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本庆

作品数:6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篇心率
  • 4篇心率变异
  • 4篇心率变异性
  • 2篇英文
  • 2篇应激
  • 2篇上肢
  • 2篇神经系
  • 2篇神经系统
  • 2篇年龄
  • 2篇自主神经
  • 2篇自主神经系统
  • 1篇型体
  • 1篇性别差异
  • 1篇虚拟人
  • 1篇应激水平
  • 1篇运动应激
  • 1篇田口方法
  • 1篇年龄差异
  • 1篇力竭
  • 1篇精神应激

机构

  • 6篇中国航天员科...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北京理工大学

作者

  • 6篇张本庆
  • 5篇周前祥
  • 4篇李延军
  • 4篇严洪
  • 2篇张琳
  • 2篇陈炜
  • 1篇杨建鑫
  • 1篇王政
  • 1篇严曲
  • 1篇余新明
  • 1篇蔡刿
  • 1篇米宽

传媒

  • 3篇航天医学与医...
  • 1篇系统仿真学报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空间科学...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0
  • 4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虚拟人上肢拉伸操作疲劳评价的建模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在人机系统工效学设计与分析中,虚拟人表达一直是比较关注的内容。分析了人体操作疲劳评价的主要方法,以最常见的人体上肢拉/伸操作作为研究对象,选用35名受试者进行拉/伸疲劳试验。通过结果分析,建立了基于作业时间判断的虚拟人上肢操作时的疲劳状态评判模型,该模型可以为虚拟人完成拉/伸操作时的疲劳评价提供定量的分析方法。
周前祥蔡刿张本庆米宽杨建鑫
关键词:虚拟人
运动负荷下心率变异性的变化
背景:Jensen等将体力疲劳定义为肌肉不能维持其特定力量的现象。运动疲劳与单调、重复性劳动相关,但近期研究发现,社会心理因素也与骨骼肌损伤有联系。较之健康工作者,疲劳工作者或带伤工作者更容易受过劳性骨骼肌损伤(WMSD...
李延军张本庆周前祥严洪
关键词:心率变异性运动应激
文献传递
多因素对上肢典型操作疲劳评估的影响(英文)
2009年
目的研究8个重要因素在上肢典型操作时对疲劳评估的影响。方法将32名被试者分为男性青年组(G1)、男性中年组(G2)和女性组(G3)。通过L16(44×23)正交表把6个因素的不同水平组合进行排列,被试者按照此表中的变量组合设置进行每人16次的上肢曲/伸操作。实验过程中记录主观疲劳得分(BFI)主观疲劳得分并计算对应时刻的对外输出功,两者相结合来评估操作策略。结果G1和G2组差异(年龄)不显著,而G1+G2和G3组的差异(性别)达到39%(P<0.05)。手臂舒展程度、操作频率、操作方向、负荷、姿势对工作性能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对于这3个组的各个因素优选条件是完全一致的。结论操作绩效中的性别差异比国外同类研究的数值大,要引起更多的关注。不同因素的特定组合可以提高操作绩效。
张本庆周前祥
关键词:田口方法年龄差异性别差异
力竭型体力疲劳心率变异性的年龄关联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用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时域指标研究体力疲劳与年龄的关联。方法 30位健康男性受试者分成青年组(n=21)和中年组(n=9)。分析了右臂力竭型体力疲劳,针对做功之前的静息阶段bW,做功阶段W(W包括第一次做功W1,第一次休息R1,第二次做功W2,第二次休息R2,第三次做功W3等)和做功之后的静息阶段pW,用RR间期、RMSSD和RPIAD指标计算了HRV时域特征,同时分析了做功阶段的工效指标。结果阶段pW和阶段bW相比较,青年组较之中年组RR间期(P<0.001 vs.P<0.05)、RMSSD(P<0.01 vs.P>0.05)和RPIAD(P<0.05 vs.P>0.05)指标的差异性均更显著;阶段R1和R2相比较,青年组较中年组RR间期的差异性更显著(P<0.01 vs.P>0.05);W2与W3做功阶段中,RR间期指标青年组显著小于中年组(P<0.05),表明青年组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ANS)的活性和敏感性更强。结论年龄因素对体力疲劳有较显著的影响,青年组ANS活性较强,因而更容易疲劳与恢复;HRV是体力疲劳评价的有效指标,但需考虑年龄因素。
李延军严洪张琳余新明陈炜张本庆
关键词:心率变异性自主神经系统
恒定精神负荷下的精神应激水平的变化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以心率变异性指标对恒定精神负荷下的精神应激状况进行评判。方法:通过工效指标、眼动指标和主观问卷表,将30例样本分成疲劳组F、中间状态组M和非疲劳组N三类。分别以20min和5min对1小时的VDT作业进行分段,研究了各样本的工效指标和HRV指标的总体及实时性变化。结果:实验结果表明:1)以工作绩效评价疲劳程度有局限性;2)负荷、应激和疲劳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3)HRV直接反映的是应激水平,不能直接反映疲劳程度;4)对自主控制的应激反应与受迫型的应激反应必须区别对待;5)样本的个体差异十分显著。结论:单一的HRV指标不能实时测量疲劳程度,但可以实时的指示应激水平的变化;工效指标可以作为疲劳评判的参考指标,但不宜作为疲劳评判的唯一指标;以HR和HRV并结合其它指标来研究精神疲劳,有着强有力的生命力。
李延军王政严洪严曲张本庆周前祥
关键词:心率变异性精神应激
精神疲劳与运动疲劳状态下心率变异性的不同特征(英文)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以心率(HR)与心率变异性(HRV)作为应激水平的评价指标,分别探讨精神疲劳与运动疲劳时应激水平的变化规律。方法基于读书任务和笔算作业,研究精神疲劳时HR与HRV的变化;基于上肢力竭型运动,研究运动疲劳时HR的变化。结果高强度精神负荷过程中,受试者在实验伊始就达到了较高的应激水平,随着精神疲劳程度的增加,HR减小而HRV增大,表明精神疲劳程度与应激水平反相关,可能与生理抑制性保护有关;随着运动疲劳程度的增加,HR增加,表明运动疲劳程度与运动应激水平通常正相关,体现了机体的补偿性调整。结论精神疲劳与运动疲劳过程中,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存在较大差异,这可以从精神应激与运动应激的机理、主要承载器官和负荷强度的差别来解释。
李延军严洪陈炜张琳张本庆周前祥
关键词:心率心率变异性自主神经系统应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