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泽川

作品数:9 被引量:40H指数:5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7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3篇异硫氰酸
  • 3篇髓系
  • 3篇髓系白血病
  • 3篇硫氰酸
  • 3篇基因
  • 3篇骨髓
  • 3篇骨髓瘤
  • 3篇白血
  • 3篇白血病
  • 3篇
  • 2篇疗效
  • 2篇慢性
  • 2篇慢性髓系白血...
  • 2篇骨髓瘤细胞
  • 2篇U266细胞
  • 1篇多发
  • 1篇多发性
  • 1篇多发性骨髓瘤
  • 1篇心脏

机构

  • 5篇厦门大学
  • 3篇福建医科大学
  • 3篇解放军第30...

作者

  • 9篇张泽川
  • 5篇鹿全意
  • 3篇乔建辉
  • 3篇艾辉胜
  • 3篇洪秀理
  • 2篇余长林
  • 2篇孙琪云
  • 2篇董征
  • 2篇赵江宁
  • 2篇胡锴勋
  • 2篇郭梅
  • 1篇姚波
  • 1篇王航
  • 1篇陈亚玫
  • 1篇王昭
  • 1篇乔均晓
  • 1篇李冰霞
  • 1篇张金超
  • 1篇李志鹏
  • 1篇赵江宁

