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信华

作品数:81 被引量:398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0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7篇胃肠
  • 47篇间质
  • 47篇间质瘤
  • 41篇胃肠间质瘤
  • 28篇手术
  • 24篇肿瘤
  • 23篇外科
  • 21篇预后
  • 17篇伊马替尼
  • 17篇胃癌
  • 16篇病理
  • 13篇外科手术
  • 12篇靶向
  • 11篇临床病理
  • 10篇直肠
  • 10篇胃肿瘤
  • 10篇靶向治疗
  • 9篇疗效
  • 8篇GIST
  • 7篇术后

机构

  • 78篇中山大学附属...
  • 12篇中山大学
  • 4篇复旦大学附属...
  • 4篇四川大学华西...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4篇浙江大学医学...
  • 4篇北京肿瘤医院
  • 3篇福建医科大学
  • 3篇浙江大学医学...
  • 3篇江苏省肿瘤医...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浙江大学医学...
  • 2篇山东省立医院
  • 2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81篇张信华
  • 56篇何裕隆
  • 41篇詹文华
  • 39篇蔡世荣
  • 32篇吴晖
  • 30篇陈创奇
  • 24篇徐建波
  • 22篇马晋平
  • 17篇王亮
  • 10篇宋武
  • 9篇彭建军
  • 7篇杨东杰
  • 7篇陈斯乐
  • 7篇张常华
  • 6篇陈剑辉
  • 5篇夏延哲
  • 5篇韩方海
  • 5篇宋新明
  • 4篇王昭
  • 4篇吴恺明

传媒

  • 23篇消化肿瘤杂志...
  • 13篇中华胃肠外科...
  • 6篇中国实用外科...
  • 5篇中华普通外科...
  • 4篇中华普通外科...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中华外科杂志
  • 3篇中华消化外科...
  • 2篇中华肿瘤杂志
  • 2篇第十五届全国...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腹腔镜外科杂...
  • 1篇中华结直肠疾...
  • 1篇肿瘤影像学
  • 1篇第8届全国胃...

