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兰
- 作品数:48 被引量:109H指数:6
- 供职机构: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野生型p53基因对胰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 观察人类野生型p5 3 (wtp5 3 )基因对人胰腺癌细胞系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逆转录病毒为载体将外源性wtp5 3基因导入人胰腺癌细胞系PC -2 ,通过体外及小鼠体内实验研究转入基因的表达及对肿瘤的抑制作用。结果 p5 3在转染细胞PC -2 /p5 3中表达水平提高。外源性wtp5 3基因的导入和表达能使PC -2细胞的生长速率减低 ,软琼脂集落形成能力下降 ,G0 +G1期细胞比例增加 ,凋亡指数升高 ,裸鼠体内成瘤能力明显下降。结论 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外源性野生型p5
- 赵亚刚张宏斌孙桂华周兰周梅花
- 关键词:野生型P53基因胰腺癌基因疗法
- 内镜治疗急诊高龄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80例分析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通过观察急诊内镜(ERCP)治疗前后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ABP)患者血清TNF-α、IL-6、IL-8水平变化,进一步确立ERCP在治疗ABP的临床意义。方法本实验通过随机、对照、前瞻的研究,把80例高龄ABP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内镜组37例,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并在发病12~48 h内行急诊治疗性ERCP,对照组43例行常规内科综合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6、IL-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腹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ERCP治疗重症ABP是安全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对高龄患者,能迅速缓解ABP的病情,有效缩短患者腹痛缓解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 谢子英孙大勇王卫卫宋鸿周兰
- 关键词:胆源性胰腺炎急诊内镜高龄白细胞介素-8
- 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肝硬化低蛋白血症疗效分析
- 低蛋白血症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引起患者食欲减退、腹胀、乏力、胸腹水、尿少等症状,发病率高。以往临床治疗肝硬化低蛋白血症的主要方法是补充人血白蛋白,这种治疗方法短期内疗效较好,但存在一定问题:远期疗效差、需反复...
- 孙大勇孙桂华钟武装周梅花宋鸿周兰
- 关键词:肝硬化低蛋白血症重组人生长激素中远期疗效
- 文献传递
- 原发性恶性腹膜间皮瘤临床回顾分析被引量:9
- 2003年
- 目的 总结 2 3例腹膜恶性间皮瘤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 ,对 2 3例腹膜恶性间皮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结果 2 3例均经病理确诊。临床表现主要是顽固性腹痛伴腹胀 ,顽固性血性腹水 ,多个腹块。B超、CT提示腹膜及肠系膜不规则明显增厚、多发结节或盆腔肿块。结论 有上述临床表现时应提高对本病的警惕性 ,诊断主要依靠腹膜穿刺活检 ,腹腔镜活检以及剖腹探查 ,强调腹腔穿刺活检及腹腔镜活检是简便而有效的诊断手段。
- 赵亚刚郭学刚周兰孙安华
- 关键词:活检
- 两种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肝硬化低蛋白血症疗效对比分析
- 2009年
-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对肝硬化低蛋白血症的临床治疗作用及特点。方法:将36例血清白蛋白含量低于35g/L的肝硬化低蛋白血症患者分为两组,A组给予进口重组人生长激素4IU,肌注,1次/2d,疗程30d,同时给予保肝、对症治疗,B组给予国产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方案与A组相同,并给予与A组相同的保肝、对症治疗药物。分别于治疗后15、30、60、90d测定各项观察指标。结果:治疗后30d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含量均上升;治疗后60d两组血清白蛋白水平升至最高点,A组升高更明显;治疗后90dA组仍维持高点水平,且肝功能好转,B组回降。结论:两种重组人生长激素均可明显提高肝硬化低蛋白血症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改善肝功能,进口重组人生长激素在中远期疗效方面更有优势。
- 周梅花孙大勇赵亚刚宋鸿周兰
- 关键词:重组人生长激素肝硬化低蛋白血症
- 胆系感染抗生素临床应用疗效分析
- 目的:为胆系感染病人临床应用有效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对409例胆系感染病人的抗生素应用情况、部分病例胆汁病原菌培养及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胆汁中病原菌阳性检出率为67%(98/146),厌氧菌检出...
- 赵亚刚钟武装孙桂华周兰
- 关键词:胆道感染抗生素应用胆汁细菌学
- 文献传递
- 肝豆状核变性24例误诊分析
- 2002年
- 目的 总结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误诊情况及诊断方法。方法分析,并找出误诊原因。结果 24例患者中均有误诊,起病至确诊时间为6个月至18年。结论 肝豆状核变性临床容易误诊,应重视该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 周兰孙桂华黄小让宋鸿
- 关键词:WILSON病误诊
- 中药养胃散对大鼠胃肠黏膜中前列腺素及生长抑素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
- 2000年
- 目的 从分子生物学方面探讨养胃散的治疗机制 ,测定用药后胃肠黏膜中前列腺素 (PG)、生长抑素 (SS)的变化规律。方法 SD大白鼠为实验动物 ,以消炎痛损伤胃黏膜后 ,再给予中药养胃散 10d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胃、肠黏膜中的PG及SS的变化。结果 养胃散能明显增加消炎痛损伤后胃肠黏膜中的PG(2 49 42pg/ml)及SS(2 0 2 0pg/ml)的含量 ,与消炎痛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中药养胃散能增加胃肠黏膜内PG及SS的分泌 ,是其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的机制之一。
- 孙桂华黄小让黄小春周兰宋鸿许本发詹纯列周梅花张连军
- 关键词:养胃散前列腺素生长抑素胃肠粘膜中医药治疗
- HSV-tk基因联合GCV对人胆管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 目的:观察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丙氧鸟苷(GCV)基因治疗系统在体内外对人胆管癌细胞的杀伤效应.方法:将HSV-tk基因定向克隆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DOR-neo的SV40下游.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DOR-...
- 赵亚刚张宏斌张学庸周兰周梅花惠宏襄
- 关键词:逆转录病毒科胸苷激酶
- 文献传递
- 肝豆状核变性临床分析(附24例报告)
- 1999年
-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肝脑变性)是1912年由英国神经学家wilson首先发现的,所以又叫做Wilson病,1912年正式命名为肝豆状核变性。本病是一种可治的铜代谢障碍引起脑、肝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系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于本病属少见病,多为隐匿起病,临床表现多样化.诊断困难,易漏诊、误诊,为加深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1990年10月至1997年10月收治的肝豆状核变性24例临床分析如下:
- 周兰林金容孙桂华黄小让宋鸿
-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铜代谢障碍少见病WILSON病神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