传媒

  • 5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福建医药杂志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一例达沙替尼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导致的顽固性胸腔积液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使用达沙替尼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相关胸腔积液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对1例49岁男性CML患者使用达沙替尼治疗过程中出现3级胸腔积液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总结。结果:该患者口服达沙替尼100 mg,1/日,3个月达完全分子学反应(CMR),疗效满意,耐受性好,但在服药6月时出现胸闷症状,行胸部CT等检查提示双侧3级胸腔积液,考虑与达沙替尼治疗相关,予以停用并予以利尿、口服泼尼松及胸腔穿刺引流等治疗,5周后胸腔积液消失。停药73 d后患者再次服用达沙替尼3 d,胸腔积液复现,予以再次停用并利尿处理,1周后胸腔积液消失,为此终止应用达沙替尼。在此段时间内复查,患者一直处于CMR状态。在第1次停药半年后改用伊马替尼300 mg/d治疗,耐受性好,目前已持续CMR 20个月。结论:在CML治疗过程中,应参考基础疾病选择合适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胸腔积液是使用达沙替尼治疗过程中较常见的副反应,需密切监测并尽早干预,患者对达沙替尼不耐受时换用其它TKI有可能使患者耐受并获长期满意疗效。
张泽川乔建辉艾辉胜
关键词:慢性髓系白血病达沙替尼胸腔积液
异硫氰酸苯已酯抑制骨髓瘤细胞Notch信号表达的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为了研究异硫氰酸苯已酯(phenylhexyl isothiocyanate,PHI)在体外对骨髓瘤细胞RPMI8226增殖抑制的分子机制,用不同浓度PHI与RPMI8226细胞共同孵育,用MTT比色法检测PHI处理后细胞增殖抑制;用DAPI染色观察PHI处理后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PHI处理后瘤细胞Notch1、Jagged2、BCL-2和p-Akt蛋白表达变化。结果显示,PHI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抑制瘤细胞增殖,诱导瘤细胞凋亡,其抑制效应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PHI可以下调瘤细胞中Notch1和Jagged2蛋白的表达并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同时降低BCL-2和p-Akt的表达。结论:PHI在体外能够抑制骨髓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凋亡的发生与PHI抑制Notch信号及其下游靶基因p-Akt和BCL-2的表达有关,PHI可能成为新一代的Notch信号抑制剂,是一种潜在的骨髓瘤治疗药物。
洪秀理张泽川赵江宁鹿全意
关键词:NOTCH信号PI3K/AKT多发性骨髓瘤
原供者或第三方干细胞输注在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供者干细胞输注(DSI)在非清髓性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复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5例白血病移植后复发患者分别在复发后给予DSI加或不加化疗或靶向药物治疗,10例采用原供者干细胞输注,5例采用了第三方单倍体相合...
乔建辉郭梅余长林孙琪云胡锴勋董征乔均晓张金超张泽川艾辉胜
关键词:干细胞输注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复发治疗临床疗效
文献传递
DNA甲基转移酶在骨髓瘤细胞株中的表达异常及其意义被引量:5
2011年
本研究旨在探索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 DNA甲基转移酶(DNMT)活性、基因表达情况并分析其生物学意义。用ELISA方法检测U266细胞DNMT活性,用半定量RT-PCR技术分析DNMT 1、3a、3b mRNA在U266细胞中的表达,体外用不同浓度去甲基化化合物异硫氰酸苯己酯(phenyl hexyleisothiocyanate,PHI)处理U266细胞,分析DNMT活性变化及DNMT1、3a、3b在瘤细胞中的表达改变。结果表明,骨髓瘤细胞U266中DNMT总活性升高,DNMT1、3a、3b mRNA均高表达,不同浓度PHI处理U266细胞后,细胞增殖抑制,DNMT活性亦被显著抑制,DNMT1、DNMT3a以及DNMT3b mRNA表达下降并呈浓度依赖性。结论:DNMT活性及其表达增高是骨髓瘤细胞特征之一,当DNMT活性或mRNA表达抑制时瘤细胞发生凋亡,因此DNMT可作为骨髓瘤治疗的新靶点。
鹿全意张泽川洪秀理
关键词:异硫氰酸苯己酯DNA甲基转移酶U266细胞基因表达
双重PCR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FLT3-ITD和NPM1基因突变被引量:9
2011年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同时筛查FLT3-ITD突变和NPM1突变的检测方法。设计2对引物,分别扩增NPM1基因的外显子12和FLT3基因的外显子14、内含子14、外显子15,以覆盖几乎所有已知突变位点。对双重PCR体系的反应程序和引物浓度比例进行优化,将双重PCR产物通过毛细管电泳分离,根据野生型产物和突变型产物的大小差异来判断突变存在与否并利用产物的峰面积对突变比例进行定量,并对突变阳性标本进行测序验证。结果表明,在93例标本中NPM1突变者17例(18.5%),FLT3-ITD突变者15例(16.3%),NPM1突变和FLT3-ITD突变双阳性6例。17例NPM1突变中7例M2、4例M4、5例M5、1例M6,其中10例男性、7例女性;有15例为A型,1例为B型,1例为Nm型;有1例CML急变为AML的标本中带有NPM1基因A型突变。15例FLT3-ITD阳性中1例M1、8例M2、2例M3、1例M4、3例M5,其中5例男性、10例女性。扩增产物测序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该检测体系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论 :建立了同时筛查FLT3-ITD突变和NPM1突变的检测体系,该体系以基因组DNA为模板,具有方便、快捷、准确、可定量的优点。
张泽川鹿全意赵江宁陈亚玫李志鹏
关键词:白血病FLT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毛细管电泳
异硫氰酸苯已酯对骨髓瘤细胞株U266增殖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天然化合物异硫氰酸苯已酯(PHI)体外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的增殖抑制作用,分析PHI对骨髓瘤细胞中甲基化转移酶(DNMT)的影响,探讨PHI抑制骨髓瘤细胞増殖的机制,为PHI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多发性骨...
张泽川
关键词:U266
文献传递
对伊马替尼反应差的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换用第Ⅱ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疗效观察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伊马替尼治疗初治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疗效差(疗效欠佳、失败或不耐受)时换用第2代TKI的时机及疗效。方法:观察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间9例初治CM L-CP患者应用伊马替尼后(3例不耐受,6例治疗失败或欠佳)换用第Ⅱ代TKI治疗的效果及副作用。结果:3例不耐受患者换第2代TKI后均获得了满意的疗效,均在换用3个月达到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分别在3至6个月达到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MMR),疗效均达到欧洲白血病网(ELN)指南的疗效满意标准,但有1例患者在用药3个月后出现胸水而暂时停药,仍持续缓解。6例疗效不理想患者中2例经伊马替尼治疗失败的患者换用第2代后仍疾病进展,其中1例有效但耐受性差,进展至加速期后进行了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获治愈;1例治疗失败,发生急变,在化疗后因严重感染去世;另4例疗效欠佳患者均在换用第2代TKI后3-12个月内达到了MMR,疗效满意,已分别持续CMR 12-36月。结论:CML-CP患者在伊马替尼疗效不满意时应尽早换用第2代TKI治疗,而且越早越受益,有可能获得最佳疗效。
乔建辉张泽川姚波李冰霞郭梅孙琪云胡锴勋余长林董征艾辉胜
关键词:慢性髓系白血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
异硫氰酸苯已酯诱导骨髓瘤U266细胞P16基因去甲基化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异硫氰酸苯己酯(PHI)对骨髓瘤U266细胞株P16基因的去甲基化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U266细胞经过PHI处理后DNA甲基转移酶DNMT1、DNMT3a和DNMT3b基因的mRNA的表达变化,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检测PHI作用前后U266细胞株P16基因甲基化状态的变化。结果使用不同浓度的PHI处理U266细胞72h后,U266细胞表达DNMT1、DNMT3a、DNMT3bmRNA的水平明显降低并呈浓度依赖性。以不同浓度的PHI处理U266细胞10d后,P16基因的甲基化状态被逐渐逆转。结论 PHI可能通过抑制DNA甲基转移酶的表达水平诱导P16基因产生去甲基化,使失活的抑癌基因重新激活,诱导瘤细胞凋亡。
王航张泽川洪秀理赵江宁鹿全意
关键词:P16基因去甲基化
原发性心脏淋巴瘤1例被引量:5
2010年
患者,男,70岁。因反复出现活动后气促,并双下肢水肿3个月就诊。经心脏超声发现右房黏液瘤,予以强心、利尿等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2个月前因病情加重来本院就诊。查体发现心前区无隆起,心界无明显扩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100次/min、律齐,未闻及明显杂音。腹软,无压痛,未触及肿块,肝肋下5 cm,脾未触及,双下肢轻至中度水肿。
张泽川王昭鹿全意
关键词:淋巴瘤心脏原发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