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照龙

作品数:8 被引量:34H指数:4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实验动物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动脉瘤
  • 6篇颅内
  • 6篇颅内动脉
  • 6篇颅内动脉瘤
  • 4篇血流
  • 4篇血流动力学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瘤破裂
  • 2篇形态学
  • 2篇瘤破裂
  • 2篇颅内动脉瘤破...
  • 2篇基底
  • 2篇基底动脉
  • 2篇风险评估
  • 1篇凋亡
  • 1篇动脉结扎
  • 1篇动脉瘤模型
  • 1篇动脉重构
  • 1篇血管
  • 1篇血管造影

机构

  • 8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兰州军区兰州...
  • 1篇沈阳军区总医...

作者

  • 8篇张照龙
  • 8篇黄清海
  • 7篇刘建民
  • 4篇杨鹏飞
  • 3篇聂景浩
  • 2篇洪波
  • 2篇许奕
  • 2篇赵文元
  • 2篇姚鹏飞
  • 1篇张海峰
  • 1篇于瀛
  • 1篇戴冬伟
  • 1篇方亦斌
  • 1篇贾泽军
  • 1篇杨志刚
  • 1篇封灏
  • 1篇冯政哲
  • 1篇李强

传媒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血清microRNA在烟雾病发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烟雾病发病机理尚有诸多未知,烟雾病血清微小RNA(microRNA,miRNA)表达谱可能会为该疾病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新的生物学标记物。本研究拟寻找在烟雾病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血清miRNAs。方法 10例烟雾病患者和10例正常对照血清使用基因芯片筛选差异表达的miRNAs。通过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结果验证。通过基因本体论(GO)分析诠释关键信号通路和参与烟雾病发病机制的相关miRNAs。结果基因组miRNA序列显示烟雾病患者血清中94个miRNAs差异表达,其中上调50个,下调44个。RT-PCR验证了miRNA106b,miRNA130a和miRNA126显著上调,而miRNA125a-3p则显著下调。通过目标预测软件检测并定义潜在功能目标后鉴定了1989个潜在功能目标。GO分析表明差异表达的miRNAs在代谢过程、转录和信号转导中富集。结论本研究通过基因芯片检测烟雾病miRNA标志物并揭示环指蛋白213(RNF213)和乳腺癌易感基因复合物3(BRCC3)的蛋白表达在烟雾病发病机制中可能发生的作用。
戴冬伟赵文元黄清海许奕洪波杨鹏飞贾泽军张照龙刘建民
关键词:烟雾病微小RNA血清发病机制
双侧颈总动脉结扎诱导兔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模型的初步尝试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尝试采用结扎新西兰大白兔双侧颈总动脉诱导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生成。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6只,分别游离双侧颈总动脉,不行结扎(假手术组,n=6)或结扎(实验组,n=20)双侧颈总动脉。分别于结扎前(0d)、术后1d、1周、4周经颅多普勒超声测量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术后4周行脑血管造影了解基底动脉变化;术后1周、4周取基底动脉观察动脉形态变化并对分叉部行组织学检查。结果假手术组动物全部成活,实验组术后存活率为80%(16/20)。实验组术后1d,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直线升高,高于术前226%;术后1周仍在持续升高;术后4周血流速度处于稳定状态。实验组术后1周,基底动脉增粗,明显迂曲;而假手术组无明显变化。实验组基底动脉分叉部中膜厚度变薄;内弹力层部分消失、断裂或变薄。结论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所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诱导兔基底动脉顶端出现新生动脉瘤样改变。
姚鹏飞杨鹏飞张照龙黄清海David F. Kallmes刘建民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基底动脉
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5
2012年
随着CT、CTA、MRI、MRA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发现率越来越高。同时随着手术和介入治疗技术的进步,动脉瘤的治疗效果也得到了明显提高。但由于动脉瘤破裂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伤残率,手术和介入治疗也存在着风险。因此对未破裂动脉瘤的破裂风险进行全面正确的评估对于指导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张照龙聂景浩黄清海刘建民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支架治疗介入栓塞术后复发颅内动脉瘤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评价支架治疗介入栓塞后复发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06年6月~2013年3月应用支架治疗的介入栓塞术后复发颅内动脉瘤病例,共83例患者、83枚复发动脉瘤。对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案、治疗结果、并发症及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所有83例患者共应用93枚支架,支架植入顺利,技术成功率100%。动脉瘤即刻治疗结果,33例单纯支架植入术的病例中,18例(54.5%)术后即刻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15例(45.5%)单纯支架植入术后即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同术前相比无明显改变。