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茂云

作品数:9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青藏高原
  • 5篇青藏高原东南...
  • 5篇南缘
  • 4篇同位素
  • 3篇古近纪
  • 3篇海拔
  • 3篇海拔高
  • 3篇海拔高度
  • 2篇同位素证据
  • 2篇稳定同位素
  • 1篇低温热年代学
  • 1篇地表破裂
  • 1篇地壳
  • 1篇地貌
  • 1篇地学
  • 1篇地学应用
  • 1篇地震
  • 1篇地质学
  • 1篇动力学机制
  • 1篇堵江

机构

  • 9篇中国地震局
  • 3篇中国地震局兰...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9篇唐茂云
  • 6篇刘静
  • 3篇王伟涛
  • 3篇邵延秀
  • 2篇袁兆德
  • 2篇王鹏
  • 1篇许强
  • 1篇韩非
  • 1篇王萍
  • 1篇肖萍
  • 1篇钟宁
  • 1篇张金玉
  • 1篇李占飞
  • 1篇李翠平
  • 1篇钱达
  • 1篇王伟

传媒

  • 2篇地震地质
  • 2篇第七届构造地...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质科学
  • 1篇地质通报
  • 1篇2013年全...

年份

  • 1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基于LiDAR的海原断裂松山段断错地貌分析与古地震探槽选址实例被引量:10
2016年
基于高精度机载Li DAR数据在GIS平台的地貌因子渲染分析,对海原断裂老虎山段松山地区古地震研究点进行高精度大比例尺(1∶1000)地貌填图,勾勒出研究点微地貌空间展布和断裂高精度几何形态。通过对松山古地震研究点2个新探槽的开挖,结合细致的探槽解译、地震事件识别与分期、年代学样品测试,得出5次37380±880BP以内的不连续古地震序列。通过对比此处已经开挖的各自相距不足150m、分布于断裂同一段落的4个古地震探槽的微地貌位置、沉积特征和地震事件信号强弱,发现即使相距不远,不同微地貌位置古地震探槽揭示的古地震现象也会有显著差别。这种差别凸显了古地震研究结果,如揭示的事件证据和个数等与探槽点位置的选取有较强的依赖性。综合对比分析表明,较低的地势、低能静水环境、高沉积速率、细粒的沉积物源区及连续的沉积环境是走滑断裂上开展古地震研究的优选地貌位置。实例表明,基于高精度地形数据对研究点开展精细地貌填图揭示微地貌时空演化,从而在探槽开挖前对古地震研究点的构造地貌优劣进行充分评价是提高古地震研究质量的必要程序,同时也显示出高精度机载Li DAR数据在活动构造研究中的重要新应用。
李占飞刘静邵延秀张金玉袁兆德王鹏唐茂云王朋涛
关键词:GIS分析古地震
青藏高原东南缘古近纪达现今海拔高度的稳定同位素证据
刘静Greg HokeGreg Wissink唐茂云Carmarla Garzione许强王伟涛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入口河段最近两期古堰塞湖事件的年龄被引量:9
2015年
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人口河段,分布着多级含湖相沉积的阶地,在河床下还埋藏有巨厚的河湖相覆盖层。通过对阶地沉积和河床覆盖层浅部沉积物的光释光和14C测年,初步建立了河谷E部沉积的地层年代学框架,揭示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入口河段在末次盛冰期以来至少发育2期古堰塞湖(古堰塞湖Ⅰ,古堰塞湖Ⅱ),其沉积年龄分别为7~9ka、20~30ka,并形成2级连续的海拔高度分别为2906~2956m、3100~3060m的堆积阶地(T1,T2)。古堰塞湖的沉积时间与青藏高原地区末次冰期冰盛期和全新世早期低温事件相对应,推测是南迦巴瓦峰西坡的则隆弄冰川活动形成冰川堰塞坝堵塞河道的结果。古堰塞湖Ⅰ分布范围较小,在大渡卡-米瑞发育湖相沉积,湖尾大致在米林县城附近,沉积厚度5~8m。古堰塞湖Ⅱ发育范围较广,湖相沉积在大渡卡-卧龙均有出露,湖尾大致在朗县附近,最大沉积厚度超过100m。古堰塞湖Ⅱ被后期河流冲刷,可形成1~3级次级阶地。
李翠平王萍钱达唐茂云
关键词:阶地光释光测年
