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亚飞

作品数:29 被引量:160H指数:8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 2篇化学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20篇肝炎
  • 19篇乙型
  • 18篇乙型肝炎
  • 15篇慢性
  • 12篇慢性乙型
  • 12篇慢性乙型肝炎
  • 10篇病毒
  • 8篇乙型肝炎病毒
  • 8篇肝炎病毒
  • 6篇感染者
  • 5篇乙型肝炎患者
  • 5篇纤维化
  • 5篇肝炎患者
  • 4篇血清
  • 4篇乙型肝炎病毒...
  • 4篇细胞
  • 4篇慢性HBV感...
  • 4篇慢性乙型肝炎...
  • 4篇基因
  • 4篇肝纤维化

机构

  • 29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马鞍山市中心...

作者

  • 29篇张亚飞
  • 24篇李旭
  • 18篇张振华
  • 9篇谢琴秀
  • 7篇李家斌
  • 7篇江晓平
  • 5篇苏倩
  • 5篇胡向阳
  • 5篇蔡群
  • 4篇尹华发
  • 3篇郜玉峰
  • 3篇张礼周
  • 3篇解俊侠
  • 3篇魏少峰
  • 2篇叶珺
  • 2篇柯晶
  • 2篇金蕾
  • 2篇张玲
  • 2篇张黄醒
  • 2篇杨玥

传媒

  • 9篇实用肝脏病杂...
  • 5篇中华传染病杂...
  • 3篇安徽医学
  • 3篇中华肝脏病杂...
  • 2篇国际流行病学...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医药
  • 1篇中华疾病控制...
  • 1篇药物评价研究

