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师骏

作品数:37 被引量:293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6篇天文地球
  • 6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7篇盆地
  • 16篇塔里木盆地
  • 10篇油气
  • 5篇油气勘探
  • 5篇褶皱
  • 5篇勘探
  • 5篇冲断带
  • 4篇塔里木盆地西...
  • 4篇塔西南
  • 4篇盆地西部
  • 4篇褶皱冲断带
  • 3篇地震
  • 3篇断层
  • 3篇断裂带
  • 3篇新生代
  • 3篇塔里木盆地西...
  • 3篇西北缘
  • 3篇裂带
  • 3篇南天山
  • 3篇基底

机构

  • 36篇中国石油天然...
  • 12篇浙江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
  • 7篇教育部
  • 4篇中国石油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广州海洋地质...

作者

  • 37篇师骏
  • 10篇陈汉林
  • 8篇程晓敢
  • 8篇李曰俊
  • 7篇张玮
  • 6篇杜治利
  • 5篇曾昌民
  • 5篇敬兵
  • 5篇杨宪彰
  • 5篇李勇
  • 4篇张文
  • 4篇廖林
  • 4篇王腾宇
  • 4篇徐振平
  • 4篇陈才
  • 4篇冯晓军
  • 4篇吴少军
  • 4篇徐秋云
  • 3篇孟庆龙
  • 3篇吴根耀

