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猛

作品数:74 被引量:356H指数:10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上海市科委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9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3篇医药卫生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6篇动脉
  • 32篇腔内
  • 27篇血管
  • 24篇腔内治疗
  • 17篇静脉
  • 14篇缺血
  • 14篇下肢
  • 12篇血栓
  • 11篇血管腔
  • 11篇血管腔内
  • 11篇疗效
  • 11篇病变
  • 10篇血管腔内治疗
  • 10篇血栓形成
  • 10篇球囊
  • 10篇下肢动脉
  • 10篇静脉血
  • 10篇静脉血栓
  • 9篇动脉闭塞
  • 9篇动脉硬化

机构

  • 74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杭州市第一人...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成都中医药大...
  • 1篇青岛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苏州大学附属...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启东市人民医...

作者

  • 74篇叶猛
  • 45篇张岚
  • 34篇薛冠华
  • 30篇张纪蔚
  • 26篇黄晓钟
  • 25篇张皓
  • 20篇郭相江
  • 19篇梁卫
  • 14篇赵意平
  • 14篇倪其泓
  • 14篇陈佳佺
  • 13篇施娅雪
  • 11篇谢辉
  • 7篇杨硕菲
  • 7篇张柏根
  • 6篇吕磊
  • 4篇周兆熊
  • 4篇郝长宁
  • 4篇陈佳俭
  • 2篇王鹏