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的50例患者中,按Raymond分级,Ⅰ级11例(22.0%),Ⅱ级21例(42.0%),Ⅲ级18例(36.0%),载瘤动脉均保持通畅。共发生与支架植入术相关并发症2例(2.4%),均为脑血管痉挛,给予动脉灌注罂粟碱后好转,出院时无神经功能损害。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0~2分82例(98.8%),3分1例(1.2%)。影像学随访50例(60.2%)患者,随访时间2~5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1个月。单纯支架植入随访20例结果显示:致密栓塞14例(70.0%),动脉瘤内进一步血栓形成3例(15.0%),动脉瘤稳定3例(15.0%)。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0例随访结果为:致密栓塞20例(66.7%),进一步血栓形成3例(10.0%),稳定3例(10.0%),小复发2例(6.7%),大复发1例(3.3%),再次破裂出血1例(3.3%)。所有患者均获临床随访,随访时间2~8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0个月,除发生再出血的患者接受再次治疗并痊愈外,均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结论颅内支架治疗颅内复发动脉瘤技术上可行,安全性高,结果满意,但长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随访。
张照龙杨鹏飞封灏李强方亦斌杨志刚黄清海许奕洪波赵文元刘建民
关键词:动脉瘤复发预后
线粒体途径介导的细胞凋亡在兔颅内动脉瘤生成中的作用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线粒体途径介导的细胞凋亡参与颅内动脉瘤生成的分子机制。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15只,用计算机随机法分为3组,采用双侧颈动脉结扎术造模基底动脉瘤后,分为造模后2 d组3只、造模后7 d组6只[其中3只用于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假手术组6只(其中3只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获取动物基底动脉尖组织,观察血管壁的组织病理变化情况,用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及定量分析炎性细胞分布,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1)造模后2、7 d组兔基底动脉尖部,即内弹力层损害部位均发现凋亡细胞,造模后2 d组凋亡细胞数量[(4.02±0.21)个]明显高于基底动脉主干[(0.40±0.13)个]、左侧大脑后动脉[(0.41±0.22)个]和右侧大脑后动脉[(0.29±0.1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造模后7 d组基底动脉尖部凋亡细胞数量[(5.01±0.29)个]明显高于基底动脉主干[(0.49±0.21)个]、左侧大脑后动脉[(0.31±0.12)个]和右侧大脑后动脉[(0.41±0.19)个](均P<0.05)。而在假手术组兔未观察到内弹力层损害及凋亡细胞。(2)造模后7 d组兔基底动脉尖部半胱天冬氨酸酶9(caspase-9)mRNA表达(1.97±0.23)及caspase-3 mRNA表达(2.31±0.40)较假手术组均明显增高(P<0.01)。结论细胞凋亡参与了单纯血流动力学诱导的基底动脉尖部动脉瘤的早期生成,其分子发生机制是通过caspase-9激活由BCL-2介导的线粒体途径。
冯政哲张海峰于瀛张照龙刘建民黄清海
关键词:细胞凋亡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分子机制
增加血流动力学导致基底动脉重构的形态学及病理学早期观察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后基底动脉形态及病理变化.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双侧颈总动脉结扎以代偿性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d、1周、2周经颅多普勒检测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术后1周、2周分别行脑血管造影,并且测量基底动脉直径及迂曲程度;对基底动脉病理切片EVG、Masson染色分析.结果 颈总动脉结扎后基底动脉血流明显增快(10.99 ml/min对比36.53 ml/min,P<0.001),术后1周、2周基底动脉直径增大(0.60 mm对比0.82 mm;0.73 mm对比1.03 mm,P<0.001),内弹力层完整,平滑肌层增生;并且迂曲成角,57.1%基底动脉向左侧弯曲,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增加是导致基底动脉迂曲成角的主要原因.
姚鹏飞杨鹏飞张照龙刘建民黄清海
关键词: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血管重构血管造影术
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
随着CT、CTA、MRI、MRA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发现率越来越高。同时随着手术和介入治疗技术的进步,动脉瘤的治疗效果也得到了明显提高。但由于动脉瘤破裂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伤残率,手术和介入治疗也存在着...
张照龙聂景浩黄清海刘建民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风险评估
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形态学及其血流动力学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2年
随着神经血管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广泛应用,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也逐渐提高。
聂景浩张照龙黄清海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形态学血流动力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