年份

  • 5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6篇2019
  • 3篇2018
  • 7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7篇2014
  • 9篇2013
  • 11篇2012
  • 2篇2011
  • 10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8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局限进展期胃肠间质瘤伊马替尼术前辅助治疗疗效分析
陈斯乐彭建军吴晖马晋平陈创奇蔡世荣何裕隆张信华
不同时期胃癌浸润邻近器官情况及其外科治疗与预后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胃癌浸润邻近器官数目、浸润器官及其外科治疗与预后的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8月至2010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580例接受手术治疗胃癌患者临床资料,依入院时间分为阶段1(1994年8月至2000年12月)、阶段2(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阶段3(2006年1月至2010年3月)3组,比较各组患者胃癌浸润邻近器官情况及外科治疗与预后。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累计生存率,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阶段1、2、3组患者胃癌浸润邻近器官的总体发生率分别为34.67%(130/375)、27.08%(117/432)和26.65%(206/773),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69,P〈0.05)。其中,胃癌浸润1个器官、≥3个器官的发生率3组依次下降(χ2=6.301,6.253,P〈0.05);胃癌浸润2个器官的发生率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54,P〉0.05)。胃癌浸润胰腺、脾脏的发生率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861,5.376,P〉0.05);胃癌浸润胰腺+脾脏的发生率3组依次升高(χ2=9.404,P〈0.05);胃癌浸润胰腺和脾脏以外其他器官的发生率3组依次降低(χ2=27.247,P〈0.05)。阶段1、2、3组患者的总体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为80.87%(307/375)、85.19%(368/432)和87.71%(678/773),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24,P〈0.05)。其中,胃癌浸润1个器官者的根治性切除率3组依次升高(χ2=9.520,P〈0.05);胃癌浸润2个及≥3个器官者的根治性切除率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88,1.491,P〉0.05)。胃癌浸润胰腺、脾脏、胰腺+脾脏者的根治性切除率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843,0.303,1.706,P〉0.05);胃�
吴晖姚宝国何裕隆徐建波蔡世荣张信华王亮詹文华
关键词:胃肿瘤外科手术预后
胃癌手术方式对患者手术创伤程度的影响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评估胃癌手术方式对手术创伤程度的影响。方法1994年8月至2011if-4月,中山大学胃肠胰外科施行病灶切除术的1499例胃癌患者,依手术方式分为根治性切除组(根治组,1344例),姑息性切除组(姑息组,155例),并根据胃切除方式、根治程度、联合脏器切除进一步划分亚组,以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日、术中输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作为手术创伤程度评估指标,比较各组、各亚组的手术创伤程度。结果根治组和姑息组的中位输血量(Q1,Q3)分别为0(0,600)比400(0,800)ml(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日、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远端胃切除病例,根治组和姑息组的中位输血量(Q1,Q3)分别为0(0,400)比400(200,800)ml(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日、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全胃切除病例,根治组、姑息组的手术时间、中位输血量、术后住院日、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根治组病例中,接受D1、D2、D3、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PAND)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日,中位输血量(Q1,Q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48±71)、(271±72)、(309±96)、(351±103)min,(13±4)、(16±12)、(18±11)、(20±19)d,0(0,500),0(0,600),400(0,800),600(200,1000)ml,均P〈0.05],而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根治组病例中,无、有联合脏器切除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日、中位输血量分别为(264±66)比(315±96)min,(15±11)比(19±15)d,0(0,400)比400(0,800)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姑息性切除手术相比,根治性手术并不增加胃癌患者的手术创伤。对接受根治术�
吴晖徐萍萍何裕隆徐建波蔡世荣张信华王亮杨东杰詹文华
关键词:胃肿瘤手术方式
胃肠间质瘤患者伊马替尼全血样本室温下的稳定性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考察服用伊马替尼胃肠间质瘤患者的全血样本在室温下血浆药物浓度的稳定性。方法采用LC/MS/MS方法,2 mmol·L^-1甲酸铵溶液-乙腈(3:7)为流动相,以d8-伊马替尼为内标。取10名规律服用伊马替尼至少1月患者的无菌全血样本,室温分别放置0、6、12、24、48、72 h后提取血浆,进行检测。结果10名患者均为胃肠间质瘤患者,男性7名,中位年龄52(35-62)岁,伊马替尼服药剂量300-400 mg/d,10例患者无菌全血样本室温放置0、6、12、24、48、72 h后测得结果的RSD均小于15%。结论室温下伊马替尼的无菌全血样本放置72 h内血浆药物浓度稳定,全血样本室温放置3 d内检测结果可信。
夏延哲陈斯乐伍晶晶陈孝张信华
关键词:伊马替尼稳定性血浆药物浓度
小肠系膜覆盖实现浆膜化解决盆腔手术残腔并一例盆腔手术创面浆膜化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2019年
目的结合1例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探讨盆腔手术后巨大手术残腔的处理方法。方法2018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中心收治1例小肠肉瘤并不完全性小肠梗阻患者,经及时有效诊疗后康复出院。通过介绍其手术经过、术后恢复过程并结合相关文献总结探讨盆腹腔广泛病变切除术后巨大手术残腔的处理方法。结果(1)病例报告:35岁女性患者,既往因“宫颈腺癌Ib2期”行“广泛全子宫切除+左附件切除+右输卵管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右卵巢移位术”,术后多次放、化疗,此次因“反复腹痛3月,再发加重3天”入院,在全麻下接受“盆腔病变及受累小肠切除、小肠系膜盆腔手术残腔填塞术”,手术填塞物为切除小肠的带蒂系膜。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随访4月,无梗阻、腹盆腔积液等表现。(2)文献复习:现有的文献表明以自体组织,包括肝圆韧带或大网膜填塞手术残腔或覆盖重要手术创面能有效浆膜化腹内脏器,促进手术创面愈合,减少术后腹腔、盆腔粘连等并发症。目前尚无文献报道带蒂小肠系膜填塞腹腔手术残腔的文献报道。结论采用带蒂小肠系膜覆盖盆腔巨大手术残腔可安全、有效地浆膜化手术创面、促进局部积液吸收。同时可防止腹腔内容坠入残腔,进而为后续放疗或再次手术创造良好条件。
