉渣
  • 3篇高炉
  • 3篇高炉渣
  • 3篇焙烧
  • 3篇焙烧温度
  • 2篇铁矿
  • 2篇铁橄榄石
  • 2篇嵌布特征
  • 2篇磨制

机构

  • 22篇攀钢集团研究...

作者

  • 22篇史志新
  • 11篇刘锦燕
  • 6篇王春梅
  • 2篇苑天宇
  • 1篇吴伟
  • 1篇刘希斌
  • 1篇蔡晓雯
  • 1篇陈容

传媒

  • 7篇冶金分析
  • 3篇有色金属(选...
  • 3篇钢铁钒钛
  • 2篇矿冶
  • 1篇硅酸盐通报
  • 1篇矿冶工程
  • 1篇湿法冶金
  • 1篇稀有金属与硬...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2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6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钙钒渣焙烧过程中硅酸盐矿物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作为钒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查明硅酸盐矿物在焙烧阶段的变化特征有助于更好掌握钒渣体系在焙烧过程的演变规律,对指导焙烧工艺的改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综合应用X射线衍射分析仪、矿物分析仪、扫描电镜以及能谱仪等技术手段对高钙钒渣焙烧阶段主要硅酸盐矿物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铁橄榄石的氧化分解温度区间为334~850℃,分解初期颗粒内外形成非晶态石英,随温度上升,铁橄榄石颗粒外缘出现逐渐加厚的氧化铁边直至颗粒完全分解,其分解产物为石英和氧化铁;钙铁辉石的氧化分解温度区间为334~850℃,分解初期同样以颗粒内外形成非晶态石英为标志,随温度上升,钙铁辉石颗粒外缘出现钒酸钙环带和氧化铁直至颗粒完全分解,其分解产物主要为石英、钒酸钙和氧化铁;硅酸二钙的反应温度区间为640~850℃,反应初期以颗粒外缘出现钒酸钙环带为标志,随温度升高,硅酸二钙逐渐分解,其分解产物主要为钒酸钙、石英和氧化铁。
高健史志新史志新
关键词:铁橄榄石钙铁辉石硅酸二钙焙烧过程
不同碱度钢渣显微形貌及物相变化分析研究被引量:9
2015年
采用矿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矿物自动解离系统对不同碱度的钢渣进行物相的微观形貌、化学成分、物相定量组成、主要元素的赋存状态和含铁物相的嵌布特征进行分析。矿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物相形貌分析结果表明,4组钢渣形貌主要由方形状、圆粒状和无定形状的金属矿物,小颗粒粒状集合体和长板状的硅酸盐矿物组成;组成这4组钢渣的物相主要包括硅钙氧化物、钙铁氧化物和铁镁钙固溶体;高碱度和低碱度的钢渣中铁和硅的元素赋存特征结果表明,这两种元素均是以硅酸二钙、铁酸钙、RO相和硅酸三钙为赋存载体的;含铁物相的嵌布特征测定结果显示,硅酸二钙、铁酸钙和RO相3种物相相互包裹,形成一种相互包裹的复合体。
史志新刘锦燕王春梅
关键词:碱度嵌布特征钢渣物相
焙烧时间对钒渣焙烧过程中物相影响的机理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对四种不同焙烧时间下的焙烧渣和酸浸后的残渣进行浸出前后EDS形貌分析、MLA物相含量分布、V元素赋存形式和走向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钒渣焙烧前后钒尖晶石由致密光滑的表面变成表面凹凸不平且形成多孔的结构;MLA物相分析数据显示,焙烧渣和残渣中物相的种类变化不大,但是由于钒酸钙的大量减少导致每种物相含量在浸出前后相差很大;V元素分布测试结果表明:首先氧化铁固溶体相因固溶大量的V和其他杂质元素难以被酸浸出;当焙烧时间达到360 min后形成的辉石-硅酸钙过渡相阻碍了氧的扩散导致部分V元素包裹其中而难以被酸浸出。
史志新刘锦燕王春梅张达富
关键词:钒渣残渣焙烧温度
钒渣氧化钠化焙烧过程中物相变化及钒元素迁移特征被引量:2
2019年
运用MLA650矿物分析仪对钒渣氧化钠化焙烧过程中物相变化及钒元素迁移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28℃之前,钒渣已开始发生氧化,452℃左右铁橄榄石相分解完全,产物为氧化铁以及锥辉石、钠长石等硅酸盐;619℃左右钒铁尖晶石相分解完全,产物为氧化铁、铁板钛矿及钒酸钠;焙烧过程中氧化铁及钒酸钠的含量逐步增加,钒铁尖晶石及铁橄榄石含量逐渐减少;焙烧过程中Ⅴ元素主要由钒铁尖晶石向钒酸钠迁移,部分Ⅴ元素进入氧化铁以及锥辉石等硅酸盐相。
高健刘希斌史志新
关键词:钒渣
一种测定高钛型高炉渣中微观物相的方法
