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华

作品数:21 被引量:102H指数:5
供职机构: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内障
  • 10篇白内障
  • 5篇手术
  • 5篇术后
  • 5篇青光
  • 5篇青光眼
  • 5篇角膜
  • 4篇人工晶状体
  • 4篇晶状体
  • 4篇超声
  • 4篇超声乳化
  • 3篇切口
  • 3篇吸除
  • 3篇吸除术
  • 3篇激光
  • 3篇闭角
  • 3篇闭角型
  • 3篇闭角型青光眼
  • 2篇眼外伤
  • 2篇原位

机构

  • 21篇信阳职业技术...

作者

  • 21篇吴华
  • 14篇岳艳菊
  • 12篇陈立新
  • 7篇甘苏豫
  • 4篇陈勇
  • 3篇徐晶
  • 2篇李春敏
  • 2篇徐晶晶
  • 1篇易旭琴
  • 1篇邓冬梅

传媒

  • 3篇中国实用眼科...
  • 2篇眼外伤职业眼...
  • 2篇国际眼科杂志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中原医刊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航空航天医药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航空航天医学...
  • 1篇第十六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5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两种不同切口术后干眼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两种不同切口对术后干眼的影响.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在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眼科,选择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非干眼患者146例(160只眼).按随机表方法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72例(80只眼)采用巩膜隧道切口;B组74例(80只眼)采用透明角膜切口.观察术前、术后1天、1周、1月及3月的干眼相关指标,包括主观症状问卷调查、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检查.结果 比较术前、术后1天、1周A、B两组的干眼症状评分增加、BUT缩短、FL评分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月、3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间比较,术后1天、1周,B组的干眼症状评分增加、BUT缩短、FL评分增加,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月、3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It术后A、B两组各观察时间点均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B两组间比较,术后1天,A组SIt增多较B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时间点两组SI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采用巩膜隧道切口和透明角膜切口均引起患者术后早期干眼发生,透明角膜切口较巩膜隧道切口引起术后早期干眼程度更加严重.
岳艳菊吴华
关键词: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巩膜隧道切口透明角膜切口干眼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4例疗效观察
2017年
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34例患者的疗效。选取2012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68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4例(47眼)和对照组34例(45眼)。对照组行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视力、前房深度、眼压变化情况,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视力显著提高,前房深度增大,眼压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可显著改善患者视力,降低患者眼压,增大前房深度,降低并发生症发生率,疗效显著。
吴华陈立新
关键词: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小梁切除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青光眼术后颞侧巩膜小切口手法白内障摘出术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评价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经颞侧巩膜隧道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法娩核囊外摘出术治疗白内障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38例42眼施行手术。常规球后麻醉。于颞侧角膜缘后2.0 mm行直线形或反眉形巩膜板层切开,长为5.5 mm,作隧道切口至透明角膜内1 mm。注入黏弹剂,行连续环行撕囊或开罐式截囊,直径6 mm,水分离后以旋转法将晶状体核旋入前房,以晶状体圈匙将核托出。以注吸针头吸净晶状体皮质。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术中缩瞳。术后随访至少3月,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等。结果本组38例42眼术后第3天视力≥0.5者29眼(69.04%),术后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对原滤过泡无影响,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青光眼术后特别是上方小梁切除术后的白内障患者,经颞侧巩膜隧道式小切口进行手法娩核白内障手术切实可行,效果良好,值得向基层医院推荐。
陈立新岳艳菊甘苏豫李春敏陈勇邓冬梅吴华徐晶晶
关键词:青光眼术后非超声乳化术
板栗苞刺致眼外伤特点及治疗体会
岳艳菊吴华
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
2009年
目的探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26例(239眼)手法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11例(11眼)发生迟发性葡萄膜炎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法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的发生率为4.60%,多数发生于术后2~3周。应用散瞳剂,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消炎药等进行治疗,3~10d前房炎症完全控制,视力恢复良好,1例人工晶状体瞳孔夹持。结论迟发性葡萄膜炎是手法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出现较晚的并发症,对术后恢复良好的视力又造成严重损害,及早诊断和治疗效果良好。
岳艳菊陈立新吴华甘苏豫徐晶
关键词:葡萄膜炎晶状体
改良巩膜扣带手术与玻璃体切割术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2024年