中小震级事件产生地表破裂的震例分析被引量:8
2015年
以往的地震统计研究中,由于中小地震产生地表破裂的震例缺乏,多数研究者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当地震震级M>6时才会产生地表破裂。基于上述统计认识,古地震探槽中破裂的出现也认为更可能是由M 6以上地震造成的。收集了1950—2014年全球范围内有明确记录产生地表破裂的56个中小强度震例,发现伴有地表破裂地震的震级下限可能在5级左右,极端情况下震级可以低至3.6级。同时,从理论和经验的角度,探讨地表破裂的控制因素,发现震源深度较浅是中小强度地震产生地表破裂的1个重要原因,此外高热流值和拉张的构造环境、摩擦强度较弱的活动断裂也是低震级事件破裂达到地表的有利条件。因此,虽然中小震级地震产生地表破裂的概率较低,但并非完全不可能。古地震探槽解译时,也不能绝对地认为只要有破裂出现,就一定是6.5级以上地震所为,而忽视古地震探槽揭示中等震级地震事件的可能性。
唐茂云刘静邵延秀王鹏袁兆德
关键词:地表破裂
磷灰石低温热年代学在地学中的应用
2015年
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和(U—Th)/He(AHe)是目前研究地壳表层(〈5km)中构造演化与气候驱动相互作用且记录超过1Ma热历史最有效的手段之一。AFT和AHe这两种方法对低温(40℃--120℃)敏感,能够较精确地获得地下1—4km处的构造一热演化信息,可用于解决地质体定年、盆地热历史、造山带演化、热液矿床及含油气盆地中生排烃与运移时限等诸多地质问题。本文系统归纳了这两种方法的原理、定年影响因素、年龄一高程法及应用中容易混淆的概念等内容,并以北美西部大盆地卡林型金矿床、美国阿第伦达克山脉东部马西山、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的热历史演化为例,详细阐述了它们的应用过程。为有效、合理地将磷灰石低温年代学应用于地学,在具体的应用过程须注意以下问题:充分把握研究区的构造背景,根据研究目的合理设计采用剖面,综合使用多种测年方法,以及采用合理的数据处理、分析方法解释磷灰石低温年代学年龄数据。
肖萍王伟钟宁邵延秀唐茂云韩非
关键词:磷灰石裂变径迹
青藏高原东南缘贡觉盆地古新世—始新世古高度构建及意义
青藏高原是现今世界最大最高的高原,其高原边界大多由陡峻高耸的山脉围绕,而青藏高原东南缘却较为特殊,其高原边界模糊,高程变化较缓,对于此种特殊地形特征的形成时间与动力学机制,目前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端元模型:“下地壳流”和“...
唐茂云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南缘稳定同位素始新世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东南缘古近纪达现今海拔高度的稳定同位素证据
本研究通过利用第三纪沉积盆地中古土壤层碳酸盐结核的稳定同位素特征来反演古海拔高度。采样盆地从南至北跨越1000多公里长,涵盖整个青藏高原的东南部,从西藏的囊谦、贡觉,到川滇的剑川、盐源、兰坪、洱源、小龙潭、南华等地。数据...
刘静Greg HokeGreg Wissink唐茂云Carmarla Garzione许强王伟涛
关键词:区域地质学海拔高度稳定同位素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东南缘囊谦-贡觉盆地古近纪古高度重建
唐茂云刘静Greg Hoke许强王伟涛
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海拔高度演化的氧同位素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5年
新生代沉积地层中古土壤碳酸盐结核氧同位素可以示踪古海拔高度,并越来越多应用于研究青藏高原地形生长的时空演化,对探索高原巨型地貌体形成和高原变形等大陆构造动力学机制问题提供重要约束。青藏高原东南缘高程变化较缓,边界模糊,与较常见的陡变高原边缘形貌特征大相径庭。
刘静Greg Hoke唐茂云Greg Wissink许强Carmarla Garzione
关键词:青藏高原氧同位素海拔高度新生代南缘动力学机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