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希衡

作品数:20 被引量:89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教委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肿瘤
  • 12篇细胞
  • 9篇肿瘤坏死因子
  • 9篇坏死因子
  • 8篇死因
  • 8篇坏死
  • 7篇肿瘤浸润
  • 6篇淋巴
  • 6篇淋巴细胞
  • 5篇浸润淋巴细胞
  • 4篇肿瘤浸润淋巴...
  • 4篇基因
  • 4篇TIL
  • 3篇杀伤
  • 3篇TNF
  • 2篇荧光
  • 2篇荧光染色
  • 2篇荧光染色法
  • 2篇渗液
  • 2篇烫伤

机构

  • 17篇上海第二医科...
  • 5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上海市肿瘤研...
  • 1篇上海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上海市黄浦区...

作者

  • 20篇张希衡
  • 17篇童善庆
  • 13篇胡宝瑜
  • 12篇朱佑明
  • 11篇陆德源
  • 9篇李彪如
  • 6篇陆静
  • 5篇吴建和
  • 3篇华祖德
  • 2篇钱关祥
  • 2篇陈诗书
  • 2篇徐铿
  • 2篇钟晓松
  • 2篇丁建青
  • 1篇丁健青
  • 1篇丁健青
  • 1篇仇刚
  • 1篇许伟石
  • 1篇顾琴龙
  • 1篇史济湘

传媒

  • 7篇上海第二医科...
  • 3篇上海免疫学杂...
  • 2篇中国肿瘤生物...
  • 1篇肿瘤防治杂志
  • 1篇中华妇产科杂...
  • 1篇实验生物学报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免疫学杂志
  • 1篇中华整形烧伤...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年份

