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玉宇

作品数:15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基金南通市科技局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手术
  • 3篇角膜
  • 2篇药物敏感
  • 2篇药物敏感性
  • 2篇翼状胬肉
  • 2篇切除
  • 2篇切口
  • 2篇重睑
  • 2篇重睑术
  • 2篇胬肉
  • 2篇细胞
  • 2篇显微镜
  • 2篇小切口
  • 2篇镰刀
  • 2篇镰刀菌
  • 2篇流式细胞
  • 2篇流式细胞术
  • 2篇敏感性
  • 2篇膜炎
  • 2篇泪管

机构

  • 15篇南通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无锡市人民医...
  • 1篇南通市第六人...

作者

  • 15篇吴玉宇
  • 7篇程争平
  • 5篇胡楠
  • 5篇梁舒
  • 4篇张俊芳
  • 4篇钱晶晶
  • 3篇管怀进
  • 2篇石海红
  • 2篇徐凯
  • 2篇殷丽
  • 1篇姚勇
  • 1篇秦建丽
  • 1篇陈建
  • 1篇吴坚
  • 1篇杨柳
  • 1篇丁润生
  • 1篇杨铃
  • 1篇秦柏
  • 1篇陆宏
  • 1篇杨梅

传媒

  • 3篇江苏医药
  • 2篇中国实用眼科...
  • 2篇中华眼视光学...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眼科研究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交通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8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流式细胞术检测眼部镰刀菌对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的药物敏感性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测定眼部镰刀菌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可行性。方法用流式细胞术药敏试验(FCST)和标准药敏试验(肉汤稀释法M38-A)法检测24株镰刀菌对两性霉素B(AMB)和氟康唑(FCZ)的敏感性,比较2种方法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结果FCST法检测AMB的最低抑菌质量浓度(MIC)为2~8μg/mL,FCZ的MIC除1株为32μg/mL外,其余均≥64μg/mL。2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在1个稀释度范围内为83.3%(AMB)和87.5%(FCZ),在2个稀释度范围内为91.6%(AMB)及100%(FCZ),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68,0.257)。结论FCST法是一种快速、敏感、准确的药敏试验方法,可用于检测镰刀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胡楠徐凯吴玉宇程争平
关键词:镰刀菌流式细胞术药物敏感性最低抑菌浓度
内镜经眶外侧壁入路切除海绵窦旁血管瘤一例
2021年
研究发现神经内镜下经眶入路作为一种新兴的手术入路对于处理累及到眶尖、海绵窦、Meckel囊等区域的肿瘤有着特殊的优点。当前国内对内镜下经眶入路处理该部位肿瘤的病例尚无报道。本文结合一例内镜经眶入路处理左侧眶尖海绵窦血管瘤初步探讨内镜经眶入路的手术体会。
王秦伟施炜徐希德陈建吴玉宇杨柳陈腾飞宋朱桓蒋诗辰
关键词:神经内镜海绵窦血管瘤
“横切法”内眦赘皮矫治联合小切口重睑术的临床应用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矫正轻中度内眦赘皮的手术一“横切法”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对2010-2014年期间36例双侧单睑内眦赘皮患者,采取内眦赘皮横切法矫正术联合小切口重睑术治疗,术后随访1个月~1年,分析随访结果。结果:31例受术者内眦切口及上睑无明显瘢痕增生,3例轻微瘢痕增生,2例失访。结论:轻中度内眦赘皮横切法矫正术联合小切口重睑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切口瘢痕轻微,是矫正内眦赘皮且形成重睑的良好方法。
周素梅吴玉宇韩剑鹏
关键词:内眦赘皮横切法小切口重睑术
轮匝肌切除术联合睫毛外翻褥式缝合对先天性下睑内翻的矫治效果
2023年
目的探究轮匝肌切除术联合睫毛外翻褥式缝合对先天性下睑内翻的矫治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82例先天性下睑内翻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切除术组和缝线组,每组41例,切除术组采用轮匝肌切除术联合睫毛外翻褥式缝合治疗,缝线组采用传统缝线法治疗。术后2个月,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角膜散光值、最佳矫正视力及泪膜破裂时间。结果切除术组治疗有效率为98.75%,高于缝线组90.00%(P<0.05)。切除术组治疗前后柱镜度数、泪膜破裂时间的差值均高于缝线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轴位、最佳矫正视力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匝肌切除术联合睫毛外翻褥式缝合应用于先天性下睑内翻患儿的治疗中,更有助于提升临床疗效,保护视力且安全性良好。
杜君吴玉宇梁舒钱晶晶施祥