年份

  • 1篇2018
  • 4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TLA-4基因多态性与病情转归的关联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初步探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基因第1外显子区49位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转归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检测190例慢性HBV感染者和93例既往HBV感染者外周血CTLA-4基因49位点的多态性。结果慢性HBV感染者CTLA-4基因49位点A/G基因型分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34),慢性感染者G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561对0.677,P=0.008,OR=0.607)。结论CTLA-4第1外显子49位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化相关。
张亚飞解俊侠郜玉峰沈继龙李旭
关键词: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单核苷酸多态性
程序性细胞凋亡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早期病毒学应答的相关性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凋亡基因一1(PD-1)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发生早期病毒学应答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135例中国汉族抗病毒初治CHB患者的PD-1.1和PD-1.2的SNP,并分析其与IFN-α早期病毒学应答的关系。分类变量资料采用γ。检验。结果135例CHB患者IFN-α治疗获得早期病毒学应答有33例,占24.4%。PD-1.1的AA、AG、GG基因型各占35、77和23例,IFN—α的早期病毒学应答各有5、25和3例,分别占14.3%、32.5%和13.0%(x^2=6.258,P=0.044),AG基因型相对AA、GG基因型有较高的病毒学应答率(x^2=6.246,P=0.012)。在PD-1.2的AA、AG、GG基因型之间比较IFN-α的早期病毒学应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957,P=0.138)。结论PD-1.1的SNP与中国汉族CHB患者IFN-α治疗早期病毒学应答有关。
张礼周张振华张亚飞尹华发余菲丹李旭
关键词:乙型细胞凋亡基因单核苷酸干扰素Α抗体生成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中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基因甲基化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研究HBV相关性肝细胞癌(HCC)中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SFRP)1、SFRP2基因甲基化状态及其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利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法检测45例肝细胞癌患者术中取得癌组织、癌旁组织及6例胆囊结石或肝脏血管瘤患者正常肝组织中SFRP1、SFRP2基因的甲基化状态。数据行X2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法统计分析。结果在45例HCC患者中,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SFRP1基因的甲基化率分别占62.2%和35.6%(X2=6.403,P〈0.05);SFRP2基因的甲基化率分别占51.1%和28.9%(X2=4.630,P〈0.05);6例正常肝组织均未检测到甲基化。癌组织中SFRP1与SFRP2基因甲基化在性别、年龄、HBV血清标志物、癌旁组织类型、有无转移和病理分级等因素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癌组织中SFRP1与SFRP2基因异常甲基化具有线性相关性(r=0.381,P=0.01)。结论SFRP1和SFRP2基因甲基化在HBV相关性HCC中是个频发事件,将来有可能作为一种预测HCC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
苏倩郜玉峰解俊侠张亚飞李家斌魏少峰李旭
关键词:胞间信号肽类和蛋白质类信号传导肝炎病毒乙型
48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学变化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6
2015年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常见的肝功能指标与肝组织学之间的关系。方法在48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行一秒钟快速肝穿刺活检,对病理标本进行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G)和纤维化程度分期(S),并分别与同期检测的血清肝功能指标和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对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s或Pearson’s双侧检验。结果在48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肝组织≥G2者63例(12.96%),≥S2者231例(47.5%);248例HBe Ag阳性患者的年龄为(32.9±10.5)岁,明显低于238例HBe Ag阴性患者[(40.6±9.5)岁,P<0.05],AKP水平为(88.2±37.1)U/L,明显高于HBe Ag阴性患者[(76.4+27.6)U/L,P<0.05];231例肝组织≥S2组年龄、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γ-谷氨酰转肽酶(GGT)和≥G2比例要明显高于245例
霍雪平谢琴秀江晓平蔡群张亚飞李家斌胡向阳
关键词:肝组织学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球蛋白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发生病毒学反弹患者YMDD变异分析被引量:11
2012年
选取402例服用拉米夫定后出现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反弹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样品,应用荧光PCR法定性检测YMDD变异情况。402例中有309例(76.87%)检测出YMDD变异,其中120例为YVDD变异,74例为YIDD变异,115例为YVDD+YIDD联合变异;309例YMDD变异患者中同时检测出变异株与野生株占69.26%(214/309),仅检测出变异株占30.74%(95/309)。另外,93例为YMDD野生型阳性。
方立庆张振华梁佳佳杨玥孙丙虎张黄醒赵小苗张亚飞李旭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拉米夫定YMDD
应用慢性HBV感染者家系探索HBV基因变异率差异的影响因素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不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基因变异率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4组慢性HBV感染者家系共6对母子为研究对象,PCR扩增HBV全长序列,分析其基因变异率并探讨其与疾病进程的相关性。结果 6对母子均为B基因型HBV感染,不同患者间HBV核苷酸变异率分别为6.67×10^-5、2.83×10^-5、2.33×10^-5、1.48×10^-4、1.83×10^-4、1.24×10^-4个变异/位点/年,差异可高达7.85倍,其中家系内HBV变异率差异分别为2.36和6.35倍。免疫耐受期HBV基因变异率2.83×10^-5和1.24×10^-4个变异/位点/年,非免疫耐受期HBV基因变异率2.33×10^-5~1.83×10^-4个变异/位点/年。各编码区变异率亦有所差异,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核苷酸=2.812,P=0.422;x^2氨基酸=2.344,P=0.504)。结论不同患者HBV基因变异率有较大差异,且可能与患者所处HBV感染自然病程有关。