  • 1篇2004
  • 1篇2000
  • 5篇1997
  • 1篇1996
  • 4篇1995
  • 6篇1994
  • 1篇1993
  • 1篇1991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肿瘤坏死因子对肿瘤细胞株的杀伤作用
1996年
肿瘤坏死因子对肿瘤细胞株的杀伤作用陆静胡烈薇华祖德朱佑明张希衡童善庆肿瘤坏死因子(TNF)是由激活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系统所产生的一种多功能蛋白分子,在机体内起着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TNF最明显的活性特征是对肿瘤细胞具有细胞毒作用,然而TNF不是对所...
陆静胡烈薇华祖德朱佑明张希衡童善庆
关键词:肿瘤细胞株肿瘤坏死因子杀伤作用抗肿瘤作用
人体恶性实体瘤TIL增殖力、表型和杀伤力研究被引量:7
1994年
在建立高活力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分离培养方法的基础上,对83例恶性实体瘤TIL的细胞增殖动力学、部份TIL表型与杀伤力等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提示,本实验室所建立分离培养的TIL增殖能力较强且稳定,有65%的增殖倍数大于1000倍;3H-TdR掺入高峰在培养的第45~75天;对其自身的原代肿瘤细胞杀伤力可以维持至56天以上;对56份经rIL2诱导的TIL(培养时间17±5.2天)表型分析:CD380±21%,CD437±21%,CD844±18%,HLADR69±24%,与rIL2诱导前比较,CD3、CD4、CD8和HLADR均增多,尤以CD3与CD8表型增多明显。
李彪如童善庆张希衡朱佑明胡宝瑜陆德源陆静顾琴龙
关键词:浸润淋巴细胞淋巴细胞表型
大鼠烫伤后创面渗液中细胞因子的变化被引量:6
1997年
以大鼠为模型,探讨浅Ⅱ度烫伤后不同时期局部渗液中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120只大鼠分两组。Sb 组:皮下包埋海绵后再造成10%浅Ⅱ度烫伤;S 组:单埋海绵对照。于伤后6,24小时,3,7,10和14天检测海绵渗液中 IL-1、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的活性。结果三种细胞因子活性的升降规律相似。在致伤72小时内一致表现为短暂骤升和回落,72小时后又持续上升。IL-6于6小时达高峰;IL-1与TNFα于24小时达峰值。早期的细胞因子可能由局部细胞应激产生;后期主要产自单核细胞。当细咆因子活性处于各自峰值时,两组间有较明显差异。其中早期水平 S>Sb,可能的原因:①组织受损 Sb 组更严重,致产细胞因子的局部细胞数 S 组>Sb 组;②烫伤改变了局部组织通透性致使细胞因子外渗。后期Sb 组水平持续较高;另外,IL-1与 IL-6活性在 S 组内有显著相关,而在 Sb 组,仅6小时有较明显相关。提示:Sb 组的修复过程更复杂、耗时。
吴建和童善庆朱莉胡宝瑜张希衡陆德源密磊王文奎冯世杰仇刚许伟石史济湘
关键词:烫伤渗出液肿瘤坏死因子IL-1IL-6
Ⅲ度烫伤大鼠创面渗液中细胞因子的变化被引量:1
1997年
本文探讨了大鼠Ⅲ度烫伤后局部渗液中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63只SD大鼠分两组。S组:单在皮下包理海绵;SB组;理海绵后再造成Ⅲ度烫伤,于伤后6h、1d、2d、3d、5d、7d与10d各时相检测海绵渗液中IL-1、IL-6和TNF。结果三种细胞因子在SB组均有相似的升降波动,即均有两个波峰。IL-1早期峰于2d出现,继骤降后5d达第二峰,然后趋于下降,TNF与IL-6分别于6h、1d出现第一峰,继回落后两细胞因子持续上升,直至10d未见下降,且第二峰高于第一峰。IL-1与TNF在1d、5d呈正相关;IL-1与IL-6在2d呈负相关;而IL-6与TNF在1d、10d时呈正相关,3d时又为负相关。
吴建和童善庆胡宝瑜张希衡青春朱德安
关键词:渗液IL-1IL-6TNF
受体介导TNFα基因转移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0年
目的检测受体介导基因转移人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的靶向性和表达效率。方法人转铁蛋白同多聚赖氨酸共价交联,盐键合成交联蛋白和外源基因质粒的超分子复合物,对表达转铁蛋白受体的肿瘤细胞株进行β-半乳糖苷酶和人肿瘤环死因子α基因转移。结果检测到外源基因表达;转染人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后细胞上清液检测到一过性人肿瘤坏死因子α活性升高。结论受体介导基因转移具有良好的靶向性,但表达效率低。
陶箭张国弛丁健青张希衡李彪如童善庆
关键词:转铁蛋白基因转移肿瘤坏死因子Α
一种高活力分离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方法的建立被引量:24
1994年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的增殖力、活力、杀伤力是TIL临床治疗的基本问题。由于Rosenberg方法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本实验室对其一些重要步骤进行了改进:①用单一冷胶原酶消化肿瘤组织块;②省去影响TIL活力的离心操作;③TIL培养48h内除去掺杂在TIL中的肿瘤细胞等。由于除去了影响TIL活力的抑制因素,TIL的增殖率、生存率、活力、杀伤力明显增加。有80%肿瘤组织的TIL经扩增可超过1×10 ̄9细胞数,生长周期曲线反映了冷酶法的增殖率超过Rosenberg方法。本方法的建立,为TIL克隆、建株打下了基础,显示了TIL临床治疗潜能的提高。
李彪如童善庆朱佑明胡宝瑜张希衡陆静吴建和胡洪亮沈鼎鸿陆德源
关键词: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杀伤细胞
HSS、EGF对CCl_4肝细胞损伤作用的研究被引量:1
1997年
朱上林李勤裕王天翔万亮张希衡甘人宝
关键词:肝细胞再生四氯化碳中毒
正常妊娠期羊水肿瘤坏死因子的观察
1994年
本文用细胞毒法及双抗体夹心免疫法对正常妊娠不同时期羊水中的肿瘤坏死因子(TNF)进行测定,结果发现正常人妊娠期羊水中TNF水平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在妊娠中期(14周~26周)羊水中的TNF水平及活性明显高于妊娠晚期(36周~40周),提示:羊水中TNF可能在妊娠过程中对胎儿具有一定的生长调节作用。
喇端端陆静华祖德朱佑明张希衡童善庆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羊水妊娠
TNF抗妇科肿瘤细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1994年
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是具有抗肿瘤特性的多功能物质,但不同种肿瘤细胞对TNF的敏感性存在着明显差异。在体外试验中,发现卵巢癌细胞(AO)子宫颈癌细胞(Hela)和绒癌细胞(JAR)对TNF都不甚敏感。若TNF联合应用γ-干扰素(interferon-T,IFN-γ)或放线菌素D,则对这3种细胞株的杀伤作用明显增强。提示它们与TNF有协同杀伤妇科肿瘤细胞的作用,这对妇科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
陆静华祖德童善庆张希衡朱佑明陆德源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放线菌素
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TNF活性的研究被引量:1
1993年
本文对70例不同类型乙型肝炎患者,包括重症肝炎26例、急性肝炎19例、慢性活动性肝炎13例、以及慢性迁延性肝炎12例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TNF活性及其在肝细胞坏死中的可能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中采用微量全血体外刺激,即以LPS刺激单个核细胞产生TNF_α、以PHA刺激淋巴细胞产生TNF_β,然后用国际通用的L_(929)细胞标准法检测TNF的活性。研究发现重症肝炎患者的TNF活性(TNF_α为15.76 U/ml;TNF_β20.13 U/ml)明显高于正常人(TNF_α为3.10U/ml;TNF_β为0.21 U/ml)与急性肝炎患者(TNF_α为3.44U/ml;TNF_β为0.24 U/ml)。又慢活肝患者的TNF活性(TNF_α为11.42U/ml;TNF_β为7.54 U/ml)明显高于慢辽肝(TNF_α活性为5.92U/ml;TNF_β为0.41 U/ml)。结果表明TNF活性的增高与肝损害的程度与肝炎的活动性呈正相关。
童善庆张希衡胡宝瑜陆德源叶立文沈耕荣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乙型肝炎脂多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