黄家荣孙开宇侯洵徐建波张信华蔡世荣何裕隆吴晖
关键词:盆腔肿瘤
近端为主胃癌的根治性术式选择被引量:19
2012年
目的探讨近端为主胃癌的根治性术式选择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胃癌诊治中心自1994年8月至2010年12月近端为主胃癌366例,依手术方式分为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PG组,77例)和根治性全胃切除组(TG组,28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及生存质量、预后等,进而阐述其术式选择依据。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癌胚抗原(CE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G组肿瘤35cm、脏器侵犯、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浸润癌、低分化癌比例均低于TG组[15.6%(12/77)比49.8%(144/289)、16.9%(13/77)比37.7%(109/289)、67.5%(52/77)比79.9%(231/289)、3.9%(3/77)比11.4%(33/289)、45.5%(35/77)比68.9%(199/289)、32.5%(25/77)比57.8%(167/289),均P〈0.05]。PG组手术时间、中位输血量、淋巴结清扫总数、淋巴结阳性中位数、联合脏器切除率均低于TG组[(256±83)比(298±86)min、0比400ml、(15±12)比(26±15)枚、0比3(枚)、15.6%(12/77)比43.2%(125/289),均P〈0.05],而并发症发生率高于TG组[14.3%(11/77)比7.6%(22/289),P〈0.05]。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5cm、无脏器侵犯、无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时两组生存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35am、合并脏器侵犯、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时PG组的中位生存期均短于TG组(月:15.0比29.0、15.0比30.0、34.0比45.0、4.0比18.0,均P〈0.05)。结论对合并脏器侵犯、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肿瘤≥5c的近端癌行根治性全胃切除较近端胃切除能显著改善预后。
吴晖何裕隆徐建波蔡世荣马晋平陈创奇张信华王亮詹文华
关键词:胃肿瘤消化系统外科手术近端胃癌
结直肠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非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
目的:探讨结直肠粘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与非粘液腺癌的临床病理差异和预后及它们之间关系。 方法:1994-2007年我科收治的2089例结直肠癌病例中,粘液腺癌病144例,印戒细胞癌病例25例,比较结直肠粘液腺癌、...
宋武何裕隆蔡世荣张常华张信华陈创奇彭建军吴晖詹文华
关键词:结直肠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临床病理
瑞派替尼加量治疗晚期胃肠道间质瘤临床效果的全国多中心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瑞派替尼加量治疗晚期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全国12家医学中心收治的14例晚期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9例,女5例;年龄为63(40~73)岁。患者均行瑞派替尼加量治疗。观察指标:(1)患者临床特征情况。(2)瑞派替尼治疗效果。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时间。结果(1)患者临床特征情况。14例患者中,肿瘤原发部位在小肠、胃、其他分别为8、4、2例,肿瘤转移部位在肝脏、腹膜、骨、肺分别为13、9、4、2例(每例患者可发生>1种转移),转移肿瘤数目1~5个、6~10个、>10个分别为2、8、4例,有手术史或转移灶局部消融治疗11例,既往治疗线数≤2线、≥3线分别为3、11例,既往治疗药物采用伊马替尼、舒尼替尼、瑞戈非尼、阿伐替尼分别为14、13、9、2例(每例患者治疗药物可>1种)。14例患者均进行基因检测,KIT外显子11合并外显子13基因突变5例,KIT外显子11合并外显子17基因突变4例,KIT外显子11合并外显子13和17基因突变2例,KIT外显子9合并外显子17基因突变、KIT外显子11突变和野生型各1例;其中继发基因突变12例。(2)瑞派替尼治疗效果。1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7.3(4.4~30.0)个月。①瑞派替尼标准四线治疗:14例患者均行瑞派替尼标准四线治疗,治疗持续时间为6.0(2.0~17.0)个月,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分别为1、2、11例,客观缓解占比为3/14,疾病控制占比为14/14;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6.0个月。14例患者中,11例发生1~2级不良事件,均未发生3~4级不良事件。②瑞派替尼加量治疗:14例患者行瑞派替尼标准四线治疗后均发生疾病进展,均行瑞派替尼加量治疗,其中12例行150 mg 2次/d治疗,2例行200 mg 1次/d治疗�
张信华孙小峰张业繁毛凯刘洪俊刘宁周烨蒙燕檀碧波王烈齐长松康荣彬周永建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疗效安全性
腹膜后胃肠间质瘤外科处理策略
2013年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腹膜后GIST的生长类型少见,没有固定术式,应该根据GIST手术原则,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对应具体病例制定手术方案。结合靶向药物的术前辅助治疗,认真评估手术风险和收益,对提高手术切除率,保存脏器功能,减少手术并发症至关重要。
何裕隆张信华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腹膜后外科手术
超声仿真结肠成像临床应用的初步研究
2017年
目的:探讨超声仿真结肠成像(ultrasound colonography,USC)显示正常结直肠腔的可行性和成像质量。方法:8例健康志愿者行严格肠道准备后,经二维超声评估各肠段(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对肠腔清洁度良好、无肠气及肠腔充盈良好的肠段施行USC检查,统计USC在各肠段的可施行率及成像质量。结果:USC可施行率:盲肠-升结肠4例(50.00%),横结肠3例(37.50%),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均8例(100%)。USC成像质量(1级:差;2级:欠佳;3级:良好)结果显示,盲肠-降结肠1级1例(25.00%)、2级2例(50.00%)、3级1例(25.00%);3例横结肠(100%)达2级;降结肠1级0例、2级6例(75.00%)、3级2例(25.00%);8例(100%)乙状结肠及8例(100%)直肠达3级。结论:USC在乙状结肠、直肠的可施行率高,成像质量良好;在降结肠的可施行率高,但成像质量欠佳;在盲肠-升结肠、横结肠的可施行率低,成像质量较差。
刘锦雅陈立达吴晖徐建波叶锦宁张信华谢晓燕吕明德王伟
关键词:结直肠可行性成像质量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