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明明

作品数:9 被引量:266H指数:6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教育厅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土壤
  • 6篇微生物
  • 4篇土壤微生物
  • 3篇群落
  • 3篇微生物群落
  • 3篇根际
  • 3篇根际土
  • 3篇根际土壤
  • 3篇BIOLOG
  • 2篇群落多样性
  • 2篇磷脂脂肪酸
  • 2篇果蔗
  • 2篇GIBBER...
  • 2篇茶树
  • 1篇蛋白
  • 1篇养分
  • 1篇叶片
  • 1篇栽培
  • 1篇栽培模式
  • 1篇植被

机构

  • 9篇福建农林大学

作者

  • 9篇周明明
  • 7篇林文雄
  • 6篇陈婷
  • 4篇林生
  • 3篇张爱加
  • 2篇吴林坤
  • 2篇陈志芳
  • 2篇陈观水
  • 2篇吴则焰
  • 2篇方长旬
  • 2篇张志兴
  • 2篇庄家强
  • 1篇周以飞
  • 1篇潘大仁
  • 1篇沈荔花

传媒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热带亚热带植...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5篇2013
  • 3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不同年限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PLFA生物标记多样性分析被引量:45
2013年
以1年生、6年生与20年生茶树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s)生物标记法,对不同年限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年生茶树根际土壤的PLFA总量最大,其细菌、放线菌与原生动物的PLFA含量高于其他土壤样品;20年生茶树根际土壤的真菌PLFA含量高于其他土壤样品,细菌PLFA含量与1年生茶树根际土壤相近(P>0.05),放线菌与原生动物PLFA含量均低于其他土壤样品(P<0.01);在20年生茶树土壤中,一些参与土壤物质循环的微生物类群的丰度在下降,一些代谢能力低的类群丰度增加;土壤酶活性分析结果表明,与6年生茶树土壤相比,20年生茶树土壤的脲酶、酸性磷酸单酯酶与过氧化物酶活性较低,蔗糖酶与多酚氧化酶活性较高;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年限茶树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原生动物各总PLFA与酶活性、土壤肥力因子之间密切相关;随着茶树种植年限的增加,茶树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体现在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降低,适应于贫瘠条件与低代谢能力的种群增多,反映出根际土壤质量与一些关键酶活性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林生庄家强陈婷张爱加周明明林文雄
关键词: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
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被引量:88
2013年
运用BIOLOG微平板技术,对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功能多样性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是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还是反映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青冈林和米槠林代表的天然林均明显优于马尾松林和杉木林代表的人工林,荒地最差.AWCD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但不同植被类型土壤AWCD值具有较大差异.碳水化合物和羧酸类碳源是各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碳源,其次为氨基酸类、酚酸类和聚合物类,胺类碳源的利用率最小.土壤微生物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丰富度指数和McIntosh指数也呈现天然林高于人工林的趋势.主成分分析表明,从31个因素中提取的与碳源利用相关的主成分1、主成分2分别能解释变量方差的56.3%和30.2%,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出现分异,在主成分分离中起主要贡献作用的是胺类和氨基酸类碳源.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讨植被多样性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吴则焰林文雄陈志芳方长旬张志兴吴林坤周明明沈荔花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植被类型BIOLOG