传媒

  • 9篇地质科学
  • 2篇石油学报
  • 2篇岩石学报
  • 2篇新疆地质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石油物探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 1篇第六届地质构...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5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1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塔里木盆地哈得4中型油田油藏描述
田军廖涛杨金华周勇韩剑发周翼宋帆孙丽霞范贵良张亚光师骏李建军魏善国赵卫东肖中尧申银民
该项目进行油田三个油藏储集体、流体及其配置关系综合研究,建立合理的油藏模型,并对油田所在含油气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和详细划分,最终对油藏进行定量化描述即储量计算的系统项目。主要成果包括:对油田的区域构造、地层沉积相、储层特征...
关键词: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油藏描述
塔西南坳陷甫沙构造带正反转构造及其石油地质意义被引量:3
2012年
塔西南坳陷甫沙构造带褶皱冲断强烈,古近系膏泥岩下层构造变形复杂,具有正反转构造变形特征。侏罗纪—白垩纪区域伸展环境发育大量正断层,后期在喜马拉雅运动中受挤压反转。南部发育高角度基底卷入正反转断层,中部发育叠瓦式逆冲断层,北部边缘变形微弱。相应地将甫沙构造带划分为反转断隆背斜带、楔状叠瓦构造带和逆冲前缘构造带;反转程度南强北弱、西强东弱。对区域构造变形环境的分析表明,西昆仑山隆升引发水平挤压叠加垂直向上的剪切作用,使先存高角度正断层容易被迁就利用进而发生正反转。对正反转相关构造圈闭评价认为:反转断隆背斜带发育的圈闭规模大,幅度低,埋藏浅,落实程度高,但上覆膏泥岩层薄,被断层破坏强烈,油气散失严重;楔状叠瓦构造带发育的圈闭规模小,幅度大,埋藏深,落实程度低,上覆膏泥岩层厚,有利于油气保存;逆冲前缘构造带发育低幅度隆起和地层岩性圈闭。
张玮雷刚林师骏曾昌民杜治利陈才
关键词:塔西南坳陷正反转构造油气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西秋古隆起的形成及其演化被引量:7
2015年
重力异常资料显示,库车坳陷南缘西秋构造带深层发育有基底隆起。本文通过地震资料解释确认了西秋构造带深层古隆起的结构,分析了古隆起的形成和演化过程。西秋构造带南侧边缘存在一条区域性基底断裂,断裂北侧新生界下伏中生界、古生界明显减薄或地层缺失,总体上表现为断背斜形态的古隆起构造。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分析认为,泥盆纪-石炭纪(D-C)塔里木克拉通边缘隆升、二叠纪-三叠纪(P—T)受南天山负荷影响产生的克拉通边缘压陷的构造演化过程中,西秋构造带处于“跷跷板”式地壳升降运动的“支点”部位,发育古隆起和基底卷入高角度断层,晚期南天山隆升向南斜向推挤的挤压剪切应力场使古隆起边界断层复活,基底断裂活动并在新生界之下形成冲断隆起。
余海波漆家福师骏张玮曹淑娟范绳孙统杨向阳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和田河气田及其周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探讨被引量:17
2008年
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是塔里木盆地和田河气田及其周缘地区一套重要的勘探目的层,从中已发现了天然气。和田河气田及其周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主要在岩溶、裂缝、沉积环境等因素控制下,形成了复杂的储层空间,其中以溶蚀孔洞和裂缝最为重要;而且各个地层单元的物性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以蓬莱坝组潜山型白云岩储层的物性最好,鹰山组次之,良里塔格组的灰岩物性最差。和田河气田及其周缘地区发育3期古风化壳岩溶,5期构造裂缝,而多期构造缝(尤其是喜马拉雅期构造缝)与构造期后岩溶、古风化壳岩溶作用相互叠加,再加上沉积环境的共同影响,形成了复杂的岩溶体系,有效地改造了奥陶系碳酸盐岩的储集孔隙空间。
张现军朱长见师骏韩利军敬兵
关键词:奥陶系碳酸盐岩沉积环境
西昆仑山前侏罗-白垩系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被引量:14
2012年
中生界侏罗-白垩系在西昆仑山北缘大量出露,但是山前覆盖区钻井揭示其分布较为有限且不连续.通过大量野外地质调查,厘定了西昆仑山前侏罗-白垩系与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认为研究区的侏罗-白垩系与下伏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与上覆新生代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内部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与邻区有明显的区别.确定了侏罗-白垩系在地球物理资料中的识别标准,并通过大量的地球物理和钻井资料的标定、解释,圈定了侏罗-白垩系的分布范围,总结了其厚度变化趋势;认为三叠纪末挤压变形残留的古地形对侏罗-白垩系的分布起到了控制作用,新近纪以来的挤压变形则对侏罗-白垩系的分布起到改造作用.研究成果对解剖西昆仑山前的中、新生代的演化历史,指导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程晓敢陈汉林师骏廖林杜治利黄智斌
关键词:中生界地球物理
构造圈闭模型的定量评价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构造圈闭模型的定量评价方法及装置,其中,该方法通过接收构造圈闭模型的评价请求,根据评价请求;在垂直于地震构造的走向上,选取地震剖面,并根据地震剖面,对地震构造的地层和断层进行解释;根据地层和断层,建立多个构...
张玮李勇杨宪彰申银民徐振平师骏吴少军徐秋云王腾宇张文
文献传递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盐构造成因机制探讨被引量:22
2006年
以盐构造解析的方法,综合地震与地质资料分析,在盐构造成因要素剖析的基础上探讨库车坳陷盐构造动力学特征.研究表明库车坳陷盐构造的成因受多重作用影响,差异负载是库车坳陷盐构造初始形成时的动力来源,中新世—上新世中晚期差异负载作用是盐构造形成与缓慢生长的主要动力.盐上盖层快速沉降是该期盐构造生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上新世中晚期以来强烈的区域挤压作用是库车坳陷盐构造发育的主控因素,构造挤压决定了盐构造的样式、分布与规模,并促进了差异负载、重力作用与浮力作用的发展,以区域挤压为主的多种作用因素造成了库车坳陷盐构造晚期异常高速的生长.
邬光辉蔡振中赵宽志董立胜师骏
关键词:盐构造
塔里木盆地西部色力布亚断裂和康西断裂的主要特征及活动时代被引量:30
2008年
塔里木盆地西部麦盖提斜坡和巴楚断隆两大构造单元的分界线的西段,原称色力布亚断裂带,呈北北西—南南东向展布,长约120km。本文基于系统的地震剖面解释,认为该断裂带内包括了切割深度、倾向和活动时代等均有不同的两条断裂,西部仍称色力布亚断裂,东部由本文新命名为康西断裂。前者是基底卷入型冲断层,由不同级别的背冲构造与主干断裂构成复杂的断裂带,向南东变窄;主干断裂向北东倾,中新世活动,背冲断层在上新世仍有活动。康西断裂是盖层滑脱型冲断层,向南西倾,加里东期活动,之后长期稳定,更新世复活。区域上,色力布亚断裂属巴楚北北西向断裂系,康西断裂属塔中北西向断裂系。这些新认识可能成为麦盖提斜坡区油气勘探的新思路。
孟庆龙李曰俊师骏敬兵冯晓军赵岩
关键词:油气勘探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山前带地震技术攻关进展及发展方向被引量:2
2024年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复杂山地山前带处于西昆仑造山带与天山造山带的交汇处,强烈挤压作用造成地下构造高陡破碎,与复杂多变的近地表地震地质条件共同造成地震原始数据信噪比极低,构造成像困难,是国内少有的超高难度探区。受地震资料品质影响,该区油气勘探长期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近年来持续开展了地震勘探攻关,采集方面加强近地表调查及激发接收参数优选,优化观测系统设计,开展线束地震及高密度宽方位三维地震采集技术攻关;处理方面探索多重联合约束初至层析反演、黄土区“黑三角”带强能量噪声压制、真地表速度建模和深度偏移成像等技术。经过技术攻关,地震资料品质不断得到提高,发现和落实了一批钻探目标,首次在侏罗系砂岩和石炭—二叠系碳酸盐岩取得两项重大突破,打开了塔西南山前带油气勘探新局面。
赵邦六刘依谋李大军师骏赵锐锐
关键词:塔西南极低信噪比
塔里木西部地区古生代断裂活动的方式和机制被引量:40
2008年
基于系统的地震剖面解释及其与塔中地区的对比,本文探讨了塔里木西部地区古生代断裂活动的方式和机制。玛东断裂带是一条宽阔的北东向盖层滑脱型褶皱冲断带,前展式向东南扩展,冲断作用发生在奥陶纪末。巴东断裂(吐土休克Ⅱ号断裂)为北西向基底卷入型冲断带,奥陶纪末和中二叠世末发生冲断。巴西断裂和塔参2井南断裂是海西期的正断层。塔里木古板块古生代的发育受邻侧的造山带演化制约,近东西向和北东向断裂奥陶纪末的冲断是继承基底构造发育的。塔中地区的近北西向断裂是晚寒武世的新生断裂,加里东运动可分为两幕:奥陶纪末的冲断(艾比湖运动)和晚志留-中泥盆世的冲断—走滑,后者向西明显减弱。塔里木西部的部分北西向断裂(如康西断裂)可归入塔中北西向断裂系。北东向的玛东断裂带是其西的向北(东)冲断的吐木休克断裂带与其东的向南偏东冲断的塔中8-1井—塔中5井断裂带之间的调节断层。
李曰俊吴根耀孟庆龙师骏冯晓军郑民
关键词:古生代塔里木西部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