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莹
- 作品数:58 被引量:180H指数:8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水利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 血浆前白蛋白联合C-反应蛋白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研究
- :分析川崎病患儿血浆前白蛋白(PA)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探讨联合分析PA和CRP变化预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08例川崎病患者病例资料,包括血浆中PA,CRP水平和冠状动脉超声检...
- 张春雨姜斌廖莹金红芳杜军保
- 关键词:川崎病冠状动脉C-反应蛋白
- 儿童晕厥的病因复杂多样被引量:1
- 2013年
- 编者按 晕厥为儿童时期的常见急症,是指因脑供血骤然减少或停止而出现的短暂性、自限性意识丧失,同时伴有肌张力丧失而不能维持一定的体位,是一过性意识丧失最常见的原因晕厥占急诊量的1%~2%引起儿童荤厥的基础疾病包括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心源性晕厥以及脑血管性晕厥等,其中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是儿童荤厥中最常见的基础疾病,它包括血管迷走性晕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境遇性晕厥等。
- 廖莹杜军保
- 关键词:神经介导性晕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一过性意识丧失病因血管性晕厥
- 儿童晕厥的诊断要点和程序
- 2013年
- 晕厥是一过性意识丧失(TLOC)最常见的病因,反复晕厥发生危害患儿身心健康,部分患儿还有猝死的风险。
- 廖莹杜军保
- 关键词:反复晕厥一过性意识丧失儿童身心健康患儿
- 儿童晕厥的治疗原则
- 2013年
- 晕厥治疗的总原则是预防晕厥复发,降低死亡率,晕厥治疗的选择需考虑的最重要因素即晕厥的病因,对晕厥反复发生,猝死风险、晕厥导致精神及情绪问题、反复晕厥严重影响学业和课余活动时应积极治疗。
- 廖莹
- 关键词:反复晕厥儿童情绪问题死亡率复发
- β-受体阻断剂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Meta分析被引量:19
- 2008年
- 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价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简称β-受体阻断剂)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可参考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制定纳入及筛选文献的标准,从PubMed(1968至2007年)、EMBASE(1991至2007年)、Ovid(1990至2007年)、Elsevier(1990至2007年)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0至2007)中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用Juni量表进行质量评估,采用Review Manager4.2分析软件进行定向综合分析。疗效判定指标为随访期限内是否出现复发或者直立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是否转阴。结果以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或比值比(oddratio,O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数据库中共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13篇,中文文献均来自CNKI,英文文献中有5篇来自于PubMed,2篇来自于Elsevier,这7篇中的2篇同时来自于EMBASE。经过漏斗图分析,可能存在发表偏倚。Meta分析结果显示:(1)综合分析11项β-受体阻断剂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治疗组(460例)晕厥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371例),RR=0.61,95CI为0.39~0.96,P=0.03;(2)综合分析7项β-受体阻断剂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RCT表明,治疗组(166例)在随访结束时HUT的转阴率高于对照组(163例),OR=9.15,95CI为3.75~22.31,P<0.01。结论:本研究结果支持β-受体阻断剂可能是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有效药物,有待更大规模、设计更精确严格、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分析并研究其疗效。
- 廖莹李雪迎张燕舞杜军保
- 关键词:晕厥血管迷走神经性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
- 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扩张性心肌病疗效的预测研究
- 2016年
- 目的寻找预测丙种球蛋白对于儿童扩张性心肌病疗效的生物标志物。方法对2000-2016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36例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的患儿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每例患儿除了给予对症治疗外均予丙种球蛋白治疗。以丙种球蛋白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绝对值上升≥10%或治疗后LVEF≥45%作为治疗有效的标准,将患儿分为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选取病程以及基线水平的肌钙蛋白(c Tn 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心电图(ST-T改变,病理性Q波≥1项)、心脏MRI(早期强化、延迟强化、T2WI高信号≥1项)、抗磷脂抗体(狼疮抗凝物、抗心磷脂抗体、抗β2糖蛋白抗体≥1项)9项作为基线预测候选指标。结果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组与无效组比较,抗磷脂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磷脂抗体与丙种球蛋白疗效呈正相关(r=0.416,P<0.05),利用四格表计算其疗效预测灵敏度为64.3%,特异度为77.3%。结论抗磷脂抗体(狼疮抗凝物、抗心磷脂抗体、抗β2糖蛋白抗体≥1项为阳性)阳性的患儿丙种球蛋白疗效更好,提示抗磷脂抗体可以作为辅助临床预测丙种球蛋白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疗效的标志物。
- 郭晓敏闫辉金红芳张清友廖莹张春雨齐建光刘雪芹陈永红王瑜丽杜军保
-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儿童扩张型心肌病
- 儿童晕厥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1
- 2013年
- 晕厥,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急症,其定义是因脑供血骤然减少或停止而出现的短暂性、自限性意识丧失,同时伴有肌张力丧失而不能维持一定体位的现象。有15%的青少年至少发生过1次晕厥,晕厥的反复发生不仅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还可导致心理障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近年来儿童晕厥相关的研究不断深入。其诊断和治疗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是每个儿科医生需要加深认识的问题。
- 廖莹
- 关键词:儿童时期晕厥生活质量心理障碍儿科医生
- 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美托洛尔和盐酸米多君治疗118例报告被引量:30
- 2011年
- 目的 比较口服补液盐、口服补液盐联合美托洛尔或口服补液盐联合盐酸米多君治疗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的短期及长期疗效.方法 118例POTS患儿分为口服补液盐组(39例)、美托洛尔组(口服补液盐联合美托洛尔,10例)和盐酸米多君组(口服补液盐联合盐酸米多君,69例).对患儿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1.7±4.1)个月.比较3组患儿3个月内的有效率来评价短期疗效,以无效为终点事件,作KaplanMeier曲线比较3组患儿的长期疗效.结果 3组POTS患儿治疗3个月后与随访结束时的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3组患儿的短期疗效从高到低依次为盐酸米多君组(91.3%)、美托洛尔组(80.0%)和口服补液盐组(74.4%),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5,P<0.05).盐酸米多君组的长期疗效明显优于口服补液盐组和美托洛尔组(P<0.05),后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服补液盐联合盐酸米多君或口服补液盐联合美托洛尔能提高儿童POTS的疗效,并且盐酸米多君的疗效较美托洛尔更为显著.