果蔗SoSGT1与Gibberella fujikuroi侵染下果蔗叶片蛋白的互作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为了解果蔗(Saccharum officenarum L.)在防御Gibberella fujikuroi过程中与So SGT1互作的蛋白,利用GST蛋白标签载体p GEX-6p-1与果蔗So Sgt1基因构建p GEX-6p-1-sgt1表达载体,诱导表达GST-So SGT1融合蛋白,并通过GST pull down技术捕捉到7个与So SGT1互作蛋白。这些蛋白的功能主要归类为信号转导、抗逆与能量代谢相关蛋白,其中一些蛋白可能与果蔗So SGT1直接互作,如HSP90与RAR1蛋白,另外一些蛋白与果蔗So SGT1可能产生次级互作。在G.fujikuroi侵染果蔗‘福农’叶片时,HSP70、14-3-3蛋白、2-半胱氨酸-过氧化物酶与吡哆醇生物合成蛋白的编码基因呈上调表达,初步说明这些蛋白可能与So SGT1蛋白互作共同参与了果蔗防御梢腐病病原G.fujikuroi的病理过程。
林生陈婷周明明陈观水林文雄
关键词:果蔗GIBBERELLAGSTPULLDOWN
不同种植模式对甘蔗根际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8
2013年
甘蔗多年单一化的宿根栽培导致甘蔗产量下降,而套种豆科作物能较明显地提高宿根蔗产量。本研究以"赣蔗18"的新植栽培、宿根栽培和宿根/大豆套种栽培的甘蔗根际土壤为对象,结合土壤微生物区系、土壤酶活性,甘蔗基本农艺性状及其产量、质量指标,揭示宿根蔗套种大豆的增产机制及生物学意义。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甘蔗蔗糖含量基本一致,但宿根蔗套种大豆由于茎径粗大而较宿根连作表现出明显的产量优势。不同栽培模式下甘蔗根际土壤酶活性有显著差异,套种明显提高了宿根蔗根际土壤酶活性,尤其是与碳、氮、磷循环相关的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单酯酶。不同栽培模式下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总量有显著性差异,单一宿根连作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总量和细菌/真菌比例降低,而宿根蔗套种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总量和细菌/真菌比例提高,使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从"真菌型"向"细菌型"转变。总之,单一的宿根连作可导致根际土壤总微生物量及酶活性下降,引起土壤微生物介导的营养循环受阻,从而使甘蔗产量下降,而宿根蔗套种大豆模式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宿根蔗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
张爱加周明明林文雄
关键词:宿根蔗微生物区系磷脂脂肪酸土壤酶活性
Gibberella fujikuroi侵染果蔗叶片病程相关蛋白编码基因的表达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用梢腐病病原菌(Gibberella fujikuroi)侵染不同果蔗品种叶片,对病程相关蛋白编码基因SoSOD、SoCHIT、SoPOD与SoTPS6P的转录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果蔗的SoSOD、SoCHIT、SoPOD与SoTPS6P受到梢腐病病原菌的诱导表达,丰城紫皮、白鳝、福安与拔地拉果蔗叶片中它们的表达量较高,而在温岭、宁德与歪干担叶片中的表达量较低。这说明这些病程相关蛋白编码基因表达水平与不同果蔗品种的梢腐病抗病性存在一定的关联。
林生周明明陈婷陈观水周以飞潘大仁
关键词:果蔗GIBBERELLA病程相关蛋白QRT-PCR
农业生态学的新视野被引量:33
2012年
本文综述了我国农业生态学的发展过程与演化特点,并站在国际视野上分析了现代农业生态学发展趋势,着重提出农业生态学正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不断拓展,并把研究引向深入。从宏观层次上讲,农业生态学正从已往的宏观农业生物学层面逐步深入到"三农"的社会学层面,研究水平从以往关注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逐步发展到人们普遍关心的食物系统(food system),即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研究农业生态系统能物流形成与运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社会政策法规对食物系统的调控作用。也就是说,现代农业生态学越来越重视人类社会生态觉醒对保护农业生态系统环境,促进无污染生产及市场营销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当代西方国家,许多农业生态学工作者十分重视通过各种社区运动(movement)或行动(action)来促进政府、生产部门、销售部门以及相关管理部门接受农业生态学思想,自觉按照生态规律办事,保证食物生产系统健康高效运行,这已成为现代农业生态学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的重要内容,涉及科学理论研究实验示范推广各种联盟运动推进社会公众自觉参与等全过程,体现了现代农业生态学的时代特征。从微观层次上讲,现代农业生态学正进入农业分子生态学时代,它借助现代生物学的发展成就,运用系统生物学的理论与技术,深入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其分子生态学机制。特别是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完善,环境(宏)基因组学、蛋白组学技术的问世,极大地推进了人们对未知生物世界的认知,尤其是对生物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深层次剖析,使得农业生态学能从分子水平上深入研究系统演化的过程与机制,促进从定性半定量描述向定量和机理性研究推进。客观上要求农业生态学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现�
林文雄陈婷周明明
关键词:农业生态学
不同栽培模式下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分析
宿根蔗多年单一化宿根连作栽培导致甘蔗产量下降,但宿根蔗套种豆科作物能否有效改善土壤环境从而提高宿根蔗产量值得深入研究。据此,本研究以2011~2012和2012~2013连续两年的“赣南18”的新植蔗土壤、宿根蔗土壤、宿...
周明明
关键词:甘蔗根际土壤间套种
文献传递
中亚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被引量:76
2013年
运用Biolog EcoPlate技术,对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带(常绿阔叶林(EBF)、针叶林(CF)、亚高山矮林(DF)、高山草甸(AM))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差异显著。土壤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随培养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同一深度土层的AWCD值随海拔升高而逐渐降低,大小顺序依次为EFB>CF>DF>AM。同一海拔植被带,不同深度土层的AWCD值总体趋势依次为0–10cm>10–25cm>25–40cm。土壤微生物群落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丰富度指数和McIntosh指数的总体趋势为EBF最高,CF和DF次之,AM最低。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利用强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EBF利用率最高,AM利用率最低,碳水化合物和羧酸类碳源是各海拔植被带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碳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从31个因素中提取的与碳源利用相关的主成分1、主成分2分别能解释变量方差的75.27%和16.14%,在主成分分离中起主要贡献作用的是胺类和氨基酸类碳源。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随着海拔上升、土层加深而逐渐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生物量、林分凋落物、土壤养分、微小动物、植物根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吴则焰林文雄陈志芳方长旬张志兴吴林坤周明明陈婷
关键词:BIOLOG群落多样性海拔梯度土壤微生物
福建安溪不同年限茶树土壤养分与微生物Biolog功能多样性的差异分析被引量:32
2012年
茶园提早衰老退化是制约茶叶经济效益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以1年生、6年生与20年生茶树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年限的茶树土壤养分与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根据《茶叶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8 53—2004)的pH和各项肥力指标,1年生茶树土壤的pH为4.73,处于Ⅱ级水平,6年生茶树土壤的pH为4.41,接近Ⅱ级水平,都符合优质、高效、高产茶园土壤的酸碱指标;20年生茶树土壤pH为4.15,接近4.0,呈酸化。6年生茶树土壤的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都达到肥力Ⅰ级,速效钾处于肥力Ⅲ级,整体肥力水平最好;1年生茶树土壤的速效磷丰富,达到肥力Ⅰ级,碱解氮达到肥力Ⅱ级,有机质和速效钾处于肥力Ⅲ级,肥力处于中等水平;20年生茶树土壤的有机质达到肥力Ⅱ级,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都处于肥力Ⅲ级,整体肥力水平最差。基于Biolog平板法的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研究表明,6年生茶树土壤的微生物群落利用碳源的能力最好,20年生茶树土壤微生物对6类碳源的利用程度都不高,1年生茶树土壤微生物对6类碳源的利用处于中等水平。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6年生茶树土壤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Brillouin、均匀度、丰富度指数均最高;20年生茶树土壤最低。总之,与6年生和1年生茶树土壤相比,20年生茶树土壤呈现较强酸化,有机质含量比6年生茶树土壤下降47.81%,微生物群落的生理活性最低,生理功能多样性急剧减少。
林生庄家强陈婷张爱加周明明林文雄
关键词:茶树微生物群落土壤肥力BIOLOG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