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盛
- 作品数:3 被引量:11H指数:3
- 供职机构: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健康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不同材料人工真皮支架修复猪Ⅲ度烧伤创面比较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比较胶原壳聚糖真皮支架、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真皮支架及脱细胞基质真皮支架移植于Ⅲ度烧伤创面后,真皮支架的血管化及支架上表皮移植修复创面情况。方法将3种不同真皮支架各移植于6头猪(共18头猪)Ⅲ度烧伤清创后创面,在植入后1、2、3周对真皮支架血管化、创面、支架上表皮移植愈合和修复情况进行观察,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CD34阳性信号(新生血管数目)进行检测。以无支架植入的Ⅲ度烧伤清创后创面为对照。结果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真皮支架植入后2周支架血管化已基本完成,而胶原壳聚糖和脱细胞基质真皮支架至少需要3周。3种不同材料支架垂直于创面的新生微血管均比无支架对照创面多;不同材料支架组与对照组2周创面比1周创面、3周创面比2周创面CD34的表达均明显增多,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真皮支架组植入后1、2、3周CD34阳性信号均明显高于相对应的其他3组;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真皮支架植入后1周,创面植表皮,移植表皮存活良好,而胶原壳聚糖和脱细胞基质真皮支架植入需要2周,其表面移植的表皮细胞才能成活。结论3种材料的支架均可修复Ⅲ度烧伤创面,而以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真皮支架的血管化程度最好。
- 徐少骏马列滕建英谢菁朱金土孙东杰叶盛倪有娣王永光
- 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人工真皮支架修复Ⅲ度烧伤创面时组织TGF-β1表达与细胞凋亡的研究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 探讨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人工真皮支架修复Ⅲ度烧伤创面时生物合成替代和细胞凋亡的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硅橡胶双层人工皮肤支架移植于10头猪Ⅲ度烧伤清创后创面,对植入后1、2、3周的创面及植入后2周创面加植表皮后2周的修复情况进行观察.同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TUNEL、天狼猩红染色方法,对不同时间的创面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p 1(TGF-p 1)的表达水平、细胞凋亡发生情况以及支架自身胶原替代情况进行观测.以不植入人工真皮支架的同期烧伤创面作为对照.结果 (1)实验组植入人工真皮支架后2~3周,创面颜色逐渐红润,并变光滑,而对照创面表面粗糙;(2)实验组TGF-β 1表达水平在人工真皮支架植入后1~2周持续增高且高于对照组,3~4周持续下降且低于对照组.对照组1~3周的创面持续升高,4周下降;(3)实验组植入后2~4周凋亡细胞持续增多且数量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对照组3~4周时凋亡细胞持续增多;(4)人工真皮支架植入后1周,自身胶原已开始合成,植入后3周基本完成支架自身胶原替代.结论 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人工真皮支架在创面修复中有明显作用,其修复创面的机制与自然的肉芽或瘢痕修复不同,在创面修复重建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徐少骏马列黄爱宾滕建英朱金土倪有娣叶盛徐奂军王永光
- 关键词:创面修复TGF-Β1细胞凋亡天狼猩红
- 生物合成与细胞凋亡在胶原-壳聚糖真皮支架修复创面中的作用和机制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探讨胶原-壳聚糖真皮支架在修复全层皮肤缺损的生物合成和细胞凋亡机制,并明确支架植入修复创面与无支架植入的瘢痕修复创面的区别。方法将胶原-壳聚糖,硅橡胶双层人工真皮支架移植于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对植入后1、2、3周及植入支架2周加植表皮后2周的创面和修复情况进行观察。同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末端脱氧核苷酸介导的生物素化的脱氧尿嘧啶DNA切口末端标记、天狼猩红染色方法,对不同时间的创面的TGF—β1的表达、细胞凋亡发生情况以及支架自身胶原替代进行检测和观察。以不植入支架的创面为对照。结果①实验组创面与正常肉芽组织不同。②TGF—β1在实验组表达高峰在支架植入后1、2周,3—4周持续下降;在对照组中,1~3周的创面持续升高,4周下降。组间比较,1、2周实验组明显高于相应对照组,3、4周实验组明显低于相应对照组。③实验组植入支架后2~4周,细胞凋亡持续增多;对照组3~4周创面细胞凋亡持续增多。组间比较,1周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周实验组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④天狼猩红染色观察:实验组1周,自身胶原已开始合成,2~3周基本完成支架自身胶原替代。结论胶原-壳聚糖真皮支架在伤口愈合中有明显作用,其修复创面的机制与自然的肉芽或瘢痕修复不同。
- 徐少骏黄爱宾马列滕建英高长有章志量倪有娣叶盛王永光
- 关键词:细胞凋亡胶原-壳聚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