目的比较改良巩膜扣带手术(RSB)与玻璃体切割术(PPV)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在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93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RSB治疗,47例)和对照组(PPV治疗,46例)。两组患者均完成6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网膜复位情况,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初次手术视网膜复位成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6,P=0.693)。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BCVA均较术前逐渐降低,且观察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BCVA比对照组低,组间、时点、组间时点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SB与PPV均可有效复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视网膜,促进患者视力改善。但与PPV相比,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RSB术后早期视力恢复较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吴华姚磊杨雅媛杨晨曦
关键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割术最佳矫正视力
板栗苞刺致眼异物伤临床特点及治疗
2010年
目的:总结165例(176眼)板栗苞刺致眼异物伤的特点及治疗。方法:眼表面麻醉或局部麻醉后显微镜下取出眼睑、角膜、结膜下、巩膜或前房异物,预防感染及并发症治疗。结果:板栗苞刺1次取出者占76.7%,2次取出者占21.6%,3次取出者占1.70%;手术后随访1~6个月,患者视力无影响者占91.5%。结论:板栗苞刺所致的眼异物伤,异物数量多、侵犯范围广,及时诊治并采取恰当方式取出异物临床效果良好。
岳艳菊吴华
关键词:眼外伤
高龄老年性白内障67例诊治探讨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高龄白内障患者的治疗特点。方法:回顾分析经治疗筛选后无手术禁忌证的67例(72眼)高龄白内障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术前、术后对患者局部及全身进行综合检查及治疗;术中在持续低流量吸氧和心电监护下采用表面麻醉,软壳技术,居中环形撕囊的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1~12个月。结果:术后1周最佳矫正视力<0.05者(4眼),≥0.05而<0.3者12例(12眼),0.3以上者51例(56眼)。术前与术后1周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脱残率77.8%,脱盲率94.4%。术中后囊破裂5例(5眼),术后角膜水肿16例(17眼)。结论:高龄白内障患者的治疗应优先选择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仔细全面的术前、术中及术后全身因素及局部的个体化治疗,可降低手术风险,确保手术安全顺利进行。
岳艳菊吴华
关键词:高龄白内障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临床对比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76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单纯的小梁切除术,观察组实施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小切口切除术与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眼压水平为(12.72±3.21)mm Hg(1 mm Hg=0.133 kPa),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34±3.47)mm 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视力水平为(0.62±0.0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24±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不同手术联合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较单纯应用小梁切除术疗效更为显著,可有效降低眼压,提高视力,且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应用。
吴华
关键词:青光眼白内障手术治疗不同手术方式
前房维持器与黏弹剂对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度及内皮细胞的影响比较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比较前房维持器与黏弹剂对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度及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3-04/2015-04期间收治的70例70眼白内障患者,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35眼。研究组患者采用前房维持器下超声乳化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黏弹剂下超声乳化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术前、术后1mo角膜散光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年龄、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角膜散光度均无统计学差异(t=0.215,P=0.831;t=-0.352,P=0.726;t=-0.162,P=0.872);两组术前和术后1mo时的视力(LogMAR)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研究组术前和术后1mo时的裸眼视力及对照组术前和术后1mo时的裸眼视力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视力较术前具有显著性提高;研究组术前和术后1mo时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角膜散光度具有统计学差异(t=8.489,P<0.01;t=-2.032,P=0.046);对照组术前和术后1mo时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角膜散光度的比较也具有统计学差异(t=8.999,P<0.01;t=-2.167,P=0.034)。两组术后1mo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黏弹剂,使用前房维持器下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患者,术后并未增加患者术源性散光和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进一步证明使用超声乳化吸除术配合前房维持器治疗白内障是安全有效的。
吴华陈立新陈勇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角膜内皮细胞前房维持器黏弹剂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