结膜乳头状瘤的诊治体会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分析和探讨眼结膜乳头状瘤的临床表现、活体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图像特征、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治疗的共29例(29只眼)经病理证实为结膜乳头状瘤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例为结膜型乳头状瘤,19例为角膜缘型乳头状瘤。7例完成活体共聚焦显微镜检查,所有患者采用"肿物切除联合冷冻及羊膜遮盖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至4年。结果25例(25只眼)治疗后随访无复发。2例患者术后复发,经治疗随访至2年未见再发。术后2例失访。7例(长入角膜>4 mm或浸润>1/2圈角膜缘)完成活体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图像可见角膜上皮细胞非典型增生,均未见有细胞团似"癌巢"样改变。结论肿物切除联合冷冻和羊膜遮盖术是治疗眼结膜乳头状瘤的有效方法。治疗后有复发可能。活体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可为术前诊断眼角结膜肿物性质提供重要依据。
钱晶晶梁舒吴玉宇汤嘉敏
关键词:结膜乳头状瘤共聚焦显微镜手术冷冻
慢性泪囊炎的微创治疗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分析鼻泪管支架植入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方法慢性泪囊炎患者87例(97眼),局麻后经鼻腔逆行植入硅胶鼻泪管支架,术后随访6个月~3年。结果 87例(97眼)中,治愈71眼(73.2%),患者无流泪,冲洗泪道通畅;显效14眼(14.4%),患者少许溢泪,泪道冲洗基本通畅;总有效率87.6%。结论鼻泪管支架植入治疗慢性泪囊炎具有创伤小,无瘢痕,手术时间短,临床再通率高等优点,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吴玉宇梁舒程争平
关键词:鼻泪管支架泪囊炎微创手术
快速生长型分枝杆菌性角膜炎的暴发与控制
2011年
目的 探讨角膜异物伤后快速生长型分枝杆菌性角膜炎(RGMK)暴发的原因与控制措施.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调查2007年7月1日至8月5日南通一基层医院在角膜异物剔除术后暴发的11例(11眼)RGMK,了解患者的发病和初诊情况,以及当地医院、接诊医生和患者的工作场所,并采集标本做细菌培养.控制措施包括重视无菌操作,剔除角膜异物时摒弃戊二醛浸泡的角膜异物针,首选一次性针头,选用高压蒸汽法消毒替代戊二醛消毒液消毒等;治疗方法有局部和全身应用抗生素,5%碘酊烧灼清创病灶甚至角膜移植.结果 RGMK暴发感染的原因为异物本身带菌或使用的戊二醛难以杀灭快速生长型分枝杆菌,导致异物针带菌污染角膜造成感染.9例患者经局部和全身应用多种抗生素及5%碘酊烧灼清创病灶后治愈,2例以药物治疗无明显疗效,经角膜移植后治愈.结论 RGMK可在角膜异物剔除术后暴发流行,其对药物治疗反应慢,顽固性病例可经角膜移植而治愈.加强劳动防护,重视无菌操作,提高消毒灭菌质量,异物剔除术毕使用多种抗生素,术后密切随访观察等有利于预防和减少RGMK的发生.
殷丽姚勇孙建初管怀进程争平吴玉宇胡楠张俊芳
关键词:分枝杆菌角膜炎疾病暴发流行
两小切口微创重睑术的体会被引量:1
2011年
重睑术是最常见的美容手术,方法多样。传统的重睑术式主要有埋线法和切开法,各有其优缺点。为了兼取两种术式的优点,2004年6月-2006年12月我们采用两小切口微创重睑术为128例249眼单睑进行微创重睑术,
吴玉宇梁舒吴坚
关键词:重睑术小切口美容手术切开法埋线法术式
眼眶淀粉样变性1例
临床资料:患者女,65岁,患者两年前曾因“发现左眼内上方无痛性肿物一年余”诊断为“左眼眶内占位”在我院行“左眼眶肿物切除术”,当时病理结果:纤维组织增生变性。四个前无明显诱因下再次出现左眼突出,流泪,视力无变化,无复视。
吴玉宇陈威管怀进
关键词:淀粉样变性眼眶
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的诊断与治疗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角膜异物外伤后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07年3月至2008年1月期间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12例(12只眼)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包括病史、I晦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经过以及预后情况。主要的实验诊断方法包括角膜病灶刮取物的微生物培养、抗酸染色、聚合酶链式反应、病变角膜的组织病理及电镜检查。治疗方法包括局部和全身应用抗生素、5%碘酊病灶烧灼清创以及角膜移植。患者的平均年龄、病程采用算术平均数法计算。结果本组11例为同一基层医院角膜金属异物摘除术后群发感染,另1例发生于芦苇刺伤角膜后。较特征性的体征包括角膜基质灰蓝色或灰白色结晶样、多灶性浸润,可伴有溃疡形成、后弹力层放射状改变等。12例微生物培养均为快速生长型非结核分枝杆菌(5例鉴定为龟分枝杆菌脓肿亚型),8例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查7例细菌阳性,3例电镜检查均见吞噬了细长杆状或短粗型的分枝杆菌的白细胞和坏死组织。10例经局部和全身应用多种抗生素(阿米卡星、利福平、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环丙沙星、阿奇霉素等)以及5%碘酊病灶烧灼清创2~5个月治愈,2例药物治疗6个月无明显疗效经板层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治愈。结论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是一种少见的机会性感染,可在角膜异物摘除术后群发流行,诊断困难,易被误诊为真菌性角膜炎,可经细菌培养、抗酸染色明确诊断。该病病程长,药物治疗反应慢,大多数患者可经抗生素控制,顽固性病例需角膜移植治愈。
管怀进程争平殷丽吴玉宇胡楠张俊芳石海红
关键词:分枝杆菌感染角膜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