施毅张振华孙秋林魏少峰苏倩张亚飞李旭
关键词:碱基序列流行病学方法
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共价闭合环状DNA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 分析HBV感染者PBMC中HBV cccDNA与血清HBV DNA、HBsAg、HBeAg、肝组织学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08例HBV感染者,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PBMC,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BMC中HBV cccDNA和血清HBV DNA,化学发光定量检测血清中HBsAg和HBeAg,其中59例慢性HBV感染者行肝活组织检查.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相关性分析,计量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 108例HBV感染者PBMC中HBV cccDNA阳性59例,占54.6%,其中15例肝功能衰竭患者HBV cccDNA阳性11例,明显高于8例急性乙型肝炎中2例阳性(x2 =4.960,P<0.05).根据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分为>5 lg、3~5 lg和<3 lg拷贝/mL组,其PBMC中HBV cccDNA阳性率分别为76.1%(51/67)、5/18和13.0%(3/23),HBV DNA高载量组与中、低载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4.751、28.384,均P<0.05).PBMC中HBVcccDNA与血清HBV DNA载量和HBsAg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54、0.497,均P<0.05).PBMC中HBV cccDNA在肝组织学≥G2和(或)S2组检出率明显高于<G2/S2组(x2=9.159,P<0.05).结论 HBV感染者PBMC中存在HBV cccDNA,且与血清HBV DNA和HBsAg呈正相关,也与肝组织学损伤相关.
朱圣涛谢琴秀张亚飞江晓平胡向阳柯晶李旭
关键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2009甲型H1N1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参照序列的建立及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建立2009甲型H1N1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A)区的参照序列并分析其特征。方法通过GenBank获得100株来自2009甲型H1N1流感病毒NA区全基因序列,利用Pri mer软件进行序列比对,采取相同碱基或氨基酸位置相同碱基或氨基酸最多者作为参照碱基或氨基酸,最终获得参照序列,同时分析所有入选病毒株的基因及氨基酸变异情况;将参照序列与1918年(1918E)、1934年(1934E)流行株,2008年(2008V)、2009年(2009V)疫苗株以及欧亚猪H1N1流感病毒流行株(SWINE)和人禽流感H5N1流行株(H5N1)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其基因变异、二硫键和活性中心分布、糖基化位点、抗原表位等特征。结果建立了2009甲型H1N1流感病毒NA区参照序列,与参照株比较,所有分离株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均>99.00%,核苷酸变异≥5株的位点有6个,氨基酸变异≥5株的位点有2个;该参照序列与相关病毒株核苷酸同源性分别99.79%(2009V)、77.66%(2008V)、78.01%(1934E)、83.19%(1918E)、92.13%(SWINE)、81.91%(H5N1),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57%(2009V)、80.81%(2008V)、80.81%(1934E)、87.42%(1918E)、92.32%(SWINE)、84.22%(H5N1);二硫键和活性中心分布高度保守;2009C与2009V和1918E病毒株糖基化位点类似,与其他病毒株差异较大;抗原表位与2009V完全相同,而与2008V相比,已知存在的表位分别为3?1(B细胞表位)、2:1(Th细胞表位)和7:3(CTL细胞表位)。结论该参照序列可以作为2009甲型H1N1流感病毒NA区参照序列,成为分析基因变异或氨基酸变异的标准。
张振华金蕾张亚飞李家斌李旭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神经氨酸酶
乙型肝炎病毒-Alu-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肝细胞癌中乙型肝炎病毒DNA的整合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了解肝细胞癌(HCC)中HBVDNA的整合情况。方法收集24例HBsAg阳性患者的HCC组织,提取其DNA,应用套式PCR原理,在设计的引物中引入U碱基,根据已知基因序列和人Alu重复序列分别设计引物,建立克隆整合的HBVDNA及其相邻的细胞基因序列的PCR技术。PCR产物测序所获结果经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BLAST及MapViewer检索确定HBV整合在染色体上的精确位置。结果24份HCC组织中,14份存在HBV整合现象,整合的标本中11份正向插入宿主基因,8份反向插入宿主基因,其中5份标本既有正向插入也有反向插入,从病毒基因分析,整合可发生于X基因的任何长度,且均以截短形式插入宿主细胞DNA。另有8份标本未测到整合。结论HBV在HCC细胞染色体上的整合呈不均衡分布。
解俊侠张亚飞谢琴秀郜玉锋胡立芬李家斌李旭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病毒整合病毒
FibroScan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肝纤维化评估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6
2016年
目的探讨肝脏瞬时弹性成像(FS)评估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的作用和影响因素。方法313例慢性HBV感染者在B型超声引导下,用“1s快速切割组织法”获取肝组织,FS检测肝硬度值(LSM),同时检测血清HBeAg、肝功能和留取人口学资料,并分析这些指标与LSM的相关性。两组资料比较采用f检验(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或Mann-WhitneyU检验(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S或Pearson’s相关系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判断LSM诊断肝组织纤维化分期≥s2的效能。结果LSM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HBeAg阳性组,值分别为0.428和0.402;HBeAg阴性组,值分别为0.296和0.283,P值均〈0.001);LsM与性别、年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总胆红素(TBil)水平间的相关性受HBeAg状态和AIJ水平影响,LSM与TBil只在HBeAg阴性组二者呈正相关(r=0.298,JD〈0.001);无论是HBeAg阳性还是阴性组在ALlT≥2×正常值上限(ULN)组FS诊断肝纤维化≥S2的效能均低(AUG〈0.75,P〉0.05);FS诊断肝纤维化≥S2的截点值随ALIT水平和HBeAg状态不同而异,在ALT〈1XULN和1~2×ULN组,FS诊断肝纤维化≥S2的截点值在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组中分别为5.85kPa、7.3kPa和6.35kPa、8.5kPa;只在ALT〈2×ULN的HBeAg阳性者中,LSM与年龄呈正相关(r=0.278,P=0.014),且对年龄〉30岁的诊断效能较高(AUC=0.867,P〈0.001),而对年龄≤30岁者诊断效能低(AUC=0.632,P〉0.05)。结论LSM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FS评估明显肝纤维化的截点值要结合年龄、ALIT水平、HBeAg状态,对年龄≤30岁者诊断效能低。
谢琴秀徐楠江晓平张亚飞张振华李家斌胡向阳李旭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