传媒

  • 10篇中华普通外科...
  • 6篇介入放射学杂...
  • 5篇中国实用外科...
  • 5篇中国血管外科...
  • 4篇中华医学杂志
  • 4篇中国血液净化
  • 4篇国际外科学杂...
  • 3篇中华外科杂志
  • 3篇血管与腔内血...
  • 2篇外科理论与实...
  • 2篇中国介入影像...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华肾脏病杂...
  • 1篇影像诊断与介...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华血管外科...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7篇2017
  • 9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8篇2010
  • 8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7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INCRAFT覆膜支架腔内修复腹主动脉瘤的单中心应用经验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INCRAFT覆膜支架腔内治疗腹主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应用INCRAFT覆膜支架腔内治疗的51例腹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根据入路直径分为入路狭窄组(30例)和入路正常组(21例),比较两组术后内漏和再干预情况。结果技术成功率100%。患者术后随访215~1045 d,中位时间641d,均未发生髂支支架血栓及狭窄。入路狭窄组发生内漏3例(10.0%),其中Ⅱ型内漏2例,Ⅲ型内漏1例;入路正常组发生内漏2例(9.5%),其中Ⅱ型内漏1例,Ⅱ型合并Ⅲ型内漏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8,P=0.673)。总再干预率为3.9%(2/51),两组均有1例行再干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5,P=0.635)。结论INCRAFT覆膜支架系统治疗包括入路困难在内的腹主动脉瘤,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薛冠华刘宇婷杨硕菲陈佳佺郭相江倪其泓王韦仑叶猛张岚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内漏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慢性威胁性肢体缺血患者膝下动脉病变的短期效果
2023年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慢性威胁性肢体缺血(CLTI)患者膝下动脉病变的短期效果。方法收集2020年12月至2022年6月来自10家三甲医院的接受DCB治疗膝下动脉病变的231例CLTI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40条患肢。主要终点为免于重大不良事件(MAE)发生率,次要终点包括无截肢生存率(AFS)、免于大截肢率、生存率和免于临床驱动的靶肢体再干预(CD-TLR)率。使用Kaplan-Meier法评估治疗后6个月和1年时相关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结果231例患者的年龄为(72.3±9.73)岁,女性患者74例(32.03%)。240条患肢的329处膝下病灶接受了DCB治疗,115条(47.92%)肢体同时处理了膝上血管,无患者术中发生远端栓塞,中位随访时间为11个月。治疗后6个月时免于MAE发生率为85.90%(95%CI:81.34%~90.73%),AFS为90.14%(95%CI:86.21%~94.24%),免于大截肢率为95.80%(95%CI:93.14%~98.54%),生存率为93.82%(95%CI:90.62%~97.14%),免于CD-TLR率为94.57%(95%CI:91.48%~97.76%)。治疗后12个月时免于MAE发生率为73.95%(95%CI:67.56%~80.94%),AFS为81.26%(95%CI:75.46%~87.51%),免于大截肢率为94.92%(95%CI:91.80%~98.15%),生存率为85.4%(95%CI:79.94%~91.23%),免于CD-TLR率为90.48%(95%CI:85.96%~95.24%)。亚组分析提示是否同期干预膝上病变对研究的结果没有显著影响。结论DCB治疗CLTI患者膝下动脉病变具有良好的短期效果。
郭聚龙高喜翔叶猛张嵬吴子衡冯自波方欣李强桑宏飞史振宇史伟浩何春水郭建明佟铸谷涌泉郭连瑞
血管腔内移植物在TASC C及D型股腘动脉闭塞血管腔内治疗中应用的长期临床结果
2023年
目的评价支架移植物Viabahn在TASC C及D型股腘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血管腔内治疗中的长期结果。方法对2013年9月至2020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接受Viabahn治疗的慢性股腘动脉闭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腔内操作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3、5年的靶血管一期通畅率、二期通畅率、免于临床症状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freedom from clinically-driven 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F-TLR)、大截肢率以及全因死亡率。结果65例患者(67条下肢)接受了股腘动脉Viabahn植入。其中TASC C型病变20条(29.9%),TASC D型47条(70.1%)。平均病变长度(29.1±9.4)cm。48条(71.6%)原发性病变患肢为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CTO病变平均长度(26.1±10.4)cm。技术成功率98.6%。植入Viabahn的平均长度(31.3±10.1)cm。5年大截肢率4.2%,全因死亡率23.1%,术后1、3、5年一期通畅率为76.8%、59.4%、50.9%,一期辅助通畅率为88.4%、83.4%、83.4%,二期通畅率为88.4%、85.8%、85.8%,术后1、3、5年免于靶病变干预率为88.2%、76.9%、73.1%。结论对于病变较长的TASC C及D型股腘动脉闭塞,Viabahn植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管腔内治疗手段。
叶猛倪其泓薛冠华郭相江王预立张岚
关键词:周围动脉疾病腔内治疗
重症肢体缺血的缺血性溃疡患者足部动脉弓病变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分析影响重症肢体缺血(CLI)的缺血性溃疡患者足部动脉弓病变的因素。方法对152例CLI缺血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程、体质量以及血液生化指标等。根据足部动脉弓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2组:足部动脉弓良好组(n=37)和足部动脉弓不良组(n=115)。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足部动脉弓病变的因素。结果足部动脉弓不良组的空腹血糖(FBG)浓度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均显著高于足部动脉弓良好组(P〈0.05,P〈0.01)。足部动脉弓不良组患者中糖尿病病程≥10年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足部动脉弓良好组(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FBG、MPV、糖尿病病程≥10年是足部动脉弓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得FBG预测足部动脉弓不良的最佳临界值为6.60 mmol/L,曲线下面积为0.805(P〈0.05)。MPV的最佳临界值为11.70 fl,曲线下面积为0.907(P〈0.05)。再分别以FBG、MPV临界点以及糖尿病病程≥10年为条件,将患者分为2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BG浓度≥6.60 mmol/L、MPV≥11.70 fl和糖尿病病程≥10年患者发生足部动脉弓不良的危险度分别是FBG浓度〈6.60 mmol/L、MPV〈11.70 fl和糖尿病病程〈10年患者的8.684倍(95%CI=3.496~21.571,P〈0.05)、12.737倍(95%CI=5.358~30.232,P〈0.05)和7.75倍(95%CI=2.996~20.048,P〈0.05)。结论 FBG浓度升高、MPV增大、糖尿病病程≥10年分别是预测CLI缺血性溃疡患者足部动脉弓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谢辉叶猛陈佳佺吕磊袁凯张纪蔚张岚
关键词:重症肢体缺血缺血性溃疡平均血小板体积
无血液透析插管史的中心静脉狭窄五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6
2011年
