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亚楠

作品数:3 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篇幽明
  • 1篇太虚
  • 1篇孝亲
  • 1篇理气
  • 1篇论说
  • 1篇公天下
  • 1篇汉代
  • 1篇汉代政治
  • 1篇《易》

机构

  • 3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3篇吴亚楠
  • 1篇向世陵

传媒

  • 1篇东岳论丛
  • 1篇理论界
  • 1篇中国哲学史

年份

  • 3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易》的发明与张载“太虚”气本之论
2014年
宋明理学的创生和发展是在与经学的具体互动中实现的;具体到张载来看,"太虚"的概念虽然在宋朝之前更为道家和道教所盛言,但是张载利用《易》之"幽明"与"形"、"象"诸说,最终将其内化为儒家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并成为驳斥佛老理论的重要依据。本文从确定"太虚"的意涵入手,进而具体分析张载对于《易》的利用与其发明"太虚"气本的关系,并以此为理学与经学之互动备作一解。
吴亚楠
关键词:太虚《易》幽明
被“闲置”的“活理”——再辨朱子的“理气动静”问题
2014年
朱子"理气动静"的问题多受争论。实际上,朱子的本义是"动静"不适合也不足以范畴"理","理"超越动静;同时"理"的内涵本身、"动之理"与"静之理"都保证了理是"活理"。但另一方面,朱子又引申"理气动静"而得出"气强理弱"的判断,"活理"亦由此受到局限。贯彻到工夫论上,结果是他对于"气禀"的影响持有更加谨慎的态度,因此宁愿"闲置"此"活理"的有限作用,由此最终与心学走上了迥然的工夫路径。
吴亚楠
汉代政治中的“博爱”论说
2014年
自春秋发端的传统博爱观念,至汉代基本成型。本文通过对作为刑政的必须要件、以孝治天下的先行和公天下的普爱等博爱观内涵的探讨,揭示儒家博爱论在汉代政治中的基本表现。汉代大一统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内在的凝聚力,仁德博爱是"威势成政"的先导和内核。"博爱之谓仁"的命题虽然晚出,但却集中展示了儒家博爱论的基本精神。
向世陵吴亚楠
关键词:孝亲公天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