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海森

作品数:34 被引量:178H指数:8
供职机构:湖南省脑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华医学基金会基金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项目美国中华医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 8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2篇多动障碍
  • 12篇注意缺陷多动...
  • 9篇儿童
  • 8篇抑郁
  • 8篇焦虑
  • 7篇流行病
  • 7篇流行病学
  • 7篇流行病学调查
  • 7篇患儿
  • 6篇对立违抗性障...
  • 6篇养育方式
  • 6篇自我
  • 6篇焦虑障碍
  • 5篇养育
  • 5篇抑郁症
  • 5篇自我意识
  • 5篇患病
  • 5篇患病率
  • 3篇对立违抗障碍
  • 3篇障碍儿童

机构

  • 24篇中南大学湘雅...
  • 13篇中南大学湘雅...
  • 13篇湖南省脑科医...
  • 2篇济宁医学院
  • 2篇中南大学
  • 1篇济宁市精神病...
  • 1篇怀化市第四人...

作者

  • 34篇叶海森
  • 22篇罗学荣
  • 21篇韦臻
  • 20篇管冰清
  • 19篇袁秀洪
  • 13篇丁军
  • 7篇宁志军
  • 6篇张跃兵
  • 5篇邓云龙
  • 3篇周旭辉
  • 3篇杨伟
  • 3篇陈曦
  • 2篇周霞峰
  • 2篇杨绪娜
  • 2篇刘霞
  • 2篇朱峰
  • 2篇杨俊
  • 2篇周晓璇
  • 1篇董轩萁
  • 1篇陈小峰