目的探讨无血液透析(血透)插管史的中心静脉狭窄患者的造影表现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5例无血透插管史的中心静脉狭窄的病例临床资料。结果女3例,男2例,年龄43—65岁,平均(53±8)岁;5例均表现为上肢肿胀;5例均为左腕部白体动静脉通路,平均建立时间(33.6±35.4)个月。静脉造影显示闭塞性病变2例,狭窄3例,其中头臂静脉狭窄1例,头臂静脉、锁骨下静脉各一处狭窄1例,锁骨下静脉双处狭窄1例。头臂静脉狭窄部位较恒定,均位于气管前方部位,CT显示局部受主动脉压迫。采用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锁骨下静脉一对侧锁骨下静脉旁路术、血透通路关闭术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高流量的动脉血流加剧了中心静脉潜在受压部位或瓣膜部位的内膜增殖,可能是导致无插管史的中心静脉狭窄的病因。静脉造影是首选诊断方法。治疗的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探讨。
施娅雪叶猛张皓梁卫张纪蔚
关键词: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球囊扩张术中心静脉插管
裸支架与单纯球囊扩张治疗血透通路中心静脉狭窄的疗效对比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探讨并比较裸支架植入和单纯球囊扩张(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CV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0例CVS的血液透析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基础信息、病变部位、穿刺入路、治疗方式和技术成功率,根据治疗方式分为PTA组和支架组,并比较两组术后6、12个月的一期、二期通畅率.结果40例患者中,38例治疗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5.0%(38/40),17例行单纯PTA(PTA组),21例行PTA联合裸支架植入(支架组).35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2.1%(35/38),随访时间为(22.5±12.8)个月.支架组术后6、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9.5%和57.9%,PTA组术后6、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为56.3%、31.3%,支架组的一期通畅率高于PTA组(P=0.045).支架组和PTA组术后12个月的二期通畅率分别为87.5%和94.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腔内介入是治疗血透患者CVS安全有效的方法,支架组的一期通畅率优于单纯PTA组.
倪其泓郭相江陈佳佺赵意平叶猛张岚
关键词:裸支架球囊扩张血透通路中心静脉狭窄
覆膜支架腔内介入治疗主髂动脉闭塞20例临床效果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腔内介入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覆膜支架腔内介入治疗的20例主髂动脉闭塞患者临床资料。根据Rutherford临床症状分级,Ⅲ级9例,Ⅳ级7例,Ⅴ级4例;根据泛大西洋学会联盟(TASC)治疗指南Ⅱ分型,B型4例,C型7例,D型9例。分析术后一期、二期通畅率及临床疗效。结果 2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腔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2例出现并发症(10%),其中1例支架植入后发生远端栓塞,经溶栓治疗好转,另1例穿刺部位血肿,经保守治疗好转,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5~37个月,平均(17±10)个月,一期通畅率为95%(19/20),二期通畅率为100%(20/20)。结论覆膜支架腔内介入治疗主髂动脉闭塞具有良好临床效果。
倪其泓陈佳佺吕磊郭相江张岚叶猛
关键词:腔内介入治疗主髂动脉闭塞
TASC-C、D型慢性主髂动脉硬化性闭塞腔内介入治疗14例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TASC—C、D型慢性主髂动脉病变腔内介入治疗的操作成功率、安全性和近期通畅率。方法2005年4月至200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采用血管腔内介入方法治疗TASC—C、D型慢性主髂动脉病变病人14例,其中2例接受了二期远端流出道重建。结果无围手术期死亡。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3.7%,并发症发生率为7.1%。随访2~20个月(平均6.5个月),病人症状无加重或复发。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TASC—C、D型慢性主髂动脉病变具有较高的操作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少,近期效果确切,其长期疗效尚须进一步随访观察。
叶猛梁卫张皓黄晓钟张纪蔚
关键词: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介入治疗血管内支架
尿激酶溶栓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被引量:43
2011年
目的总结尿激酶溶栓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方法及经验。方法采用人工血管动脉端输液针局部穿刺,尿激酶微量泵持续灌注溶栓作为首选措施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结果共观察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20例,男性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61.42±13.30)岁。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建立时间1月~8年。急性血栓形成病程1h~6d。溶栓成功14例,溶栓失败6例,成功率70%。平均溶栓时间为(10.73±5.94)h,平均尿激酶溶栓剂量为(81.75±40.01)万U。溶栓成功率与静脉流出道状态显著相关。结论尿激酶直接注射溶栓治疗简便、安全、有效,使进一步球囊扩张成为可能,并减少临时血液透析插管及手术重建及其相关并发症,可作为人工血管内瘘血栓形成的首选方法。
郭相江赵意平施娅雪叶猛孙敏莉张皓张纪蔚
关键词:溶栓尿激酶
重症肢体缺血缺血性溃疡膝下动脉影像学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重症肢体缺血(CLI)缺血性溃疡患者影像资料中膝下动脉病变的分布特点及侧支循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间成功实施angiosome概念指导下膝下动脉血运重建的152例(152条患肢)CLI缺血性溃疡患者的术前膝下动脉造影影像学资料,糖尿病组患者106例和非糖尿病组46例,对两组患者膝下动脉病变受累数量、缺血溃疡区域angiosome位置分布、膝下动脉侧支循环状况以及足部动脉弓的情况进行统计。结果 CLI缺血性溃疡患者溃疡高发于足底外侧支动脉angiosome(P<0.05)。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间溃疡分布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膝下动脉受累数多于非糖尿病组(P<0.05),血管受累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膝下动脉PA受累率(69.8%)低于ATA(89.6%)和PTA(9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糖尿病组膝下动脉PA受累率(56.5%)低于ATA(80.0%)和PTA(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膝下动脉多支受累高于单支受累(P<0.05)。糖尿病组3支小腿动脉病变多于非糖尿病组(P<0.05);非糖尿病组1支小腿病变多于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足部动脉受累数多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足部动脉受累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膝下动脉Jenali侧支评分Jenali 0级糖尿病组少于非糖尿病组(P<0.05),Jenali 3级糖尿病组明显多于非糖尿病组(P<0.05)。CLI缺血性溃疡患者腓动脉前穿支-胫前或胫后动脉连接出现率最高(P<0.05)。糖尿病组腓动脉前穿支-胫前或胫后动脉连接出现率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其它动脉连接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LI缺血性溃疡合并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膝下动脉受累更为严重,侧支循环建立差;溃疡分布及血管受累分布特点并无明显差异。
谢辉叶猛薛冠华陈佳佺曾庆坛张岚
关键词:重症肢体缺血缺血性溃疡糖尿病膝下动脉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