- 张凤文廖莹李雪迎陈丽金红芳杜军保
- 关键词:美托洛尔米多君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
- 儿童直立不耐受和坐位不耐受的疾病谱及治疗方式十年回顾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分析儿童直立不耐受(orthostatic intolerance,OI)和坐位不耐受(sitting intolerance,SI)的基础疾病谱,并了解其在临床上采用的经验性治疗方式。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十年期间所有患儿的病例资料(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符合OI和SI诊断标准的患儿纳入研究,分析患儿OI和SI的基础疾病谱,并总结分析其治疗方式。结果:共纳入OI和SI病例资料2110例,其中男943例(44.69%),女1167例(55.31%),年龄4~18岁,平均(11.34±2.84)岁。十年间总体OI和SI患儿例数呈逐渐增多趋势。OI疾病谱中占比最高的是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共826例(39.15%);其次为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共634例(30.05%)。而SI疾病谱中占比最高的是坐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sitting tachycardia syndrome,STS),共8例(0.38%);其次为坐位性高血压(sitting hypertension,SHT)2例(0.09%);此外,OI和SI合并疾病中占比最多的是POTS合并STS,共36例(1.71%)。在OI和SI治疗方式中,主要为自主神经功能锻炼757例(35.88%),其次为口服补液盐(oral rehydration salts,ORS)687例(32.56%),美托洛尔307例(14.55%),盐酸米多君142例(6.73%),ORS联合美托洛尔138例(6.54%)和ORS联合盐酸米多君79例(3.74%)。POTS合并VVS的患儿相对于POTS或VVS患儿,接受药物治疗者更多(41.95%vs.30.51%vs.28.08%,χ^(2)=20.319,P<0.01),而POTS和VVS患儿的药物治疗占比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儿童POTS及VVS是OI的主要基础疾病,SI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疾病。OI和SI患儿的人数整体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主要治疗方式为自主神经功能锻炼和口服ORS。POTS合并VVS的患儿相对于单纯POTS或VVS患儿,更倾向于接受药物治疗。
- 崔雅茜杜军保张清友廖莹刘平王瑜丽齐建光闫辉徐文瑞刘雪芹孙燕孙楚凡张春雨陈永红金红芳
- 关键词:儿童直立不耐受疾病谱
- 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109例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探讨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的临床特点。方法2008年5月至2009年10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经直立试验或直立倾斜试验确诊POTS的患儿109例(POTS组),平均年龄(11.79±2.55)岁;20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平均年龄(11.55±3.65)岁。对每例POTS患儿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体格检查,对比分析两组儿童在生活习惯、家族史及体质特征方面特点,总结POTS组患儿发病的临床特征。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OTS组患儿在性别比例、年龄、身高、体重、平卧心率、平均动脉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TS患儿主要症状以晕厥多见(52.3%),42.2%症状发作频繁(就诊时>10次),主要症状发生季节以夏秋季多见(42.1%),发作持续时间多在1min以内(29%)。83.5%患儿发作前有诱因,发作诱因以持久站立为多见(50.5%),发作前多伴有先兆症状(78.0%),其中以头晕、黑矇、大汗、面色苍白最为常见。18例(16.5%)患儿有伴随症状,32例(29.4%)发作后仍有不适,以乏力最常见(24例)。90例(82.6%)患儿无既往疾病史,30例(27.6%)有直立不耐受家族史,46例(42.2%)有晕车经历。POTS组清淡饮食者居多(41.3%),水摄入较少(63.3%)。结论儿童POTS多发生于学龄期及青春期,晕厥发生率较高,发作季节以夏秋季多见,持久站立、体位改变、精神紧张以及感染为常见诱因。部分患儿有直立不耐受家族史,且易伴有晕车经历。
- 廖莹张凤文陈丽金红芳杜军保
- 关键词:儿童直立不耐受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