本发明属于矿物微观元素鉴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测定高钛型高炉渣中微观物相的方法。本发明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高炉渣粉末与固结液混合,干燥固化,磨制,抛光处理,得到高炉渣光片;b、在光学显微镜下选择高炉渣光片中待测试区...
史志新刘锦燕王春梅
文献传递
印尼某褐铁矿型红土镍矿原矿微观结构的探讨被引量:1
2020年
研究对象印尼某红土镍矿为褐铁矿型红土镍矿,具有品位低、成分复杂等特点。为了查明印尼某红土镍矿的微观结构特征从而达到合理且最大程度地回收矿物中Ni、Fe组分,实验利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矿物自动解理系统(MLA)等多种测试分析手段对原矿的物相组成、主要矿物的嵌布特征等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00~900℃的温度梯度范围内,该褐铁矿型红土镍矿先后经历了针铁矿脱羟基转变成赤铁矿和铁橄榄石相的形成过程。该印尼红土镍矿中金属矿物主要由针铁矿、铬铁矿、赤铁矿等氧化物组成,脉石矿物主要由石英、铁橄榄石和绿泥石等硅酸盐组成。针铁矿是Ni、Cr、Co、Al的主要赋存矿物,且都是以类质同象的形式代替Fe元素形成的固溶体矿物,该矿物也是后期Ni、Fe分离的目的矿物。
钟祥史志新
关键词:微观结构矿物组成嵌布特征
钒渣亚熔盐工艺中主要物相演变及钒、铬元素微区转浸率研究
2020年
基于亚熔盐反应可以在低温下高效高选择性将钒渣中的钒、铬元素转化为可溶性盐,对钒铬渣亚熔盐反应前后主要物相演变过程,钒、铬元素的赋存变化规律以及钒铬物相微区转化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晶格多缺陷比致密的钒铬尖晶石更有利于O2-离子的晶格取代,加速钒铬尖晶石的分解过程;亚熔盐反应前后Cr元素的回收率为99.63%,而V元素的回收率为90.01%;主要含V物相微区转化率计算证明,亚熔盐反应后Fe2O3中V含量的增加是导致其回收率低的主要原因。
史志新高健钟祥
关键词:提钒物相
钒渣焙烧过程中物相的矿物学特征探讨被引量:12
2014年
为了探讨钒渣焙烧过程中物相的矿物学特征,试验采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对不同温度下钒渣钙化焙烧过程中产生的6组钙盐进行分析。偏光显微镜下初步鉴定结果表明,焙烧过的6组钒渣中主要含有钒尖晶石、氧化铁、钒酸钙、铁板钛矿等主要物相;扫描电镜图像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主要含钒物相钒尖晶石逐渐分解为氧化铁、铁板钛矿和钒酸钙;而通过能谱的成分分析表明:低价钒和铁的含量在减少,而高价钒和铁的含量在增加。因此通过考察钒渣焙烧过程中形貌和晶型的变化规律,可得出钒酸钙含量最高的焙烧温度,这可以作为浸出钒酸钙工艺中钒转浸率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其工艺流程参数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史志新刘锦燕
关键词:钒渣焙烧温度物相矿物学特征
钒渣钠化焙烧过程中钒尖晶石和铁橄榄石的变化规律表征被引量:7
2018年
为了提高钠化提钒中钒的回收率,采用矿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矿物自动解理系统(MLA)对钒铬渣和碳酸钠混合后的熟料在焙烧过程中的物相变化进行了详细研究,重点研究了混合料中钒尖晶石和铁橄榄石的形貌、结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钒渣氧化开始于铁橄榄石的氧化分解,随着焙烧时间的增加,铁橄榄石逐渐转变化为钠长石和钛辉石,后又形成硅酸钠和钠长石的包裹体;铁橄榄石结构的破裂导致钒尖晶石的暴露,钒尖晶石的氧化主要包括前期Fe2+的快速向外迁移和后期晶体内部铁板钛矿和钒酸锰晶体的缓慢形成、长大两个阶段。
史志新
关键词:钒尖晶石铁橄榄石钠化焙烧
回转窑不同温度场钒渣物相演变规律探讨被引量:1
2016年
通过对实验室模拟现场回转窑的6组不同温度点下焙烧渣样品进行钒尖晶石形貌变化、物相含量变化、钒元素的赋存规律及不同温度点下物相转变机理的研究。钒尖晶石形貌变化结果表明,整个焙烧过程中钒尖晶石形貌变化经历了致密光滑块状-氧化铁的镶边结构-钒尖晶石完全直接为隐晶质物质-小颗粒物质重新组合并且长大5个过程;矿物自动解理分析仪(MLA)物相含量分析数据显示焙烧过程中石灰石、铁橄榄石、钒尖晶石和白云石在逐渐减少,普通辉石相是逐渐增加,而氧化铁固溶体、部分氧化钒尖晶石、钒酸钙固溶体和铁板钛矿固溶体的变化趋势是先增加后减少;钒元素的赋存形式规律为绝大多数钒元素赋存于氧化物中,占到总量的85%左右,其次赋存于硅酸盐中,占到钒总含量的14%左右,还有极少部分分布于碳酸盐等矿物中;整个焙烧过程物相变化机理主要分为铁元素向外扩散-氧元素向内扩散-氧化物的化合过程-化合物雏形晶体的长大4个反应过程。
史志新
关键词:钒尖晶石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