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庄宏忠

作品数:9 被引量:30H指数:4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天文地球水利工程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历史地理
  • 3篇天文地球
  • 3篇水利工程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6篇清代
  • 4篇汛期
  • 3篇黄河中游
  • 2篇雨量
  • 2篇清政府
  • 2篇夏季
  • 2篇夏季风
  • 2篇黄河
  • 2篇黄河上中游
  • 2篇季风
  • 2篇降雨
  • 2篇降雨量
  • 1篇修会
  • 1篇争端
  • 1篇水位
  • 1篇天主
  • 1篇天主教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主教

机构

  • 8篇陕西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复旦大学
  • 2篇兰州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作者

  • 9篇庄宏忠
  • 7篇潘威
  • 2篇李卓仑
  • 2篇叶盛
  • 1篇满志敏
  • 1篇刘楠

传媒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安徽史学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地理科学
  • 1篇中国历史地理...
  • 1篇清史研究
  • 1篇地球环境学报
  • 1篇“东亚欧环境...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清代黄河中游、沁河和永定河入汛时间与夏季风强度被引量:3
2012年
利用清政府布设在黄河中游三门峡万锦滩、沁河下游木栾店以及永定河下游石景山、卢沟桥的志桩水位记录,以首次涨水超过0.64m作为汛期建立的标志,在候尺度下恢复了其汛期建立时间距平序列。黄河中游、沁河下游和永定河下游序列分别开始于1766年、1736年和1761年。研究时段内,黄河中游和沁河下游平均在7月6~10日入汛、永定河则在7月16~20日。永定河相对较为稳定,显示出其上游雨季开始时间基本维持在7月初,而黄河中游和沁河却波动较大,早晚相差达3个月;黄河中游与沁河入汛距平波动的同相位现象在19世纪中期之后比较明显。1870~1900年代黄河中游、沁河和永定河入汛普遍延迟1个候左右,对应于黄土高原夏温偏低的时期;1820~1860年代黄河中游、沁河入汛偏早,则对应了黄土高原夏温偏高。
潘威满志敏庄宏忠叶盛
关键词:夏季风强度黄河气候变化
19世纪天主教蒙古传教区东部界线争端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18世纪中期开始清政府逐渐严酷的禁教政策,使得在华天主教被迫转向清王朝的边疆地带或其他边缘区域,蒙古和满洲地区的天主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重要的发展。1838年辽东宗座代牧区建立(包括满洲和蒙古),之后1840年蒙古从中分离成立新的代牧区,与满洲代牧区界邻。19世纪中后期开始,遣使会及之后圣母圣心会所管辖的蒙古代牧区,与巴黎外方传教会管辖的满洲代牧区,两者之间界线问题纷争不断,直到1883年才告一段落。本文在研究这一界线争端过程的基础上,认为19世纪蒙古和满洲天主教事务深受国际环境的影响,修会教团管理下的代牧区对于区域空间的争夺,反映了罗马教廷、葡萄牙和法国在华传教事务上冲突和合作的复杂关系。欧洲政教间的纠葛,以及汉民不断向蒙古地区移民垦殖的推进,是影响蒙古和满洲代牧区划界进行的重要因素。
庄宏忠
关键词:天主教领地
清代黄淮流域志桩水报运作研究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认识清政府水环境观测、管理和控制的职能,考察清代水位测量工具志桩的设立、分布和水报功能情况,并以淮河上中游和黄河中游志桩水报为例,复原其志桩的设立和水报的具体运作情况,探析清政府水环境风险预警体系的建...
庄宏忠
关键词:清代黄河
文献传递
清代志桩及黄河“水报”制度运作初探——以陕州万锦滩为例被引量:11
2012年