传媒

  • 3篇中国临床心理...
  • 3篇世界中医药
  • 2篇实用儿科临床...
  • 2篇临床心身疾病...
  • 1篇中华精神科杂...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中国行为医学...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新乡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 1篇中国心理卫生...
  • 1篇四川精神卫生
  • 1篇中国儿童保健...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国健康心理...
  • 1篇国际精神病学...
  • 1篇精神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国临床研究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5篇2013
  • 3篇2010
  • 8篇2009
  • 6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沙城乡中小学生焦虑性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了解焦虑性障碍在长沙地区中小学生中的疾病分布特征、患病情况。探讨影响焦虑性障碍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及有关病因学模式,为今后开展焦虑性障碍及其它儿童情绪问题综合防治提供线索及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
叶海森
关键词:焦虑障碍患病率
文献传递
伴与不伴ADHD的对立违抗性障碍儿童的家庭因素研究
目的:对立违抗性障碍(简称OD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本研究探讨影响ODD的主要危险因素及有关病因学模式,为开展ODD及其它儿童行为问题综合防治提供线索及理论依据。方法:研究组:湖南省长沙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中确...
韦臻罗学荣管冰清袁秀洪叶海森
文献传递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伴焦虑障碍患儿家庭环境因素对照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伴或不伴焦虑障碍儿童家庭养育方式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二阶段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湖南省9495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对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ADHD儿童和正常儿童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做进一步调查。结果伴或不伴焦虑障碍的ADHD与正常儿童比较,主要在家庭实际亲密度、父母的惩罚、父母的拒绝、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和父亲的过度保护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HD伴焦虑障碍与单纯ADHD比较,父母的惩罚、父母的拒绝、父亲的过度保护、父亲的过度干涉、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拒绝是单纯ADHD儿童的影响因素,其OR值为1.122;ADHD伴焦虑障碍儿童的的影响因素分别为家庭理想亲密度、母亲拒绝和父亲惩罚,其OR值分别为0.966、1.215和1.089。结论ADHD伴或不伴焦虑障碍患儿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ADHD伴焦虑障碍患儿的发生受母亲拒绝、父亲惩罚和家庭理想亲密度的影响。
张跃兵罗学荣刘霞韦臻管冰清袁秀洪叶海森宁志军杨伟丁军邓云龙
关键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焦虑障碍养育方式
湖南省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调查被引量:35
2010年
目的了解湖南省中小学生精神障碍的患病情况。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及二阶段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应用儿童精神障碍筛查表及半定式访谈,以DSM-IV为诊断标准调查湖南省9495名5~17岁中小学生的精神健康状况。结果精神障碍总时点患病率16.22%;注意力缺陷及破坏性行为障碍是最常见的类别(10.69%),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以5.95%的时点患病率在32种精神障碍中居首位;男生总患病率显著高于女生(20.49%vs11.16%,P<0.01),尤其是注意力缺陷及破坏性行为障碍(14.76%vs5.87%,P<0.01);中学组(12~17岁)患病率高于小学组(5~11岁)(18.38%vs14.64%,P<0.01);城乡儿童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当前儿童精神障碍在湖南省中小学生中患病率不低;男生患病率高于女生,中学生高于小学生。
管冰清罗学荣邓云龙韦臻叶海森袁秀洪宁志军杨伟丁军
关键词:流行病学调查患病率儿童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不同亚型男性患儿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与养育方式调查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了解不同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的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与养育方式特点。方法对湖南省9495名儿童及其家长采用二阶段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对其中部分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ADHD诊断标准的患儿采用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量表(注意缺陷型40例,多动冲动型52例,混合型39例;对照组58例)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注意缺陷型48例,多动冲动型42例,混合型56例;对照组6例)进行调查。结果(1)ADHD3个亚型的现实亲密度、亲密满意度、适应满意度评分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检验,P均〉0.05);理想亲密度、现实适应性和理想适应性各分项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事后(Post Hoc)检验,P均〈0.05],尤以多动冲动型更为明显。(2)ADHD 3个亚型父亲情感温暖评分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st Hoc检验,P均〈0.05);注意缺陷型父亲惩罚评分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st Hoc检验,P=0.011);ADHD3个亚型母亲惩罚评分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st Hoc检验,P均〈0.05);注意缺陷型和混合型母亲情感温暖评分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st Hoc检验,P均〈0.05)。结论ADHD男性患儿不同亚型在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和养育方式特点不尽一致,应针对性地进行家庭干预。
丁军罗学荣韦臻叶海森袁秀洪管冰清宁志军杨伟
关键词:注意力缺陷障碍伴多动家庭关系
解郁丸联合米氮平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观察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探讨解郁丸联合米氮平对难治性抑郁症患者NE、BDNF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湖南省脑科医院收治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38)和观察组(n=42)。对照组给予米氮平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解郁丸治疗,2组均治疗8周。比较2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NE、BDNF水平、社会功能及生命质量;统计2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10%,高于对照组的68.42%(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8周后,2组血清NE、BDNF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HAMD、SD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ADL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90%,低于对照组的23.68%(P<0.05)。结论:解郁丸联合米氮平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可明显升高患者血清NE、BDNF水平,改善其抑郁情绪,并能提高患者社会功能,改善其生命质量,继而可提高疗效,且安全性较好。