清代以来,黄河河患频仍,政府出于保护漕粮运道和维护政治秩序的考虑,以合法继承者的姿态积极应对洪水风险造成的影响,希求掌控辖境内水文环境信息,以便实现有效的管理。清政府在沿黄河等堤岸滩坝工程之上普遍设立了志桩,用来观测洪水水位涨落尺寸等水势情况。上游部分志桩所测水情信息通过国家驿传体系传递至下游,并最终以奏报的形式递至中央。本文考察了清代志桩的设立情况,并通过万锦滩志桩的设立过程、制度规定,以及相关河印官员在"水报"中的配置和作用,对清代志桩"水报"制度的运作过程进行初步研究。
庄宏忠潘威
关键词:清政府
1766~1911年黄河中游汛期建立时间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利用清代奏报中保留的汛期涨水尺寸记录,近现代以来黄河中游水文站存在的水位信息器测数据,基于1766~1911年黄河中游万锦滩(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水位志桩所载涨水时间,在"侯"尺度下建立了研究时段内三门峡断面的汛期开始时间。结果表明:1766~1911年,1840年代前中游汛期开始时间在平均水平;1840~1860年代汛期建立时间偏晚;1860~1890年代再次开始提前。在研究时段内黄河中游汛期开始时间平均为7月上旬,与同时期长江中下游梅雨结束时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但年际差异较大,夏季风雨带推移成为导致中游汛期开始时间产生波动的主要驱动因素。
潘威刘楠庄宏忠
关键词:黄河中游汛期
1766-1911年黄河上中游5-10月降雨量重建被引量:8
2011年
根据清代万锦滩水位志桩的伏秋汛期(5-10月)涨水水位记录,建立了1766-1911年黄河三门峡断面径流量(m^3)序列,再根据三门峡断面径流量与黄河上中游10站点面积加权降雨量关系,重建了1766-1911年黄河上中游5-10月降雨量(mm)序列。该序列显示出19世纪中期之后研究区伏秋汛期降雨持续减少,进入20世纪后有所回升。降雨量波动与根据江淮梅雨长度、SLP记录等资料反映的夏季风强度变化基本对应;小波分析则显示本区伏秋汛期降雨量存在明显的50 a周期;在多年际尺度上与指征ENSO强度的UEP指数具有较明显的反相位关系,El-Nino年降雨量放大,La-Nina年则降雨量减小。
潘威庄宏忠李卓仑
关键词:黄河上中游降雨量汛期清代
1766~1911年黄河上中游5~10月降雨量重建
根据清代万锦滩水位志桩的伏秋汛期(5~10月)涨水水位记录,建立了1766~1911年黄河三门峡断面径流量(m3)序列,再根据三门峡断面径流量与黄河上中游10站点面积加权降雨量关系,重建了1766~1911年黄河上中游5...
潘威庄宏忠李卓仑
关键词:黄河上中游降雨量汛期清代
1766~1911年黄河中游汛期水情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根据1766~1911年万锦滩汛期涨水情况的历史文献记录,重建研究时段内黄河三门峡断面逐年汛期流量R(109m3/a)和汛期开始时间T(侯尺度),其平均水平分别为径流量R=51.06×109m3/a,汛期开始时间T平均情况为7月上旬(7月第2个侯),对应于梅雨结束平均日期。研究时段内,1840 s前流量平,汛期开始时间总体较稳定;1840~1850 s流量普遍偏丰,汛期到来偏晚;1860 s开始流量减少,汛期提前,此阶段持续约40 a左右,是近300 a中黄河中游产流微弱持续最长的1个时期。
潘威庄宏忠李卓仑叶盛
关键词:黄河中游汛期夏季风径流量
清代淮河水报制度建立及运作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清政府淮河的管理,主要关注与黄、运关系密切的下游河段。随着集权统治的巩固和国势的提升,对于淮河上游水文环境信息的掌控也进入了清政府管理视野之中。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利用地方官员和社会民间的力量,在河南、安徽境内淮河上游沿线设置了多个志桩,观测其涨水尺寸,并将这些信息利用马递的方式,快捷地传递至下游治河官员处,一定程度上成为下游河工防洪调控的重要参考,从而建立起了淮河水报制度。淮河水报制度的建立和运作发展,是清政府要求掌控疆域内环境变化的结果,政府通过调动辖境内河官、地方官乃至基层人员等不同的人力资源,并相应地调整和完善其自身行政事务能力,从而使其环境管理的职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庄宏忠潘威
关键词:清政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