叶海森范芳秀陈曦李韧娇曹慧
关键词:抑郁症解郁丸米氮平片社会功能生命质量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心理弹性与父母养育方式、自我接纳程度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7
2021年
目的探究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心理弹性与父母养育方式、自我接纳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青少年抑郁症患者135例为抑郁症组,另随机选取健康青少年135名作为对照组。使用Kutcher青少年抑郁量表(KADS-11)检测抑郁症的发生情况,使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检测抑郁症患者心理弹性,使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检测父母教养方式的评价,使用自我接纳问卷(SAQ)检测抑郁症患者自我接纳程度,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心理弹性与父母养育方式、自我接纳程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抑郁症组CD-RISC忍受消极情感、面对困难的能力、接受变化、控制、神经影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抑郁组EMBU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母亲的偏爱因子分低于对照组,母亲拒绝因子分高于对照组(P<0.05);抑制症组SAQ自我接纳、自我评价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D-RISC忍受消极情感、面对困难的能力、接受变化、控制、神经影响和SAQ自我接纳、自我评价及EMBU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母亲拒绝、母亲偏爱因子均为抑郁症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心理弹性与父母养育方式、自我接纳方式有着一定的相关性,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弹性会变弱、自我接纳能力也会随之降低。
周晓璇叶海森
关键词:青少年抑郁心理弹性父母养育方式
舍曲林与茴拉西坦联合应用对青少年重度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 探讨舍曲林与茴拉西坦联合应用对青少年重度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湖南省脑科医院收治的青少年重度抑郁症患者84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舍曲林组与联合组,每组42例。舍曲林组应用曲舍林治疗,联合组应用曲舍林联合茴拉西坦治疗,评估两组治疗前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生存质量测定表(WHOQOL-BREF)、症状自评量表(SCL-90)、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检测两组炎症反应及神经营养因子相关指标,同时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MoCA、WHOQOL-BREF评分均升高,SCL-90、HAMD评分均降低,且联合组MoCA、WHOQOL-BREF评分高于曲舍林组,SCL-90、HAMD评分低于曲舍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5-羟色胺(5-HT)、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水平均升高,IL-6、IL-1β、TNF-α水平均降低(P<0.05),且联合组5-HT、GDNF水平高于曲舍林组,IL-6、IL-1β、TNF-α水平低于曲舍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有效率高于舍曲林组(92.86%vs 71.43%,P<0.05)。结论 应用舍曲林联合茴拉西坦对青少年重度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可较好的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改善生活质量,缓解炎症反应,临床疗效较好。
周晓璇朱娟娟叶海森
关键词:抑郁症舍曲林情绪炎症因子神经营养因子
伴焦虑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行为问题和自我意识特点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伴焦虑障碍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 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的行为问题和自我意识水平的特点。方法:对湖南省6个地区5~17岁中小学生采用分层随机的抽样方法,共抽取9495名儿童,采用二阶段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最后选出符合标准的三组儿童(对照组214人、单纯ADHD组219人、伴焦虑障碍ADHD组111人)。入组儿童由家长填写儿童行为量表(Achenbach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儿童自己填写儿童自我意识量表(children'sself-conceptscale,CSCS)。结果:(1)单纯ADHD组儿童行为问题评分均大于对照组[如行为问题总分(30.35±24.32)vs.(16.97±14.86),P<0.01],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评分均小于对照组[如总分(50.85±9.98)vs.(57.46±10.80),P<0.05];(2)伴焦虑障碍ADHD组行为问题评分[如总分(41.66±28.07)]均大于对照组(P<0.01),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中除躯体情况外,其他评分均小于对照组(Ps<0.05);(3)伴焦虑障碍ADHD组行为问题评分均大于单纯ADHD组(P<0.05),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中的行为分、焦虑分、合群分及总分均小于单纯ADHD组[(10.44±3.17)vs.(11.55±2.80),(8.06±2.61)vs.(9.21±2.61),(7.42±2.22)vs.(8.16±1.89),(47.25±9.93)vs.(50.85±9.98);均P<0.05]。结论:ADHD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其行为问题多,自我意识差,而伴焦虑障碍ADHD儿童比单纯ADHD儿童的行为问题更突出,自我意识更差。
朱峰罗学荣宁志军叶海森管冰清袁秀洪韦臻杨绪娜
关键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焦虑障碍自我意识
破坏性行为障碍儿童的自我意识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破坏性行为障碍(disruptive behaviour disorder,DBD)儿童自我意识水平的特点。方法对湖南省六个地区5~17岁中小学生采用分层随机的抽样方法,共抽样9495名儿童,使用二阶段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由符合标准的DBD及对照组儿童自己填写儿童自我意识量表(children’s self-concept scale,CSCS),最后收集CSCS资料完整的共1572人(对照组798人、单纯DBD组404人、DBD共病组370人)。结果单纯DBD组及DBD共病组各因子分及总分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DBD共病组与单纯DBD组相比,行为、智力、焦虑、合群因子分及总分均小于单纯DBD组(P<0.05~0.01),而躯体情况和幸福因子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BD儿童较正常儿童的自我意识差,而DBD共病的儿童又比单纯DBD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更低。
朱峰罗学荣韦臻管冰清叶海森袁秀洪宁志军杨绪娜
关键词:破坏性行为障碍自我意识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